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故里秭归的有什么民居特色

如题所述

屈原故里秭归是以新滩古民居、峡江石刻、峡江古桥等为重点的三峡古民居区。三峡古民居区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是巴、楚、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碰撞交融之地,其民居建筑形式呈现出多元多变的风格。三峡建筑的个体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山地意识,形成了峡区极有特色的人文地表景观。

三峡民居多元多变的风格,是历史上大规模长期移民的结果,也是三峡地区以巴楚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受中原文化和西洋文化影响进而融入中国建筑体系的结果。干栏式、井干式、碉房式、四合院式等等,在三峡两岸的传统民居中都有不俗的表现。

扩展资料:

秭归县,商朝时期为归国所在地,战国后期称归乡,汉朝置秭归县;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置秭归郡。1992年,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归县隶属宜昌市。秭归县名来源《 水经注》“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秭”由“姊”演变而来。

秭归县境内交通有“一纵”、“两横”、“五环”、“数支”等道路,构筑境内交通网。 著名景点有:屈原故里、 屈原庙、读书洞、照面镜、兵书宝剑峡等。2011年秭归获得“中国诗歌之乡”称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屈原故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峡民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秭归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30

纵横通道穿插于乡间,连接各家各户,形成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的特点。

纵横通道采用当地青石板材铺筑,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面经过岁月洗礼和风雨磨蚀,变得光滑而又青亮。

除百年家族祠堂较多外,还分布着众多片石、料石垒砌的石屋、石寨、猪栏。散存于村内的石磨、石碓、石碾等“老古董”,与村前屋后的山水融合,呈现出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独特意境。

建筑整体布局奇特,大多为四合大厅院和天井房。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由前厅、堂屋、和左右厢房等单元组成。

这里的厢房为穿斗式构架,五花锋火山墙,大门上有传统型的门楣,门楣下尚保留有砖雕和彩绘,清晰可见。

扩展资料:

屈原祠包括山门、大殿和左右配殿等建筑。山门为四柱三楼式碑坊,高14米,正中额题“清烈公祠”四字,两侧榜题“孤忠”“流芳”四字。

大殿系钢盘混凝土结构,有明清风格,翠瓦飞檐。高耸于崇台之上,益显宏伟壮丽。大殿后的屈原墓,乃人们营建的衣冠冢。今墓前的门阙、石坊等,全是清道光年间原物。

秭归城附近还有屈原故里,这是屈原的出生地,祠宇为硬山顶,四合院式,由山门、配房、大殿、后殿组成,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坐坡朝江,面对楚台山。

参考资料:

龚红林.    屈原庙与屈原精神的传承. 《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 , 2012

秭归县县志党史办公室.秭归年鉴2017[M].湖北: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2017.12:322-325.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12
【居住特色】:

秭归为大巴山、巫山余脉和八面山坳合地带。长江流经巴东县破水峡入境,横贯县境中部,流长64千米,于茅坪河口出境,把秭归分为南北两部,构成独特的长江三峡山地地貌。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峰,地势为四面高,中间低,呈盆地形。

【地形特色】:

进入神秘的巴巫寨,您会发现这里曲径通幽,路路相通,洞洞相连,怪石从生,别有洞天,这里面主要景点有“飞龙现天”、“山神坛“、“求子洞”、古木化石群——“煤的形成”、 那高达80米高的天然摩崖石刻——山神像,巴人敬奉的原生图腾——白虎岩、自燃自熄的蛤蟆石天灯等。穿越原始的茅屋长廊,参与祭拜山神和放天灯许愿活动,冥冥之中似乎与在同一纬度的其它神秘遗迹相联系。

【美景特色】:

屈原故里景区位于秭归县新县城,毗邻三峡大坝且直线距离为600米,高峡平湖美景尽收眼底,同时以屈原祠、江渎庙为代表的24处峡江地面文物集中搬迁于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胜古迹】:

  据介绍,屈原故里景区主要包括以屈原祠为主的屈原纪念景区,以新滩古民居、峡江石刻、峡江古桥等为重点的三峡古民居区,以及屈原文化艺术中心、崆岭纤夫、战国铜马车、骚坛遗韵及雕塑、牛肝马肺复制、滨水景观带等景点。

