为什么朝鲜语和日语都有敬语现象,汉语里几乎没有?

汉语里的境遇几乎只剩下几个可用可不用的词而已了,而前面几种语言在语法上都有敬语的情况。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58500.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04
朝鲜语和日语语法属于黏着语,敬语表达很容易实现,多加一个词缀,或替换一个,就成了敬语用法。

汉语属于孤立语,不可能有完整的敬语系统,至多有一两个敬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1-31
其实,中国也有啊,像什么令尊啊,令郎啊,贵府啊,贵庚啊,客气的说法要多少有多少,只是中国人好像都不大用了,或许和文化大革命有点关系吧?
第3个回答  2009-01-31
中国也有,但是现在基本不用了,朝鲜和日本的敬语现象其实最早是源于中国的,和古代中国大臣对皇帝说话,下官对上司说话必须用敬语一样。但是近代中国一个是普及白话和简体字,还有就是文革的影响下,基本敬语已经很少用了。
第4个回答  2009-01-31
汉语也有 举个例子
1. 坐
2. 上坐
3. 请上坐
4. 请您上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