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的制造业大国地位?

字越多越好...
跪求大家...

  中国很长时间被看做世界生产据点。但这种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开始质疑。拿中国和日本来说。
  中国工业生产之所以取得飞跃性发展的背景了。那是因为:在这个国民所得连续上升,人口占全人类1/5的巨大市场上,日本欧美企业群纷纷以获得市场为目标而展开本地生产;另外还有当地劳动工资很廉价这个原因。诚然,假定劳动者的质量没有什么差别,那么,在组装同样产品的时候,看起来人工费便宜的一方是有利的。现在在日本,从大人到小孩子都很热衷去购买附带赠送玩具的食品,即所谓"食玩",而如果不是中国制造,是不可能拿来随着食品来随便赠送的。这些东西在细部上漆的工程等无论如何也需要人手来进行,这要在日本来制造,人工成本太高,那就不划算了。同样,在需要缝纫的纤维加工业,在日本进行制造也将是成本非常高的。所以,如果没有中国这个生产据点,优衣库(UNIKULO)公司那样的飞跃发展是完全难以想象的。到现在,在日本的超市中销售的大众服装,几乎都是中国制造的。
  外国资本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生产低技术产品赚去高额利润的本质。中国的生产力的确是上来了,但是更多的是为国外市场的中低端消费品市场提供价廉物美的大量消费品。我们有的是人口,从不会缺乏劳动力,在竞争原理的支配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很难上升,社会总消费能量也有限,物价也就很不容易走高,这样,为各国资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理想生产基地,而当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已经成为负担的高成本生产体系转移到中国来后,由于有了中国这个安稳的后勤基地,保证了其社会经济体系基础部分的相对稳定,转移了通货膨胀的危机,它们便可以放心而轻松地走向更高级的消费社会,去强化自己已经领先不少的发展优势。所以,有学者曾经指出中国成为"世界的工厂",实际上可以说我们在替全世界打工。资本的本质从来就不是善意,只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疯狂地,有时候甚至是血腥地。我们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农村青年能够进入合资企业打工,能够走进城市改变身份,并加入新兴的消费大军而感到社会的迅速进步,但是,却不能忘记了他们全部都处于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之中。也许为了实现中国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伴随改革开放而带来的这样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占据中国社会基层的最重要部分的他们生活环境的部分改善,或者中国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未必就简单意味着中国国力已经真正强盛了。
  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通向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的通路,也是为了寻求仅相当于日本的1/10甚至1/20的廉价劳动力。在中国市场上能销售日本产品当然很不错,为此在当地设置生产设备,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美国,日本的汽车依然很热销,大家知道吗,在美国行走的日本车中70%都是在当地生产的。过去在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中,进口的日本车曾经是被攻击的对象,可是,如果是在本地生产的汽车,谁也没法来说三道四。首先,美国和日本汽车的使用环境不一样,与其在日本制造好运到美国去,肯定不如在当地一边倾听用户的需求一边生产更好。关于日本企业投资中国,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经常强调的是后者的廉价劳动力。这就是所谓在中国可以很廉价地进行制造,所以日本的制造业迟早将全部被中国吞没的论调。

  可是,廉价的人工费并不是制造业全部的成本。像服务行业那样依赖人手部分很大的工作,人工费要占据相当的比例,可是在制造业中,却不能说全都如此。

  用手工制作的产品,比如手制的陶瓷器和雕刻等,制作成本几乎都是人工费,而材料和设备几乎没有什么费用发生。在这样的场合,如果人工费便宜,产品的价格就可以压得很低。同样,缝纫业所需要的衣服布料和简单的组装可以制造的电视机和计算机等,也是人工费的廉价可以决定胜负。塑料产品等也是如此,只要搞好设备,下面就只是制造了。这就是说,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制作出的同样产品等领域,因此,人工费的廉价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在日本,作为普及型产品的电视和录像机等几乎都没有生产了。这是因为让日本工人来进行制作,价格立刻就会上去。那么,原来从事这些产品生产的日本工人是否就失业了呢?那是不会的。他们现在正在更加高层次的产品生产线上工作呢,他们在制造者大画面等离子电视,以及硬盘内藏的DVD录像机。这些产品市场价格很高,而人工费占据的比例则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其中使用的元器件都是一些价格很高的东西。在高科技化很发达的日本的工厂,一般现场操作人员都很少。由于引进了机器人和自动化机械,需要用人手的程序被降低到了最小限度。制造业到了这样的程度,人工费廉价与否,已经根本不再是什么问题了。
  在象征中国的词语中,有一个叫做"人海战术"的,其意思是说依靠人的数量来决定胜负。通过一气投入在日本难以想象的巨大人数去解决问题,这在土木建设工程以及灾害救援等方面,肯定将发挥巨大威力。可是,在制造业上,却并非人多就可以干得很好的。制作剪纸或者是捣毁空的汽水罐等,也许人多还可以和机械争一雌雄,而在用高度技术制造精密产品时,人再多也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仔细观察一下被中国生产的产品充斥着的市场,我们可以知道主要有服装,塑料产品,普及型的家电产品等。在里面没有热心消费者用羡慕眼光注视着的高级产品。这样的产品,只要是经受过一些简单训练的工人,谁都可以生产出来。所以,人工费便宜的中国才控制了这部分的市场。也有人会说,家电产品难道不是高科技产品吗?不是,现在的家电产品,包括计算机和电话机等,都属于单纯零部件组装的组装产业。它和服装和塑料产品一样,只要对工人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制造。中国制造的产品都集中在普及型产品领域中。所谓普及型产品,价格的便宜是竞争力的关键,所以,使用的元器件也很便宜。因此,与产品相关的劳动力成本,将反映到最终的产品价格上。据说中国制造的录像机和传真机成为了世界第一,可是最高级的录像机和高级办公室复合文档处理机,却没有见到过中国制造的。也许要看到这一天还有待于时日吧。

