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战和二战都是德国引起的,当时的德国政治,军事是怎样?

如题所述

第一次时间大战结束后,德国成为战败国,被解除武装。然而,不过20年的时间,德国又一次崛起,成为欧洲最大的军事力量。如果考虑到在次期间它还经历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的话,那么这一切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总有些人认为是希特勒的铁碗政策和犹太人的血泪成就了第三帝国,但是那铁与血的背后有更多的人物和事件把德国推上穷兵黩武的不归路。

第一章:《凡尔赛和约》,一份为期20年的休战书
1918年11月11日,血腥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德国作为战败国将丧失13%的领土,赔偿32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外加每年5亿美元的利息;出口产品被征收26%的额外费用,丧失所有海外殖民地;陆军只能保留10万人,海军主力战舰不得超过6艘,不得拥有潜艇、飞机、坦克或重炮等攻击性武器。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David Lloyd George)曾宣称“搜遍德国人的口袋也要把钱找出来”,但私下里,他承认:“我们所起草的文件(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当你们把这样的条件强加在德国人民的身上,这只能导致德国人要么不遵守条约,要么发动战争。”英国外相柯曾(Lord Curzon)持相同的看法,他说:“这不会带来和平,这只是一份为期20年的休战书。”

  美国总统威尔逊看到这份协议后,也皱着眉说:“如果我是德国人,我想我绝不会签署这份协议。”

  问题不在于政治家们是否都意识到了问题的本质,问题在于他们背后的“师爷们”才是真正的决策者。陪同威尔逊来到巴黎的银行家有:首席金融顾问保罗·沃伯格、摩根和他的律师弗兰克、摩根公司的高级合伙人托马斯·莱蒙、战时工业委员会主席巴鲁、杜勒斯兄弟(一个是后来的CIA的头头,一个是艾森豪威尔的国务卿)。英国首相的身后是菲利普·沙逊爵士(Sir Philip Sassoon),他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嫡系子孙。法国总理克莱蒙梭的高参是乔治斯·曼德尔(Georges Mandel),他的真名是杰洛波·罗斯柴尔德(Jeroboam Rothschild)。德国的代表团首席代表就是保罗的大哥麦克斯·沃伯格。当国际银行家们齐集巴黎的时候,后来的“以色列之父”艾德蒙·罗斯柴尔德男爵作为东道主提供了热情的接待,他将美国代表团的头面人物安排在自己在巴黎的豪华庄园里。

  巴黎和会其实是一场国际银行家们的狂欢节,在大发战争横财之后,他们随手播下了下一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

  一般认为虽然一战西线战事绝大部分发生在法国,法国因此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克莱蒙梭的政策仍过分激进,对德国过分苛刻。而且条约是胜利者强加于失败者的和平,是对德国的一种羞辱。时至今日史学界对此仍有不同观点。
  凯恩斯在其著作《和平的经济后果》中说,这是“迦太基式的和平”,意即将战胜了德国的法国比作与在布匿战争中战胜了迦太基并将其彻底摧毁的罗马帝国。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埃蒂涅·曼托索在给凯恩斯的公开信中发表了他的不同观点,并指出凯恩斯的战后预言并未成真,如凯恩斯预言欧洲钢铁产量会下降,实际上1929年的产量较1913年增加了10%,凯恩斯预言德国钢铁产量会下降,实际上1927年德国的钢和铁产量较1913年分别增加了30%和38%,且1913年的数据包括了战后德国割让的领土。又如凯恩斯预言战后德国国内储蓄不会超过20亿马克而实际上1925年的数字是64亿,1927年76亿。凯恩斯预言德国在条约生效30年内无法支付高于20亿马克的赔款,曼托索称在1933至1939年间德国在重整军备上花费了7倍于此数的金钱。
  近来又有一种观点称德国在条约中获益匪浅,如史学家格哈德·温伯格在其著作《手边的战争》中提到,由俾斯麦一手建立的德国政治体系不但未被摧毁反而得以保存,而且德国避免了战后被战胜国大规模军管(特别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形势对比)。
  
现在回顾一下,在1919年时德国其实取得了较五年前战争爆发时更有利的战略态势,尤其是德国的东方,原来在经济和军事上都不断膨胀且亲法的俄罗斯帝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外交上孤立,内部纷争不断且卷入内战的苏维埃俄国。在南方,德国的前盟友奥匈帝国分裂为数个弱小的共和国,对德国的再次崛起已经无法构成威胁了。
  
英国军事史学家科热里·巴尼特声称,与德国所期待的一旦赢得战争后他们强加于协约国的和平条约相比,凡尔赛条约实际上是相当仁慈的。对比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俄国失去了1/3的人口,一半的工业,90%的煤产地以及50亿马克的战争赔偿。巴尼特同样认为德国在签订条约后的战略态势较1914年更好,以前在德国东方可以起到平衡德国作用的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消失,而且德国和新生的俄国之间有波兰作为缓冲。在西方只有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口都不如德国的法国和比利时。巴尼特还认为英法两国应通过一种彻底摧毁俾斯麦一手创立的统一的德国并使其重新分裂为多个较弱小的政治实体的方式实现欧洲大陆的永久和平,只有这样做才能彻底解决德国给欧洲带来的麻烦,但英国并未达成自己参战的目的。
  
