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岳飞如果知道结局会怎么做?

如题所述

导读: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开门见山直接说问题的结论:即使知道最后悲惨结局岳飞还会去参军抗金。靖康时期,金国掳走二帝、劫掠中原,岳飞目睹金军的暴行才募兵抗金。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乱世之中,老百姓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所以即使知道多年以后的结局,无论出于自保还是基于朴素的忠君报国思想岳飞还是会参军抗金的。绍兴和议以后,如果岳飞满足普通富家翁的想法照样可以不失富贵的得以善终。但是出于心中抗金的执念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坚持北伐,这才和已经满足偏暗一隅的南宋君臣发生了立场上的冲突从而导致了风波亭被杀。

岳飞参军抗金的时代背景

岳飞家住相州汤阴县,自幼拜周桐为老师学习武艺。喜爱兵法,受忠军报国的思想曾在北宋时期参军平定叛乱。靖康年间东京汴梁被金军包围,朝廷号召勤王。金军肆意掳掠中原,在这种情况下,岳飞在母亲的支持下参加了抗金的队伍。

抗金前线屡立功勋,一颗将星冉冉升起

岳飞参军以后,先后转战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虽然作战勇敢,但是也是刚刚出头的低级将官。当继位的赵构打算“南巡”时,认死理的岳飞走出了上书皇帝劝谏的事情。

宋史记载康王即位,飞上书数千言,大略谓:“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书闻,以越职夺官归。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被斥责然后夺官罢职。显然岳飞为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北伐中原的认死理的行为早就有过苗头并且至死不渝。也可以说岳飞可能已经超出了忠于一家一姓的历史局限性,上升到国家和天下的高度。这样为后期的被杀埋下了伏笔。至于其他低情商、坚持迎回二帝、插手储君等等观点个人认为有些牵强附会了。

抗金战线上封王拜将

赵构称帝改元建炎后,一路南逃甚至躲到海上。其实这时候的金军也清楚以低级的政权运作模式立足未稳就想席卷中原一举灭掉大宋基本不可能,也就是以追击赵构劫掠为主。岳飞在这段时间屡立战功。在收复建康的战役中,常州、黄天荡、牛头山战斗杀的金军尸横遍野。岳飞第一次献俘君王获得了宋高宗赵构的接见。

随后先后四次次北伐,收复六郡,多次击败伪齐和金军。封赏从节度使到鄂王,被称为中兴四将之首。可以说,岳飞已经功成名就。

悲惨的结局

在最后一次北伐中,岳飞的军队已经进入朱仙镇,距离旧都开封一步之遥。守城的完颜宗弼也就是金兀术都打算过黄河北逃了,岳飞北十二道金牌召回。十年之功,一朝尽废。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就是南宋以秦桧和赵构为首的官僚集团已经打算偏暗南方。不在想什么收复故土、还于旧都了,只想赶紧和金国议和。你说岳飞这不依不饶的,秦桧生怕万一把金国惹急了,连续大战,使偏暗江南的想法落空。这是典型的又想吃肉又怕烫嘴,最后屈服于金国的战争讹诈,签署了绍兴和议。

岳飞此时无论是民间声望还是军中的威望,如果坚持北伐南宋君臣无法阻挡民间和军队中的诉求。此时,坚持与否在岳飞这里,如果和韩世忠等名将一样解甲归田不在坚持北伐夜可以得善终。所以最终秦桧只能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岳飞,自毁长城。

所以即使岳飞当初知道之后的结局,也会参军抗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5
应该是还会选择赴死,因为岳飞从小的教育就决定了他是对皇帝和朝廷非常忠心的人,不可能做出背叛朝廷的举动。
第2个回答  2020-11-05
也会遵从圣旨班师回朝。因为如不班师他也不确定能不能一举之下直捣黄龙,如若失败腹背受敌还成了抗旨的罪臣,再加上几万岳家军的性命他不敢去赌,只用了几个人的性命换取了成千上万的岳家军的性命。
第3个回答  2020-11-05
岳飞如果知道结局,也会接受赐死,因为他是个忠臣,他觉得他的命都是皇帝的,皇帝要他死他也只能欣然接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