【历史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屈原祠原址在秭归归州城东五里的“屈原沱”处,唐代始建,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为“清烈公祠”。1976年7月,因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迁建至归州,更名为“屈原祠”。如今,因三峡大坝建设,新建的屈原祠位于凤凰山的山梁上,面向东南,与三峡大坝正面相对。
第3个回答  2019-02-28
秭归殷商时代为归国所在地,西周为夔子国,战国后期称归乡,西汉置秭归县。
秭归县新滩民居群始建于两晋,多为明清宅院,粉墙黛瓦,清末这里成为三峡工商和运输业的一个重要集镇。目前,已原样
第4个回答  2013-03-21
秭归殷商时代为归国所在地,西周为夔子国,战国后期称归乡,西汉置秭归县。
秭归县新滩民居群始建于两晋,多为明清宅院,粉墙黛瓦,清末这里成为三峡工商和运输业的一个重要集镇。目前,已原样复建成的景点有屈原故里、归州城门、屈子桥和青滩民居等。
据1991年版《秭归县志》,秭归农村村落一为同姓聚居自然村落,形成了一个个人烟稠密的垸子,大者三五十户,小者一二十户,俗称某某屋场;一为依山就势或依田就水而居,房屋虽不太集中,却连成一线或一 片,俗称某某山、某某河;还有少数农民散居山野,或单家独户,或数户连成一个小屋场,住房绝大多数为土木结构的草房、瓦房和木架板壁房,高山地区有以石板为墙、树皮为瓦的 简陋房屋,低矮且不通风。富有之家建有斗砖浆砌的大瓦屋,有厅堂楼阁,二进或三进,两边有厢房,中有天井,屋顶有风火墙。两河口镇李家坪村有清道光年间大名镇总兵李东宣后 裔修建的一座九个天井、数十间房屋的“李氏庄园”。
古屋依山就势而筑。由于江岸地势陡峻,一户人家的一套居子,往往有三四个层次,似台阶一样。几步石阶把你引进一个造型精巧、有各种彩饰的门楼子,这便到 了院内,又一架石阶把你引入大门,这才算到了大厅。过大厅就是天井,天井上面又有一道石阶,从石阶上登上 去,才能进入正屋。这是一般人家的房屋,要是大户人家,往往是三四个天井,其间台阶遍布,回廊九曲八折,外人转得进去,却难走出来。在这些老屋里走一走,你便可以领略到峡江人顺应自然,又不断地与 自然抗争;执着地营造生活,又拼命地享受生活的个性 。
新滩老屋的匠心独运还体现在建房用料上,可以说,新滩老屋是石头、青砖、木头和寸瓦的艺术,而这老屋的材料也都取之于峡江。石头是峡江边的大青石,墙基、台阶、天井、门框、门楣、柱……全是石、石上大都有雕刻,人物走兽、花草虫鱼,几乎无所不备。仔细看这一一幅幅古拙精细的石雕,好像在欣赏一轴连环古画。屋顶大都有堆塑,用瓦和砖做成变形而抽象的璃吻,层层叠叠,古意盎然,从远处看,仿佛这里是一大片佛家庙宇。
就是这样的屋子,一幢接 一幢,组成了一个新滩古镇。江北,有长约一公里的两条街道, 四层房子;若干巷道;江南,亦 有庙巷子、陈家巷子、郑家巷子 等巷道。南北两岸,林林总总1000余栋,在整个长江三峡,难觅其二。
有人说,新滩民居较之 北京的四合院儿、江南民居修造得更好。修这么一栋一正一 厅的房子,约需两千大洋,新滩人能修起这么好的房子,大概 得益于滩了。新滩,史载的大滑 坡有10多次,滑坡,造成了长江 巨滩,新滩便成了长江重要的 转运港,新滩入籍此便有了更 多的生计:放滩、绞滩、领江、商 贸……特别是清朝晚期,木船 运输业飞速发展,新滩一时涌上众多的“板主”、专事获利丰 厚的峡江水上运输,于是,新滩人便开始积攒了银两,庄这古 老的滩头营造基业,修造房舍,新滩也渐成长江三峡的第一个最繁华的集镇。
三峡工程后,淹没线以下的农民都先后搬迁到其它地方,移民新居基本上一家一栋,移民新宅平均每户都在200平方米左右,有厅堂、厨房、 卧房、杂什房、凉台。
新滩民居群,充分利用地形地势,沿江依坡面而建,因地制宜,随形就势,灵活多变,负阴抱阳,择水而居,充分强调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反映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新滩江南民居群由庙巷子、陈家巷子、郑家巷子等巷道组成。整个建筑群充分反映了江读庙的文化主题,其布局均围绕江读庙展开。据《秭归县志》记载:“江读庙至迟建于北宋,陆游入蜀曾往拜谒,有皇佑三年进士曾华旦撰《江读庙碑记》,江读庙是“神人阴修”,祭祀江神场所。江渎庙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呈四合院,造形独具匠心,风格独特,建造细。
