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的教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8-04-09
〔教学设想〕
文学名作是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重心所在。而解读文学名作的文艺理论性文章学生读得不多。如果说文学名作本身是感性而鲜活的,学生会爱不释手,自觉投入,那么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面对理性而呆板的文艺评论,学生可能会眉头紧锁,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我想紧抓名作本身,以血肉丰满的小说为平台引出学生对作品的原始解读,再顺其自然引向小说理论家伍尔夫对《鲁》这一作品的解读,从而把学生从感性的“读”引向理性的“评”这个层面上。同时,紧扣课文,集中精力让学生了解伍尔夫解读小说的切入点——“小说家的透视法”,再联系文中提到的读者的透视法和学生解读小说的过程来体味像伍尔夫这样的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是如何解读文学名作的,从而使学生获益,觅得一些解读名作的方法和技巧。最后让学生以读过的文学名作为例,进行两种透视法的比较分析,从而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从教学论的意义上说,这是引导学生再次发现的一个过程,也就是用他们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名作及作者,读出自己的心得,读出自己新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个性。这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概括《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
2�反复品读本文,把握作者伍尔夫解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基本切入点——“小说家的透视法”。
3�对比分析作家的透视法和读者的透视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让学生阅读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或播放碟片。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大家有过出外遨游,探险漂泊的梦想吗?那么试想一下,你们都会有哪些经历呢?(学生自由发言)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不满于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动荡,假想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尽管它与世隔绝,但居住其间的人却“怡然自乐”。英国小说家笛福的名作《鲁滨孙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孙因着一心要遨游探险的想法,几次出海,最终流落荒岛,关在那里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孤独生活。如何来解读这篇小说呢?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伍尔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板书课题)
二、重温原作,引入课文
1�请学生概述《鲁滨孙漂流记》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2�(多媒体播放鲁滨孙的航船触礁这一情节)如果写到鲁滨孙九死一生,爬上荒岛这一情节时,笛福请你为他往下续写,你会如何写下去?(请2—3名学生简述续写思路)
3�思考:为什么以上同学的续写各不相同?为什么他们与作者笛福的思路也完全不同呢?
4�我们能从今天要学的伍尔夫的文章里找到上面这一问题的答案吗?(将问题引向本文)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第3段中说“《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作者要用这部小说证明什么呢?
2�小说家的透视法指什么?它对我们解读小说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小结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小说经典之作。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崭新的小说创作理念的小说家伍尔夫对其进行了独具慧眼的解读和评论。她告诉我们全面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我们解读小说的良法之一。课下让我们再读文本,进一步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五、布置作业
反复研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说由于读者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小说情节及人物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要深入解读一部文学名作,就必须爬到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本节课,让我们借助伍尔夫的慧眼来分析一下笛福的透视法。
二、深入分析,攻破难点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1段,其他学生思考:作者让我们在探讨作品的过程中,要有一场“孤独的战斗”,这场“战斗”指什么?
2�作者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3�集体朗读课文第2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举哈代和普鲁斯特要引出哪个概念?
4�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三、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1�请找出文中关于作家透视法和读者透视法的分析,谈谈两种透视法的关系。
四、拓展运用
1�未学本文时,大家是怎么解读《鲁》这部作品的?学了本文之后,作者的解读对你有哪些启示?对作者的解读,你有哪些看法或补充意见?
2�试着运用作者的解读法来解读你们熟悉的文学名作。
五、小结全文
虽然这篇文艺评论文行文较为含蓄,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曲折地表达观点,但透过作者伍尔夫的深入分析,我们知道了“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解读文学名作的一条良径,今后同学们不妨一试。
〔附〕板书设计
读《鲁滨孙漂流记》
第2个回答  2008-04-15
《鲁滨逊漂流记》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名著引读(三)”中的篇目。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小说主要讲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坚强地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生动故事。小说最主要的价值是塑造了鲁滨逊这个典型性格。人,可能经历很多次战争,但与寂寞作战是最锻炼人的,鲁滨逊凭借勇敢与智慧独立生活,最后成为一个传说、传奇。小说以主人公精彩离奇的故事表达了只要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就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而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战胜自己的怯弱与悲观。
【学情分析】通过八年级上小说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小说阅读及分析的方法。
【教学目标】
⒈了解作家常识及本部作品的创作背景
⒉理清小说的故事线索,在熟悉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如鲁滨逊“智救‘星期五’”“智救落难船长”“烧制陶器”等等。
⒊初步运用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法,评点“鲁滨逊”这一形象。
⒋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完成读书心得。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时数】课内两课时,课外自读两周
【课前准备】
1.印发小说选段“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贷方金额’方面”,P53-58
2.布置学生阅读上述原著选段及“名著引读(三)”中《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内容。
3.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能独立活于孤岛吗?
(“能!”或“不能!”学生的意见可能不一)
师:英国作家笛福给我们的回答是“能”。