  目前,在日本出口产品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不是消费产品,而是所谓资本财型产品。在日本出口产品中,汽车等消费产品占据的比例仅为20%,剩下的都是元器件,原材料以及生产设备等。这样的变化也就是最近20年左右出现的,可是日本的媒介对于如此重要的问题却不去报道。他们总去写一些中国和韩国生产的录像机驱逐着日本产品等文章。其实,录像机等早已经不是日本制造业的主战场了,对于日本不应该再去制造的产品,今后由谁去制造,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那么,日本制造的资本财型产品,会不会遭遇到中国的追赶呢?回答的否定的,可以说在这个领域中,日本在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比如,在中国生产的录像机和传真机,其主要零部件和生产设备几乎都是日本制造的。而且,在那些零部件中,有不少是日本的中小企业在世界上独占整个份额的。用于生产的设备也是高科技的结晶,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的制造业越是向前发展,日本就越有钱赚的一种机制。这样一些产品几乎都是在日本国内制造的,这就是由于作为制造业的生产环境日本国内最为适合的原因。零部件不会多余,生产设备单价也很高,所以即便出点运输成本,也应当不成什么问题。现在,日本的制造业已经没有依靠价格来进行竞争的必要了。因为日本可以向世界各地的制造基地销售只有日本才有的,只在日本生产的产品。看到这一切,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迅速腾飞将不会构成对日本的威胁。
  在今天,开放的中国对世界资本的魅力,最大一个还是廉价的劳动力。在我们中间,有不少人对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之一津津乐道,觉得因此全世界的资本主义都对中国俯首称臣了。其实,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论来说,这本是一个很值得悲哀的事情。因为,劳动力的廉价吸引资本的到来,其实只能证明这里存在着资本主义剥削的残酷,并非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事情。中国巨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在高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分流了那些发达国家科技含量很低的加工组装产业的压力,也方便了它们调整产业结构和保持领先,帮助了资本向更加高端更加精尖的领域的集中。外国资本凭借自己的经济和科技上的领先优势,最廉价地役使几乎是无穷无尽的中国劳动力,生产出各种产品出口到全世界各个国家,赚取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利润。广大来自农村的中国民工也许因此走出了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走进了接近城市人的生活,得到了比当农民要高出很多的收入,但是,他们始终改变不了自己被外国资本残酷剥削的命运。

  日本人把那些枯燥重复和简单组装的产品拿到中国来生产,自己的工人们则去从事更高水平的,科技含量更多的产品的生产。中国成为世界的白色家电和黑色家电的生产基地,许多国人天真地陶醉在那些在全球占压倒比例的产品生产数量上,甚至错觉地认为,通过这些产品的生产中国就左右了世界市场,其实,这是对世界资本主义的本性缺乏理解的表现。在依靠高科技产品进行全球化竞争的时代,通过智能的发挥来提高生产性是走向发达的标志,而成熟产品的组装作业和大量生产,对一个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包袱,因此,它们需要也必然要寻找转移这样的包袱的地方,而既能够转移这样的包袱产业,又能够让它继续产生利润,到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投资建厂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选择。日本在中国投资生产的都是日本人自己不做的东西,这些部分转移到中国来,日本的工人们就可以腾出手来从事科技含量领先而附加价值更高的产品,这样从制造业水平来说,他们整体就始终保持着先行一步的优势。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根本不担心中国由于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产量上的压倒,他们安心于质量上的领先和技术上的超前。在国际上,根据市场经济的原理,人们说这样的资本和大量生产流向劳动力廉价的国家属于产业分工,水平合作,说到底这纯粹是骗人的鬼话。依靠高智能高科技开发生产更前端的产品,然后不断把随着时间推移而成熟并走向过时的产品抛向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一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构,依然是资本主义体系剥削本质的罪恶之体现。
  这样想起来,不管一个公司能够制造多么多的产品,只要被别的公司控制着源头,那么这公司就无法成为领军企业。就比如不管台湾的计算机企业再怎么表现出色,只要CPU和OS是美国制造的,那么,在计算机领域君临天下的就是美国企业。制造业今天迎来了全球化的时代,许多主力企业都在全世界各地进行生产,使用的零部件也是从世界各地发送来的。这样一来,人们再去议论是国产品还是进口货,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实际上,本田汽车公司等在北美地区或者泰国生产的汽车被进口到日本销售,可是用户大多数都没有什么开着进口车的意识。然而在进口车统计的时候,这些车辆是被计算在那些欧美进口车辆一起的。在中国的工厂中,使用日本的技术和制造装置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而最主要的在于:产品技术原来是谁的,提供制造知识的是什么地方。
  中国应有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11
(请你看看这个,然后自己判断)

