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选择哪种教学模式的好些?

如题所述

小学选择哪种教学模式,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没有固定的模式。
(一)环套式的组织形式
指通过教师编制一整套的、系统的、层层递进式的问题(问题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探索、发现,直至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课堂学习两位数乘法(例题:17×32)是,教师就可以通过下列一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①17×32表示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②第一步先算什么?为什么先算17×30?③再算什么?两个结果怎样相加?④怎样用竖式相加?为什么这样对?找到什么规律?

(二)回旋式的组织形式
指通过教师编制的一个引导学生对问题情境的探索、思考与发现的系统,来组织学生的学习。
并且这个系统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循环式的回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情景①”和“情景②”之间构成一个不断比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回路,而“情景②”与“情景③”又构成了一个不断比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回路。如此往复不断地通过尝试、比较、修正,来逼近问题目标。
例如,在课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可以呈现这样一个回路系统:
情景①:A出二元,B出三元,C出五元,购20本书,每人几本?
学生探索和尝试解决:20除以(2+3+5),再求每人所得;
学生获得假设:总数除以份数;
情景②:A每天存10元,存3天;B每天存8元,存6天;C每天存7元,存9天。
连息带本共得X元,怎样分配?
学生将次情景与情景①比较,找出共同规律,发现所谓每份数就是每一份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学生探索和尝试解决:X除以(10×3+8×6+7×9)
……

(三)多向式的组织形式
指教师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用来指向同一个问题目标,以此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情境的探索和尝试解决,从而在获得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
例如,在课堂学习“行程问题”是,教师向学生呈现几个不同的问题情境:①一个相向而行的问题;②一个共同工作的问题;③一个单人的行程问题(如一个人每天走8小时,第一天每小时行35KM,后估计时间不够,第二天每小时行45KM,求距离);④一个商业问题(如商店化8000元进了45箱皮鞋和运动鞋,皮鞋单价平均145元,运动鞋单价平均70元,全部售完后,毛利是多少?)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表征,积极去寻求共同特征,从而构建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模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5
1、传递一接受式。
它主要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基本程序是: 激发学习功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这模式的待点是, 能使学习者比较迅速有效地在单位时间里掌握较多的信息, 突出地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认识过程的特性2、引导—发现式。
其基本程序是: 间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这种模式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学习者学习如何学习, 如何发现间题, 怎样加工信息, 对提出的假设如何推理验证等. 其局限性是较适用于数理学科, 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先行经验储备, 这样才能从强的问题意识中找到解问题的线索。
4、情境—陶冶式。
其基本步骤是: 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这一模式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培养, 较适用于思想品德课、外语课、语文课、课外各种文艺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
5、示范—模仿式。
它多用于以训练行为技能为目的教学, 通过这种模式所掌握的一些基本行为技能, 如读、写、算以及各种运动技能, 对人的一生都是十分有用的。它包括: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四个基本程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