二、小说原型
(出示幻灯片一)十八世纪初,在英格兰的大街小巷,人们到处议论着一个传奇的人物,讲述着一个离奇的故事:1704年,水手塞尔科克登上了一艘海盗船去寻找宝物,没想到,中途与船长发生了争吵,结果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随身只带了一点武器与一本《圣经》。弹药用完之后,他只好靠快跑追捕山羊,徒手觅食,过着茹毛饮血般的原始生活,后来,他居然跑得比一般的猎狗还快。就这样,他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下来,直到四年以后,航海的人们发现了他……
第3个回答  2008-04-14
一、教材说明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本文属历险小说类,重点是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鲁滨孙孤独无助,面临的是严酷的生存问题。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课文叙述鲁滨孙在荒岛上选择合适的容身地方:有水源、有树阴、能防野兽,盖起简陋的住所,解决了生存的重要条件——居所。描写鲁滨孙“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解决了生存的必要条件——食物。通过这些叙述,展现了主人公的聪明才干和坚强的意志。
在荒岛上生活,还要面对被野人屠宰的恐惧,这也非常惊险。发现野人的脚印,“恐惧万分”“不安的心情”,并不是说鲁滨孙胆小,而是突出遭受野人宰割的恐怖。
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一个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建议
1�本课是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读一读“阅读提示”,再按要求读课文,多读几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然后,读课文重点部分第二至八自然段,讲一讲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最后,交谈一下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
2�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因此,应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重点部分,练习讲述鲁滨孙荒岛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3�《鲁滨孙漂流记》属于历险小说类。记叙探险、历险的故事,以“险”扣人心弦,情节跌宕曲折,向来拥有众多的读者。尤其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奇”与“险”相结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魅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源,学完课文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还可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词语注释
简陋:住的地方狭小,不华美。
叛乱:武装叛变。
畏惧:害怕。
宴会:宾主在一起饮酒吃饭的集会。(指比较隆重的)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本文用来形容环境。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流落:穷困潦倒,飘泊外地。
木筏:用长木材结成的筏子。
援救:帮助别人使脱离痛苦或危险。
寂寞:孤单冷清。
穗子:稻麦等禾本科植物的花或果实聚生在茎的顶端部分。
圈养:在棚栏中饲养。
野蛮:(1)不文明;没有文化。(2)蛮横残暴。
挣扎:用力支撑。
停泊:(船只)停留。

句段赏析
1.他就找了些木头做成木筏,划到船边。在船舱里,鲁滨孙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陆续搬到岸上,还带回没有淹死的一条狗,两只猫,这使他在凄凉中感到一丝安慰。
从“当他看到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时,做了木筏划到船边,结果收获甚大”可以看出他很聪明,抓住一丝希望也不放过,结果找到了许多吃的、用的。“在凄凉中感到一丝安慰”。“安慰”是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能带回一条狗、两只猫与鲁滨孙作伴,那是令人欣慰的!
2.他差不多淡忘了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的希望。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在经过二十多年在荒岛上的辛勤耕耘,已衣食无愁,并且有野人“星期五”陪伴,生活很愉快,差不多对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已经失望了,觉得没有可能了,快忘了回到英国的希望。

文章导读
课文写了鲁滨孙一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克服种种困难生存下来,最终回到英国的故事。它告诉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用自己的勤劳与聪明战胜困难。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英国人鲁滨孙喜欢冒险。
第二段(第2至6自然段);鲁滨孙流落到荒岛,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定居下来。
第三段(第7至8自然段):鲁滨孙救了野人,取名“星期五”,他们在岛上愉快地生活。
第四段(第9自然段):鲁滨孙和“星期五”救了船长,船长带他们回到了英国。

写作特点
1.课文以故事的发展为顺序,条理十分清晰,结构完整。
2.文章词语生动,耐人寻味。
3.文章通过写鲁滨孙在岛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描述,让读者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

学习要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鲁滨孙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的。
2.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鲁滨孙一人被冲到荒岛上,他克服种种困难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最终回到英国的故事,赞扬了鲁滨孙勇敢、善良、勤劳的优秀品质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一、教材说明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本文属历险小说类,重点是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鲁滨孙孤独无助,面临的是严酷的生存问题。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课文叙述鲁滨孙在荒岛上选择合适的容身地方:有水源、有树阴、能防野兽,盖起简陋的住所,解决了生存的重要条件——居所。描写鲁滨孙“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解决了生存的必要条件——食物。通过这些叙述,展现了主人公的聪明才干和坚强的意志。
在荒岛上生活,还要面对被野人屠宰的恐惧,这也非常惊险。发现野人的脚印,“恐惧万分”“不安的心情”,并不是说鲁滨孙胆小,而是突出遭受野人宰割的恐怖。
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一个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建议
1�本课是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读一读“阅读提示”,再按要求读课文,多读几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然后,读课文重点部分第二至八自然段,讲一讲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最后,交谈一下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
2�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因此,应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重点部分,练习讲述鲁滨孙荒岛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3�《鲁滨孙漂流记》属于历险小说类。记叙探险、历险的故事,以“险”扣人心弦,情节跌宕曲折,向来拥有众多的读者。尤其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奇”与“险”相结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魅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源,学完课文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还可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词语注释
简陋:住的地方狭小,不华美。
叛乱:武装叛变。
畏惧:害怕。
宴会:宾主在一起饮酒吃饭的集会。(指比较隆重的)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本文用来形容环境。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流落:穷困潦倒,飘泊外地。
木筏:用长木材结成的筏子。
援救:帮助别人使脱离痛苦或危险。
寂寞:孤单冷清。
穗子:稻麦等禾本科植物的花或果实聚生在茎的顶端部分。
圈养:在棚栏中饲养。
野蛮:(1)不文明;没有文化。(2)蛮横残暴。
挣扎:用力支撑。
停泊:(船只)停留。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安慰——欣慰叛乱——背叛简陋——粗陋
倒霉一一倒运畏惧——惧怕流落——流浪
援救——救助寂寞——孤单野蛮——粗野
二、反义词
凄凉——繁荣简陋——完善安慰——责备
野蛮——文明畏惧——勇敢
三、多音、多义字