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吗?
4月6日在吉林大学的演讲
郎咸平

首先我要向各位同学致歉。为什么呢?因为我迟到了十几分钟。各位知道为什么迟到么?因为我从来都没想到吉林大学这么大,一走就走错门了。我想走错门没有关系啦,北门和南门有什么差别呢,走路五分钟就到了。没想到开车都15分钟,太远了!所以这方面还要请吉大同学多加谅解郎教授的愚笨。那么来到这么大的大学,看到这么多的人,这么多年轻同学,我心里面格外紧张。我常常在外面演讲,我在任何场面演讲,不论是你可以想象到的场合我从来不会紧张,但是到大学演讲我是最重视的,也是我少出几次会演讲紧张。因为你们每一位同学都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每一个在大学演讲的话题呢,我相信都会给各位未来的人生造成极大影响。因此,我极为期盼又极为紧张。那么这么大的吉林大学,这么多的同学,我相信应该是全中国最大的大学,不过说一句不敬畏的话,你们在座各位同学有多少人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痛苦?(场下安静)还没毕业吧,那就不用担心,不用养家糊口就不用担心。那么请问各位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你们相不相信你们在媒体看到的解释原因基本上都是错的。在我谈到这个话题之前,我还要请问各为一句话,有多少同学相信今天的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没有人敢讲话了吧,因为我们需要针对这个话题进行反思。你真的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么?所以今天的演讲我想达到什么目的呢,我不是简单来告诉各位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我今天希望我们新一代的学员,希望我们未来的领袖们能够知道我们应该具有一个反向思维,也叫做逆向思维。我们对于媒体上以及很多专家学者提出的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这个话题本身,也希望我们对此产生怀疑。我更希望我们能够从制造业大国这个讲题开始做我今天的演讲。

我在这里清楚地告诉各位,中国不是制造业大国,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是美国。你们可能觉得很奇怪,不会啊郎教授,你看我们的广东地区有多少制造业啊,我们江浙地区和东北有多少制造业啊,怎么说我们不是制造业大国呢?今天我要跟各位谈的就是一个新观点,也是我个人的研究心得,希望到吉大来和各位同学分享。我清楚地告诉各位,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竞争市场。什么叫做产业链竞争,我就想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是玩具的一种,在去年呢,中国和美国之间曾经针对芭比娃娃产生了贸易摩擦。美国政府对我国的玩具出口品牌进行了诸多挑剔,包括含铅量过重啊等等的问题。可是当我听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就想含铅量过重,因此要退货,可是各位同学想一想含铅量过重,为什么我要放这么多的铅呢?不是你产品设计要我这么做的么?哦,大家再想一想,以芭比娃娃为例,我们制造芭比娃娃过程当中,我们破坏我们的环境,浪费我们的资源,剥削我们的劳动,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制造出价值一美金的芭比娃娃,但是最后在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格是九块九毛九美金将近十美金。我请在座的同学回答我一句话,从一块美金升值到十块美金的的过程当中,十减一,九块美金的价值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过去的讨论只是针对一块美金做文章,包括产业设计等等,这都是忽视了产业链竞争的重大特点。同学们想一想,九块钱是从哪里来的,九美金的价值是谁创造的。我统称为六大软性环节。我把这六大环节念一遍给各位同学,第一产品设计,二原料采购,三长途运输,四订单处理,五批发经营,最后一个,第六零售。这六大环节创造出了九块美金的价值,而他们这六大环节就是整条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能够创造出最多盈余的一环,而不是我们中国企业所控制的。那么在我们最熟悉的一个名词之下叫做国际分工,我们中国企业分派到哪一块呢,分配到价值最低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剥削劳动的什么——制造环节。而其他有价值的环节基本上全部掌控在欧美各国的手中。也就是说,当我们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动创造出一块钱血淋淋的产品之后,美国,我们就制造再创作出九倍的价值。当我们创造出一万美元的价值之后,我们就同时替美国制造出九万美元的价值。