如果不以现代的战略或经济角度思考问题,凡尔赛条约在德国人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随后在纳粹党的培育下生根发芽,这也是希特勒一上台就开始明目张胆的践踏条约并赢得国内的一片喝彩的原因。史学家丹·洛林说,凡尔赛条约的连锁反应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章:军国主义的复兴
“任何和平条约,任何敌人不能从我们身上夺走的东西是:坚强的信念。当命运再次召唤德国人民武装起来的时候-这一天终将到来-它将看到勇士而非懦夫紧紧握住忠诚的武器。只要有钢铁般的意志,使用什么武器都无所谓。”汉斯、冯、西克特少将写下上述铿锵之语后不到一年,便接受了一项棘手的任务,铸造那些“钢铁般的双手和意志。”1920年6月,卡普政变发生3个月后,他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统率10万新陆军,尽管“国防军”这个字在德文中不仅包括陆军,还包括海军,但是海军有自己的领导。

54岁的西克特是现代普鲁士将军的典范。他身材瘦削笔挺,左眼夹一只单片眼镜,无论是个人背景还是外貌都体现了经典的德国军事传统。西克特平时沉默不语,难以琢磨,偶尔开口,则出言简洁,语调讽刺,因而有“斯芬克司”之称。西克特就任后便着手“减轻凡尔赛条约的流毒”。他不但要克服条约规定的种种限制,还要安抚因政府批准条约激起的分裂思想和愤怒情绪。同时,还需要把残留在国防军内的“自由团”余部训练成正规军。西克特坚持主张国防军必须超然政治之外。他禁止军人加入政党,禁止政治意向鲜明的报纸在军营发行,甚至终止宪法赋予现役军人在议会中的投票权。西克特从上任伊始就想方设法规避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他让军队办公室行使总参谋部的职能,给它的各种机构冠以虚名,巧妙的保留了总参谋部。比如,参谋部情报局在统计局和福利办公室的名义下开展工作(狐狸插话:这点和民国时期的中统何其相识)。和约要求取消军事院校,西克特便在军队中开设一项“特别训练课程”起到军事院校的作用。
此外,西克特默许建立一支大大超过凡尔赛和约数量限制的国家警察武装,作为陆军的后备军。久经沙场的军官穿上警服,给数以千计的入伍者施加军事训练。他们许多人象步兵一样装备步枪、机关枪,甚至装甲车。二战中,德国警察中受过特殊训练的一些人将陆军师和集团军。
西克特认为,规模小素质高的陆军应该采取机动战略。他在1921年写道:“据我看,未来的战争在于调动人数少但素质甚高的机动部队,若配以飞机,则作战效果更高。”他对速度和机动性的重视是德国闪电战的萌芽。在强调机动性的同时,西克特把国防军建设成为日后大规模扩军备战的骨干力量。他创造性的提出:“领导者的队伍”,意在表明每个成员都有一声令下即可担任更高职位,肩负更大职责的能力。因此,在战时动员中,少校和上校可以升为将军,得力的军士可以升中尉。和约没有限制军士数量,多达4万的军士和下士——将近每两名士兵中有一个——准备加入军官行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0-18
一战——德国是后起之秀,实力超过英法,但是由于崛起的晚些,殖民利益分配不均衡,所以德国出于利益需求,加上政治上有军国色彩、军事力量雄厚,所以挑起世界大战。二战——德国是战败国,有屈辱感;30年代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德国为了摆脱困境,在希特勒等野心家、法西斯势力的控制下发起世界大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31
稍微懂些历史,而不是只看了下学校的课本,都该知道一战不是德国挑起来的
一战是塞尔维亚刺杀了奥匈帝国王储而挑起的,德国还曾试图调停,结果沙俄介入表示力挺塞尔维亚,于是塞尔维亚便向奥匈帝国叫嚣,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矛盾越来越烈。德皇三次向俄皇要求别介入让奥塞调停,沙俄一个军火贩子则怂恿沙俄参战。之后,在沙俄的怂恿下,奥匈与塞尔维亚互相向对方宣战。
宣战之后,沙俄力挺塞尔维亚,加入塞尔维亚阵营,向奥匈宣战。奥匈向德意求援,看在同盟国的份上共进退,德意答应了。德皇向英国法国请求勿参战,在英国同意不参战后,德皇宣布对俄塞作战。之后,法国才缓缓拒绝不参战的要求并乘机向德国宣战。英国看着时机差不多了便向德奥宣战,同时怂恿意大利对奥宣战。德国感觉被英法背叛,宣布对英法作战,意大利交给奥匈。之后,奥斯曼帝国也来横插一脚。在奥斯曼前来之后,欧洲几个实力强劲的大国皆已参战,欧洲已成乱局,各国纷纷参战。日本想夺取胶州湾,中国想收复胶州湾,于是中日联合部队在胶州湾对德宣战。之后,世界乱局,全球大战。美国是最后一个参战的,先是当了战争贩子,卖给英国的军火在运输途中被德国潜艇击毁,美国一怒之下对德宣战。
德国在一战是同盟国最强最猛的一个,但不是战争发起者。有说塞尔维亚挑起的战争,有说是奥匈帝国发起的一战,这两种看法各执一词,皆有理有据,一时间还难以分辨。但认为一战是德国发起的实属憨憨行为
第3个回答  2013-09-19
去问希特勒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