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的农民特别的勤劳,在古代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如题所述

1、黍

对上古时期的东亚地区而言,最重要的作物有三种。中国北方最早被驯化的作物是黍,也就是现代中国人所说的糜子。黍的祖先是哪种野草至今尚未有定论。类似黍的野草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

距今9000年到7000年左右,位于黄河中游两岸,今天河南以及河北的华夏人群先祖开始人工种植黍。这是农业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北方。而靠着种植黍提供的稳定食物来源,这批人成了北方最早开始由采集狩猎社会转型为定居农业社会的人。

在随后的数百年时间里,种植黍的范围逐渐扩大,东边沿着黄河扩散到下游,今天的山东一带,西面则溯河而上,沿黄河以及渭河进入关中盆地,直达甘肃东南部。

作为现代农作物,黍存在严重的缺点,不但产量较低,而且即便在水肥条件很好的情况下也难以增产。但是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黍仍然能维持较为稳定的产量。生长期短暂的黍几乎是最为省水的谷物,且抗病能力极强。对于农业技术刚刚起步中国北方先民而言,驯化黍的意义非凡。

2、粟

《黍离》中已经提到了另一种作物——稷的存在。它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和黍同样重要。 

粟的驯化比黍要稍迟一些。农业刚刚起步时,北中国正经历一段气候干燥而寒冷的时期。虽然粟和黍都是旱地作物,但粟的抗旱能力跟耐贫瘠土壤能力和黍仍不可同日而语。

黍在年平均气温6-10度,降水量350-450毫米的环境下生长最好。而粟则更喜欢年平均气温8-10度,降水量450-550毫米的环境。随着气候逐渐转向暖湿,粟从华北平原东部较温湿的地方开始向西扩散。

一旦种粟变为可行,它相对黍而言产量稍高的优点就变得非常重要。更高的产量意味着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支撑规模更加大的聚落以及更为复杂的社会形态。长期种植黍、粟农业,终于使得华夏先民在东亚众多人群中成为率先脱颖而出,进入文明时代的族群。

华夏人对粟的重要性有极其充分的认识。粟在先秦也称为稷。周人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后稷。此处的“后”是上古华夏人对首领的称呼。追寻先祖到后稷充分说明周人对粟的重视程度。后来“稷”更是国家代名词“社稷”的重要组成部分,稷乃是建立国家的基础。

3、稻

在同期的中国南方,也有一群人在另外一种作物的支持下快步迈向文明时代。这种作物也是东亚起源的三种主要禾本科作物中唯一一种至今仍维持中国人主要口粮来源地位的。

中国百分之三十的耕地用于种植水稻,全国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是大米。东北和南方一样吃米为主不必说,就算华北地区,历史上也大量依靠南方北运的稻米解决粮食问题,说稻是中国的第一粮食作物不为过。而稻的驯化正是起自中国。

当今,野生稻生长于中国南方的福建、湖南、江西、云南、广东、广西和海南,尤以两广和海南为多。野生稻在哪里被驯化为栽培稻有三种说法,一说长江中下游,一说华南,一说云贵高原。这三块区域都发现了栽培稻的植物化石,而且在上古时期均有野生稻分布。

以栽培稻化石证据的丰富程度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似乎是首先驯化稻的地区。但是对栽培稻的基因研究显示,中国栽培稻细胞器的基因单倍型和华南地区的野生稻最为接近,最可能的驯化地点在珠江下游。

同野生粟一样,野生稻的籽粒在成熟后也会自动脱落。从公元前一万年开始,中国南方的先民就开始收集野生稻的种子以作为食物。这种潜力巨大的植物很快就体现出了它的价值,中国南方的居民很快开始了人工种植稻的尝试。

野生稻的种种不便收集食用的特征逐渐在驯化的过程中被改良,野生稻未成熟时张开的穗变得闭合,芒也缩短消失,籽粒颜色则由深色变为白色。经历这些改变之后的栽培稻成为南方无可替代的主要粮食作物。

4、麦

麦在春秋时期已经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左传》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巫师预言晋景公吃不到来年的新麦,于是到了第二年麦收时节,晋景公把巫师喊来,说自己马上要吃到麦子了,而巫师妖言惑众,将其处死。

然而正当他要吃下新麦时突然感到腹痛,在如厕时,不幸坠入茅坑身亡,终究没能吃到麦子。毫无疑问,麦的传入给中国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然而,华夏人群的人口优势在麦传入前早已奠定。黍、粟对此厥功至伟,麦顶多只能算锦上添花了。

5、大豆

在史前时代,大豆主要种植在我国东北地区。随着人类的不断选育培养,大豆里的油性成分不断增加。到了战国时代,被古人称之为“菽”的大豆开始取代黍,称为和粟并列的重要作物。