因此中国越发展,美国越富裕。同学们,这就是产业链竞争的影响,这是不是各位同学第一次听过。那么在这种国际分工之下,和你们在座各位有什么关系,而且各位同学,你们是国家未来的领袖,不管在任何行业,你们的未来就是中国的未来。我要请问在座的各位同学,这个国际产业链的竞争和你们有什么关系。我请大家思考20秒。好啦20秒到了,你们想到答案,想到没有啊?怎么不说话?因为你们想到答案都是错的。为什都是错的?那我告诉你,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我们在大学扩招合并造出这么多大学生的时候,当初是个什么思维?因为当初我们国家大学生的比例严重的低于欧美平均。各位同学你可以上网查查资料,我们做过这个图。因此我们就误以为我们培养更多的大学生之后我们经济会更有质量,会更高速的发展。我们哪里知道,这个想法前提就是个问题,大家知道为什么么?美国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大大学生,而中国培育出这么多优秀大学生为什么失业?难道是你们同学程度不够?难道是你们同学不够用功?难道是你们同学专业不对口?我刚才讲的几句话应该是媒体里面所谈论的现状。同学们,全错。既不是你们不用功,也不是专业不对口。提起专业不对口这句话呢,我觉得特别可笑,可笑的一塌糊涂。一看我的背景你们都知道我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当过了很多年的教授。我在美国呢教过好几家学校,包括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等等等等。我教了这么多的学校,我就从来没看过那哪个学校是专业对口的。那既然美国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我们中国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有什么错呢?再想想,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本科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不对口。为什么呢,因为是通才教育当然是不对口。因为你不是专科啊,专科是要专业对口,但是大学本科教育就是通才教育。什么叫通才教育,美国大学生也是通才教育,也就是说美国大学生和你们一样,要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哲学他都要学,那么说这些学问跟就业有什么关系。关系不大,但是本科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通才教育。那么既然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培训,说专业不对口,这本身又是一个错误,完全扭曲了大学教育的本质。那么请同学今天开始做反向思维,那就是我前面讲到的产业链跟你们大学生就业难有什么关系。关系太重要了,而且是唯一的,那就是在整条产业链,六加一的环节里面一是什么,一是制造,就是这种血淋淋的制造业,还有六,六就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零售这六大软环节,这总共六加一的环节里面,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六而不是一。举个例子来讲,就说工厂,从董事长到门口的保安,没有一个大学生。为什么?因为它的本质是不需要大学生,那么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产业链里面六大软环节需要大学生包括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零售是最需要大学生的。那么同学们,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是一个以一为主而不是一个以六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个产业结构本身就注定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源头就在这里。我国的产业现状不足以支持这么样的大学生比例,这就是大学生找事难的原因。各位同学理解了么?那么为什么美国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因为美国所掌握的就是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它要通过大学生的通才教育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但是有一点是我们一直忽略的,那就是我们甚至不理解国际产业的分工当中我们国家是处于何种的劣势地位。所谓劣势,就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它产生了诸多的后遗症。和你们密切相关的,你们已经完全感受到了。就比如我们很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不得不考研究生,研究生考过了又失业了。再考博士生,但是博士生要做本科生的事,你不觉得是很大的人才浪费么?但是本质问题,我带各位同学回到最原点,那就是国际产业链的分工,我们已经失败了。我们被定位在价值最差的制造业环节,这个制造业环节的特征就是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剥削劳动力。而六大软环节,既不剥削劳动,又不浪费资源,更不破坏环境。却能创造出九倍的价值,大学生在这六大环境当中才能有学有所用的优势,才能替国家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而今天不这么简单。以我国制造业而言,2006年,还有可能达到百分之五的净利润回报。07年呢?百分之二左右吧。08年今年呢?可能是负的吧。那么我们制造业的困难不是我们不勤劳,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一开始就处在整个产业链结构中最没有价值的一部分。那么最近,政府推动了宏观调控政策,其原因呢,是中国经济过热。当然呢,你们是同学,你们的感受不深。如果你们是企业家的话,那我这么问你们一句话,我说各位企业家们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们,你们认为是经济过热嘛?如果经济是过热的,为什么你么的日子这么难过呢?而且是一天比一天难过呢?也就是说你们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呢?那就是今天一定比明天更好。
更多内容请到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25581

参考资料:转载

第2个回答  2021-03-07

美媒直言:中国“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越南还没实力取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