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明末清初儒家思想有何新的发展?

如题所述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大变动,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经历了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变乱年代,受到了王国的苦难,认识到了明末的腐败和宋明理学的虚伪,勇敢的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维护专制政治的儒家学说,提倡唯物主义,宣扬经世务实思想,阐明了新颖的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形成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进步思潮,给当时新思想文化界以强烈的震荡。 就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也就是所谓的乱世出豪杰的时代,刀枪不是豪杰的完全的定义,思想者也同样可以称得上是乱世豪杰。 先来说说黄宗羲。 黄宗羲是第一个跳出来批驳君主专制论的人。他论证了专制军权的起源和是指,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还揭露了历代专制帝王的昏庸残暴,在当时思想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明末清初思想家还同时对明清两朝共同风味官方哲学的程朱理学口诛笔伐,指责理学家是“奴君子”、“优孟衣冠”、“亡国之学”、“祸烈于蛇龙猛兽”,提出许多新颖简介,震撼了沉闷已久得思想界。 然后是顾炎武。 顾炎武和顾祖禹为代表的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的治学途径独树一帜,顾炎武继明代反对程朱理学的思潮,坚决清算了陆王心学,断然摒弃了“性与天道”的空谈,提出“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的主张。他一声为学,实事求是,反对空谈,倡导经世致用,广求证据,开辟了一跳新的治学途径。 接下来是王夫之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相统一的革故鼎新思想。王夫之断然拒绝为吴三桂称帝撰写劝进表,终生不仕清帝国。生平著述百余,他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对宋明理学作了批判性的总结。他提出了“虚空即气,气则动者也”,“气也,理之依也”等命题。王夫之还批判了“道在器先,道本器末”的唯心论,精辟的指出:“天下唯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王夫之还指出自然界和社会是“生生不息、变化日新”的发展过程,主张革故鼎新,初步用辨证的观点去观察世界,研究事物,把中国的唯物主义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这些新兴的思想家对于清帝国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的,他们对之后是百年影响至深。清帝国的统治者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也在力图求助于哲学上的理论依据,作为他们认识的工具,以便为其政治、军事和战争行为,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知道。他们总结自身知道战争的时间,并大量的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和战争哲学思想中对其有用的东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战争观念,其中不乏许多关于战争的辨证法思想。 努尔哈赤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争,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战争实践,使得他们认识到战争对客观物质力量的以来关系,尤其是对经济的依赖。他认为战争的胜利,要以经济力量做保障,没有粮食,军队就无法作战,士兵们就会叛变逃亡,武器装备不足,军队就无法作战,也难以防御敌人的进攻,儿不是再像以前那样,战争之前祈祷所谓的“长生天”的护佑了。所以,他们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发展生产,另一方面也积极的发展商业贸易,并建立采矿、冶铁等手工业及竣工生产,保证军用物资的需要。皇太极认为“劝农讲武,国之大经”,因此积极推行奖励和保证发展生产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战争潜力,为发动更大规模的攻明战争提供了物质保证。 其次,人在战争中的作用问题,即战争中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是古代思想家和军事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以前叫做“士气”,但古时候战争更多的是讲究所谓的“运和势”,祭旗等迷信活动显得更为重要。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战争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深有体会,努尔哈赤强调过,谋略制胜的思想,他说:“征伐之道,贵在计谋,以不劳己、不累兵之智谋为上,倘不劳我兵而胜者,诚为智巧谋略良将也。若劳我兵力,虽胜何益?征伐之道,以我无些须之损而取胜,是为善之善者也。”这些兵法的实质,就是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机动灵活的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法,以求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也许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关外的时代,他们还缺乏系统的信仰,还不能想象用系统的信仰和他们可寄托全部的图腾来祈祷战争的胜利,这样更有利用他们在思想弱者的位置上承袭先进的思想,辨证的、唯物的是真理,是可用于战争的,因此,清军在战法上的承袭是集成了勇猛和辩证唯物的。
毛主席曾经指出: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潮,收到上市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也表现了这种朴素性的特征。王夫之、黄宗羲等组饿着,虽然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君主专制,要求****,提出通过加强法制或实行地方分权来限制和改良君主专制权利,提出了“他、平天下者均天下”的主张,但是在那个时代就是难以实现的,和法国的乌托邦非常类似。 由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清帝国统治者实行的思想高压正擦,这些进步思潮始终不能冲破儒家思想的羁绊。至于清帝国的种种“以民为本”的措施,无非就是他们通知的手段而已。
不管怎么说,在明末清初的时期,思想界有一次出现了诸子百家齐争鸣的现象,这是真正的推动我国历史车轮的一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5
明末清初遭批判:明清时期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揭露道学的虚伪。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从不同角度批判了理学.,其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龚自珍、林则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详情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3-09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进入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表明了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的产生,江南一带的工商业者已经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反思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潮的涌现。这股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这些思想观念从而体现了时代要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