在诸子百家的作品,只要谈到农业,几乎都会提到菽粟的存在。《墨子》中提到:耕稼树艺聚菽粟。《荀子》里提到:工商不耕田而聚菽粟。在战国时代,菽粟就是粮食的代名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1
母系氏族:半坡种植粟,菜,麻;河姆渡种植水稻.
商朝:黍,稷,麦,稻,桑,麻;西周包括了后世大部分作物.
秦汉:西域传入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
南朝:小麦种植开始推广,水稻栽培技术提高.
唐朝:吐蕃种植青稞,小麦,荞麦,豌豆,蔬菜种子传入西藏.
北宋:粟,麦,黍,豆从淮北传到江南,两广;越南传入占城稻从福建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茶树在福建和长江中下游广植
南宋:太湖流域盛产稻米;棉花种植从闽粤扩展到江淮.
明朝:江南双季稻,岭南三季稻;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传入我国;桑 ,麻,棉广泛种植,棉布成为人民主要衣料.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4297381.html?si=6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01
主要还是五谷:稻、黍、稷、麦、豆。
时代的进步,主要作物也会更改,
地区的差异,作物也会不同
第3个回答  2019-10-01
南方雨水充足,而且多河泽水道,适合水稻生长。而北方相对的干旱,则以小麦为主。因此又南米北稻之说。到了现代,基因技术发展了,出现了杂交水稻,适宜在各处生长,我国传统的种植方式基本不复存在了。
第4个回答  2019-10-01

1、稻米

今天,大米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但在唐宋以前,稻米并不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米的崛起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从西北的黄河地区向东南的长江地区逐渐转移的过程。随着稻米在中国人主食中比重的上升,经济重心逐步从干旱的黄土高原向湿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

相比起北方主要种植的粟、豆和黍等作物,稻米的单位亩产量更高更稳定,以稻田为核心的南方农业潜力更为发达。随着东晋、南宋等南方政权带来的大量北方人口对江南田野的开发,江南地区逐渐成为天下赋税之源。《新唐书》就明确提出,关中号称沃野,所出不足以给京师.....转漕东南之粟。这里所说的粟,显然是指代东南出产的优质稻米。

2、大麦和小麦

野生的大麦和小麦是否是从中亚传入,目前没有明确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双麦的大规模种植和加工技术和中亚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大麦和小麦直到汉代才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普遍种植。

麦的优势在于它与粟和黍的生长周期不同,在粟和黍等粮食青黄不接的时候提供救命口粮。汉代生产技术的发展解决了种麦必须的灌溉和磨粉难题,这就是的小麦的种植迅速铺开。不过在汉朝面食依旧只是豪门专享,普通人只能以脱壳后的大麦煮熟而成的麦饭为食。

3、大豆

在史前时代,大豆主要种植在我国东北地区。随着人类的不断选育培养,大豆里的油性成分不断增加。到了战国时代,被古人称之为“菽”的大豆开始取代黍,称为和粟并列的重要作物。

在诸子百家的作品,只要谈到农业,几乎都会提到菽粟的存在。《墨子》中提到:耕稼树艺聚菽粟。《荀子》里提到:工商不耕田而聚菽粟。在战国时代,菽粟就是粮食的代名词。

4、粟

粟是中国人第一种驯化成功的重要作物,其野生种即为中国地区广泛分布的狗尾草。今天有些史书里将粟和黍并列。其实两者并不完全相同。粟的种子带有一层硬壳,脱壳之后称作小米,而黍的种子煮熟后有粘性,在今天通常称为黄米。

因为粟有一层硬壳保护,所以能够长期储存,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中国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元朝《农书》记载:五谷之中,唯粟耐陈。粟的硬壳可以防霉变虫蛀和腐败,有利于长年储藏。今天的考古发掘中经常会发现先秦乃至石器时代所储存的粟。

5、芋头

薯和芋等植物的块根,在今天只是作为蔬菜食用。但它们的确是中国最早的主食,没有之一。在中国先民成功驯化狗尾草为粟、成功驯化野生稻谷之前,就已经学会了种植块根类植物作为主食食用了。近代的台湾原住民,在没有接触汉人以前,就以种植芋头为生。

大者有七八斤重,食用的时候将芋头埋入灰烬里煨熟,然后聚集全社分而食之。在中国各地还保持原始生活状态的部落里,依靠块根植物生活的例子屡见不鲜。块根类植物作为农作物好处很多,如种植简单,烹制方便,含有较多的淀粉可以提供能量等。缺点则是中国本土的块根植物含水较多,储存困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