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境界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境界本来是身边的事物、人生、人际关系、人性等的认知程度,说白了就是对人、对事所具备的真实的、全面的知识系统,没有什么神秘和奇怪的。农民对于庄家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体系,工人对工厂的生产流程具有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系统,天文学家对于天文具备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境界。境界是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交际实践、劳动实践,并且通过系统而理性的分析形成的对于本行业的整体的把握程度。没有实践空谈境界是缘木求鱼、水中捞月。
佛教中的境界是通过所谓的修行而得到的一种体会和感悟,不过大多数是脱离实际的幻想而已,是假大空的表现。而且佛教中那些有“境界”的人,除了装模作样地、人云亦云地胡晕八侃玩弄文字游戏之外,从来就没有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境界。佛教伟大、光荣、正确理论体系从来没有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只是培养了一些饿着肚子的孔乙己而已,严重地扭曲了正常的人性,吞噬了人类应该具有的基本价值观。
一旦成为佛教的信众,佛教精细的、繁多的理论会把他们完全带入到自我矮化、自我贬低、自我怨恨的境地。信众们对于自身遭遇的那些不幸和苦难,完全归咎于自身的不圆满、过去的造业、前世的作恶,于是百姓从心底彻底丧失了抗争的愿望,彻底丧失了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彻底丧失了对于生活中的艰难困苦进行反击和反抗的能力。进而使得整个社会生产力大幅倒退。最严重的时候能够影响到政府的行政能力,唐武宗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
境界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了一个神秘的词汇,使得人们对他敬畏有加,使得人们认为只要有了境界就会成功,完全忘记了社会实践的基础作用,无实践、无境界!估计这与释迦牟尼极力地反对劳动,只讲精神上空洞的修行有关!境界这个词应该从我们的词汇中消失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18
佛教中的境界,叫做相,翻译成现代流语就是个人以外的所有现象中,个人意识所停留、意识到的那一部分,叫做某人的境界,从这一意义说,境界是与个人心意识相关的,个人心大境界就大,个人心的层次高,境界就高。
界是分别,是障碍,佛所说的宇宙真理是:万物万物没有障碍,没有境的界的,即没有境界,万物是一;而众生心有分别,起心动念,执着你我是非高下,就有了境的界,境界也就不同,也有有了境的层次问题,即境界的差别。
说到底,境界是不了义,是对众生说的,对佛来说,没有境界。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你心里的一切,都是境界。
佛学词典里的几个术语供你参考。

境界:
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无量寿经上曰:“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入楞伽经九曰:“我弃内证智,妄觉非境界。”

妄境界:
 虚妄不实的境界。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妄境界,因皆虚假不实。

一实境界:
(一)指平等而真实之悟境。
 (二)指众生自性清净之心体。占察经卷下(大一七·九○七上):‘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
 (三)指如来之法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2-01
简单的说,一般指在修行过程中出现的觉受,就象我们坐火车,看着窗外,一会是山,一会儿是水,一会儿是雪,一会是雨,一会儿见人,一会见兽,一会儿看到吃人的大灰狼,一会儿看到了美女……,但是你没必要下车去专门看这些东西,看完了罢了,因为你还要去你的目的地,呵呵。最好不要下车,如果你没办法,下车了,但是你记得你还没到你的目的地,记得上车继续走,越快越好,时间长了,你就会忘记你要去哪儿了(当然,如果你“命”好,有人会帮你)。到了目的地后,你再想去哪去哪儿,呵呵,因为你把正事儿了了,自由了,哈哈……
第4个回答  2012-12-01
佛有十地(佛的每一地都是平等的无有高下之分),可惜鄙人手头上没资料。鄙人的师傅书籍里面有。

密宗宁玛巴把佛、菩萨境界划分为十六地。第十六地为普贤王如来(英译有:Samanthabadra Tathagata、Vajradhara、Adi Buddha、Primordial Buddha、Dorje Chang Buddha)所在的境界,处在此地的佛菩萨被称为金刚总持;毗卢遮那佛在十三地,处在此地的佛菩萨被称为金刚持,此地又名圆觉位、无上正等正觉位;十二地菩萨是妙觉位,第十一地菩萨是等觉位,第十二地的菩萨是妙觉位。第十二地到十六地的菩萨名之曰佛。

一般显教把未达佛位的菩萨划分为十地:法云地、善慧地、不动地、远行地、现前地、极难胜地、焰慧地、发光地、离垢地、欢喜地。(法云地最高而欢喜地最低)显教再把征得妙觉位(破第十二品无明)的菩萨称之为佛。

《菩萨璎珞本业经》里把菩萨十二地划分为大乘阶位五十二位,即十信以及四十二贤圣位——十心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第四十一贤位(等觉位)、第四十二贤位(妙觉位)。

密教又依《大乘要道密集》(此典籍的另外一个汉译本为《密集金刚根本续》,英译为《Mahayana Guhyasamaja》或《Guhyasamaja Tantra》)与《广大明觉自现续》而建立十三地、十六地之说。

《大乘要道密集》有云:「……金刚句偈注云:外缘起为回风转气,及景象、梦等外在境相粗略所现,内缘起为心气集摄于脉字宫殿,密缘起为断世间道而现出世间身脉等四坛城,真如缘起为初地以上之外,内、真如验相生现明点、气、心,究竟缘起为融入四行于十三地证果。」

《广大明觉自现续》云:

「一、于体证胜义谛时生喜悦,得初地成就。即『极喜地』。

二、了悟证悟乃根本觉之自觉,为第二地,即『离垢地』。

三、于道上能对证悟得觉受,为第三地,即『发光地』。

四、由观光明而得觉受,为第四地,即『焰慧地』。

五、由法尔清净诸烦恼,及由观本始智所得证量觉受而现证本始者,为第五地,即『难胜地』。

六、能见光蕴,为第六地,即『现前地』。

七、因圆满一切觉受而远离诸烦恼,为第七地,即『远行地』。

八、住远离烦恼之境界而不动,为第八地,即『不动地』。

九、圆满一切功德,为第九地,即『善慧地』。

十、行者将自识摄于所观之本始智中,令所观自然生起,随见诸相皆如虚空之云,为第十地,即『法云地』。

十一、行者于断一切虚妄显现之际,生起诸总集之所观境(总集诸佛自性之皈依境),为第十一地,即『普光地』。

十二、无任何执受,即对所观诸总集亦不执,不为内外诸法污染者,为第十二地,即『净莲地』。

十三、自行者心中本始智所生之金刚链,化为虚空光明五总集者,为十三地,即『咒蔓大集地』。

十四、住于所观之本始智,为十四地,即『大乐地』。

十五、于法尔境界得决定成就,为十五地,即『金刚持地』。

十六、于本净境界法尔生起本始智,为十六地,即『无上智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