句段赏析
1.他就找了些木头做成木筏,划到船边。在船舱里,鲁滨孙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陆续搬到岸上,还带回没有淹死的一条狗,两只猫,这使他在凄凉中感到一丝安慰。
从“当他看到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时,做了木筏划到船边,结果收获甚大”可以看出他很聪明,抓住一丝希望也不放过,结果找到了许多吃的、用的。“在凄凉中感到一丝安慰”。“安慰”是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能带回一条狗、两只猫与鲁滨孙作伴,那是令人欣慰的!
2.他差不多淡忘了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的希望。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在经过二十多年在荒岛上的辛勤耕耘,已衣食无愁,并且有野人“星期五”陪伴,生活很愉快,差不多对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已经失望了,觉得没有可能了,快忘了回到英国的希望。

文章导读
课文写了鲁滨孙一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克服种种困难生存下来,最终回到英国的故事。它告诉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用自己的勤劳与聪明战胜困难。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英国人鲁滨孙喜欢冒险。
第二段(第2至6自然段);鲁滨孙流落到荒岛,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定居下来。
第三段(第7至8自然段):鲁滨孙救了野人,取名“星期五”,他们在岛上愉快地生活。
第四段(第9自然段):鲁滨孙和“星期五”救了船长,船长带他们回到了英国。

写作特点
1.课文以故事的发展为顺序,条理十分清晰,结构完整。
2.文章词语生动,耐人寻味。
3.文章通过写鲁滨孙在岛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描述,让读者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

学习要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鲁滨孙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的。
2.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鲁滨孙一人被冲到荒岛上,他克服种种困难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最终回到英国的故事,赞扬了鲁滨孙勇敢、善良、勤劳的优秀品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5个回答  2008-04-02
资源简介:
2课时,约3990字。
《鲁滨逊漂流记》导读教学设计
惠安第四中学 许萍芬
【文本分析】
《鲁滨逊漂流记》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名著引读(三)”中的篇目。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小说主要讲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坚强地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生动故事。小说最主要的价值是塑造了鲁滨逊这个典型性格。人,可能经历很多次战争,但与寂寞作战是最锻炼人的,鲁滨逊凭借勇敢与智慧独立生活,最后成为一个传说、传奇。小说以主人公精彩离奇的故事表达了只要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就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而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战胜自己的怯弱与悲观。
【学情分析】通过八年级上小说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小说阅读及分析的方法。
【教学目标】
⒈了解作家常识及本部作品的创作背景
⒉理清小说的故事线索,在熟悉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如鲁滨逊“智救‘星期五’”“智救落难船长”“烧制陶器”等等。
⒊初步运用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法,评点“鲁滨逊”这一形象。
⒋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完成读书心得。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时数】课内两课时,课外自读两周
【课前准备】
1.印发小说选段“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贷方金额’方面”,P53-58
2.布置学生阅读上述原著选段及“名著引读(三)”中《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内容。
3.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能独立活于孤岛吗?
(“能!”或“不能!”学生的意见可能不一)
师:英国作家笛福给我们的回答是“能”。

二、小说原型
(出示幻灯片一)十八世纪初,在英格兰的大街小巷,人们到处议论着一个传奇的人物,讲述着一个离奇的故事:1704年,水手塞尔科克登上了一艘海盗船去寻找宝物,没想到,中途与船长发生了争吵,结果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随身只带了一点武器与一本《圣经》。弹药用完之后,他只好靠快跑追捕山羊,徒手觅食,过着茹毛饮血般的原始生活,后来,他居然跑得比一般的猎狗还快。就这样,他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下来,直到四年以后,航海的人们发现了他……
1711年,塞尔科克回到了伦敦,并在报刊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成了闻名一时的人物。他没想到的是,这段传奇般的冒险经历激发了一个作家的灵感,不久,以他的故事为原型的小说就发表了,这部小说被后人尊奉为十八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进而成为文学史中的传世之作。那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便是丹尼尔.笛福——人称“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那部经典之作便是脍炙人口的《鲁滨逊漂流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