整个南岸民居建筑继承和拓展了江读庙的风格。其造形布局虽丰富多彩,各有千秋,但其神似江读庙。单体建筑依地势而建有象豆腐干,有的呈长方形,其构造多为大门外有门楼庭院,以厅堂、天井和堂屋为中轴,两旁为厢房和正屋,天井居中。这是一般人家的住屋,要是大户人家,往往是三四个天井,台阶遍布,回廊九曲八折。新滩民居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主体梁多为穿斗式、招梁式。梁之造型多为月梁形式;梁之间雕饰有如意云的驼峰连接。建筑墙体一律由颜色纯青、厚度只有1厘米的“线砖”砌成;两侧山墙多为风火山墙式,造型变化多端;屋面以硬山顶式,盖以小青瓦,但瓦头则用白灰堆塑成四叶花瓣,卷草花纹滴水为土坯烧制,山花上堆塑以游龙为主的如意云纹,大有腾云驾雾倒海翻江之势。从江面上望去,白墙青瓦高低起伏,其造型与自然环境融汇一体,分外秀美。
新滩民居室内装修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民间建筑技术与精湛的建筑工艺有机揉合在一起的民间建筑典范。其装修精美,陈设古朴、雅致、雀缩檐、廊轩、卷草挂吊楣子以及门窗、轩顶栏杆大多饰以浮雕,或人物走兽,或花鸟鱼虫,装饰构件非常讲究,形象生动,工艺精湛,独具匠心,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西汉元始二年,置秭归县。缘其地为楚三闾大夫屈原之故乡,“屈原有贤姊,闻原放还,亦来归……因名曰秭归。”
北周建德六年置秭归郡,避郡县同名改秭归县为长宁县。隋开皇三年罢下诸郡,改长宁县为秭归县。唐武德二年置归州,辖秭归、巴东二县,次年辖秭归、巴东、兴山三县。天宝元年改置巴东郡、治秭归。干元年复置归州。宋代仍名归州。
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归州路,隶湖广行中书省,十六年降为州。 明洪武九年废归州置秭归县,隶夷陵州。十年再改秭归为长宁县,十三年裁长宁县复置归州,辖兴山、巴东二县。
清雍正七年归州为直隶州,隶湖北省,辖长阳、兴山、巴东、恩施四县并容美、龙潭19个土司。十三年降为县级州,属宜昌府,不再辖县。中华民国元年改为秭归县。
秭归为大巴山、巫山余脉和八面山坳合地带。长江流经巴东县破水峡入境,横贯县境中部,流长64千米,于茅坪河口出境,把秭归分为南北两部,构成独特的长江三峡山地地貌。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峰,地势为四面高,中间低,呈盆地形。
进入神秘的巴巫寨,您会发现这里曲径通幽,路路相通,洞洞相连,怪石从生,别有洞天,这里面主要景点有“飞龙现天”、“山神坛“、“求子洞”、古木化石群——“煤的形成”、 那高达80米高的天然摩崖石刻——山神像,巴人敬奉的原生图腾——白虎岩、自燃自熄的蛤蟆石天灯等。穿越原始的茅屋长廊,参与祭拜山神和放天灯许愿活动,冥冥之中似乎与在同一纬度的其它神秘遗迹相联系。
秭归端午民俗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末魏晋、兴盛于唐,一直保持到当代。所包含的礼俗及文化元素十分丰富。主要有:祭奠屈原,在五月初五,众人聚集屈原庙或岸边,设祭坛,拜祭屈原;游江招魂,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龙舟游江,唱《游江》,呼唤屈子魂归;龙舟竞渡,各异龙舟争相前进,场面十分壮观,成为融民族性、竞争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骚坛诗会,自明代起,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由读过私塾的农民自发组织,每逢端午便聚于屈原庙吟诵楚辞、或相互诗词唱和,欢度端午并纪念屈原。端午习俗还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蒿菖蒲、扎香袋、食盐蛋、稻场娱乐等。名胜古迹有乐平里屈原故里、屈原庙、读书洞、照面镜、兵书宝剑峡等。
秭归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西陵峡雄奇壮美,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驰名天下,还有清澈的香溪河,俊秀的四溪竹之旅、九畹溪探险漂流、道教五指山,神秘的古悬棺更是为中外游客为之倾倒。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