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再垄断供地有何原因?

如题所述

政府为何采用这种方式管控土地出让,也有其历史原因。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土地分配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隐性市场”,即不少机构和企业将无偿划拨所获得的土地资源倒手变卖,此外,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自发交易突出,土地投机屡有发生。在监管者看来,“土地隐性市场比较活跃”,这些行为都造成了土地资产大量流失。

为此,监管层开始土地资源与资产并重管理,在土地出让环节逐渐从无偿划拨向有偿出让过渡,在土地供应方面,从多主体逐渐向政府垄断一级市场过渡,在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问题上,逐渐收紧政策,除了个别情况外,多数企业和机构如需要建设用地,只能去国有建设用地的那个市场上满足需求。

但凡事都有两面。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后,土地资产获得了保值增值,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土地财政就是最大的弊端,也是困扰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多年的一个顽疾。

我国建国后土地有偿出让虽然肇始于1987年的深圳,但1994年却是一个更重要的年份,一是分税制开始推行,缺钱的地方政府有了卖地冲动,二是中央要求政府要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地方政府逐渐成为唯一卖家。

两者因素相叠加,一个既想卖地,又能唯一卖地的实体出现了,土地+财政这才算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因新增居住用地供应被垄断,加上热点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受限,两方面因素造成热点城市居住用地实际供应往往是短缺的,短缺进而造成高价,过去数年,土地出让价格一再走高,助推了房价上涨。

其中,地方政府成为土地价格攀升的直接受益者,土地出让收入多年维持在数万亿水平。

2014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达到创纪录的4.29万亿元,已经是1995年的100倍。财政部发布的“2017年11月财政收支情况”显示,2017年前11个月,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1390亿元,同比增长35.3%。如不出意外,2017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将超过2014年的4.29万亿元,再创下历史新高。

过去20余年,随着土地出让制度的逐渐完善,我国土地出让收入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1995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仅仅420亿元,到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就已经达到2.91万亿元,首度迈进2万亿元大关。此后至今,这一数据未曾低于2万亿元。

自2011年至2016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分别为33166亿元、28422亿元、41250亿元、42940亿元、32547亿元和37457亿元。

从出让的平均单价来看,近几年居住用地的出让价格也是逐渐走高的态势,尤其是在一些房地产热点城市,这不可避免地推高了业界对于未来房价的上涨预期。

不过,这些出让收入不完全是地方政府的收入,现行土地出让收入为“毛收入”,包含征地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出让前期开发支出、补助被征地农民支出等,这类支出为政府在征收、储备、整理土地等环节先期垫付的成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