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死在瀛台 瀛台是在颐和园还是在紫禁城

如题所述

瀛台不在紫禁城也不在颐和园。

瀛台是位于中南海南海当中的一座仙岛皇宫,最开始建于明朝时期,到了清朝时期,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先后对瀛台进行了修建,是古代时期皇上以及后妃们听证和避暑的地方。

因为瀛台四面都是水,又有许多的阁楼,看上去像是一座在海中的仙岛,所以取名叫做瀛台,在清朝末年,光绪皇帝发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便被慈禧太后软禁在了瀛台。

扩展资料:

1898年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幽禁于此,限制其人生自由,更是完全剥夺他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

幽禁期间,慈禧太后每天上早朝都带着光绪皇帝,这么就是显示自己的合法性,她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光绪帝的名义下发旨意。

更凄惨的是,光绪皇帝在瀛台的吃饭都成问题,在这种艰难的境遇中,光绪帝对于扭转大清国运仍然心存希望、胸怀壮志,他不间断地学习英语,了解西方文明。

在慈禧身边随侍两年多的德龄在回忆录中说:他屡次告诉我他对于自己国家的抱负,希望中国幸福。他爱他的百姓 , 逢到饥荒水旱的时候,他几乎愿意牺牲一切来救助他们。

同时,他急切地学习西方治国理政的要诀,勤奋地阅读西方著作,例如《孟德斯鸠法意》、《国债论》、《欧洲财政史》、《经济通论》、《日本预备立宪》等等。但遗憾的是,光绪帝受尽种种磨难之后,壮志未酬身先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瀛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0

瀛台既不在颐和园也不在紫禁城,它在中南海,位于中南海南海中的仙岛皇宫,是中南海的最高点。


瀛台始建于明朝,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曾两次修建,是帝王、后妃的听政、避暑和居住地。因其四面临水,衬以亭台楼阁,像座海中仙岛,故名瀛台。

明时称“南台”,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在岛上修筑大量殿宇并由清顺治帝于1655年改为现名。瀛台岛北有石桥与岸上相连,桥南为仁曜门。

门南为翔鸾阁,正殿七间,左右延楼19间,是中南海的最高点。其南为涵元门,内为瀛台主体建筑涵元殿。涵元殿北有配殿两座,东为庆云殿,西为景星殿;殿南两侧建筑,东为藻韵楼,西为绮思楼。

藻韵楼之东有补桐书屋和随安室,乾隆时为书房,东北为待月轩和镜光亭。绮思楼向西为长春书屋和漱芳润,周围有长廊,名为“八音克谐”,及“怀抱爽”亭。

含元殿南为香扆殿,由于岛上存在坡度,该殿北立面为单层建筑,南立面则为两层楼阁,亦称“蓬莱阁”,位于蓬莱阁的二楼建有茶室,凭海品茶,是为一景。瀛台岛最南为迎薰亭,正对新华门。瀛台山石花草,水天一色,楼阁亭台,金碧辉煌,拥水而居,秀美宜人。

扩展资料:


瀛台典故:

南海中有皇家禁地,号曰瀛台。经翔鸾阁,入涵元门,西殿名庆方,东殿名景星,正中朝南是涵元殿,周匝环水。康熙曾在这儿领着大臣们钓鱼,实行自负盈亏政策,谁钓多少,都拿家去跟孩子老婆共享,至于炖汤红烧油焖,王法不限。

乾隆帝少年时曾在这儿读书,晚年吟诗道:十五读书处,匆匆五十年,回思读书此,六十阅春秋。岛尽南,有旧台基,乾隆御题:“瀛台”二字,大概是仙家境地的意思。

1898年,光绪帝大搞政治经济军事变革,惹得慈禧大怒,便第三次垂帘主政,打光绪帝一个耳光后,把他软禁在这儿,好长一阵子,这皇帝只能看溪光树色,看“闲云入窗户”,听“清露滴梧桐”。再往南乃蓼渚芦湾低地,隔水与宝月楼相望。

这儿还有一座朝南小屋,院中原有两棵梧桐树,有一棵给风刮倒了,乾隆拿来做了四把琴,放在屋内,又叫人补种一棵,也是乾隆少年读书处,题名补桐书屋。乾隆晏驾时,补桐已六十二岁,老皇帝感叹道:“瞥眼补桐读书处,对来乔木古稀年!”

诌曰:谁说前人载树,后人乘凉。大丈夫当及时而作!

光绪皇帝曾被囚禁于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曾居住于此。现在瀛台正殿涵元殿是中国领导人会见外国领导人的场所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瀛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19
光绪亲政的十年,是他与慈禧进行政治和权利斗争的十年,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运动,双方矛盾日益尖锐化。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光绪帝到颐和园见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明确表示要废掉光绪帝,并密谋由北洋总督荣禄,在九月初皇帝、太后到天津阅兵时政变,废除光绪帝,形势危急。光绪帝当天就给帝党人物杨锐发下密谕:“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进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期望之至。特谕。”杨锐胆小,将密谕扣住不传他人,光绪等不到回音,急不择路,于八月初一、初二连续两次召见袁世凯,提升他为侍郎衔,让他专办练兵事宜,想以此使袁世凯感恩报德,效忠皇帝。同时,光绪帝于八月二日还有一道密谕给林旭,让他转告康有为迅速离京。林旭将两道密谕同时转给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大家看了十分感动,但都束手无策,最后也觉得只有拉袁世凯,由谭嗣同出面请袁世凯,马上举兵,先杀掉荣禄,回兵包围颐和园。袁世凯表面上满口答应,八月五日回到天津,却在八月六日马上向荣禄告密。
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由颐和园回城,住中南海仪鸾殿,第二天祭蚕神,当即回颐和园。回园顷接荣禄密电,马上乘轻轿返城,重返南海瀛台。返瀛台后立即传光绪来见,见到光绪,慈禧太后破口大骂,骂他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在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下,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绪本人亦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政治生涯实际上到此已经结束。此后,光绪度过了十年没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

他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了皇帝的权力。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又将光绪挚爱的珍妃囚禁在钟粹宫后北三所,并且给她立下了一条规矩,今后不许觐见皇上。
南海瀛台,与水云榭岛、琼华岛分处太液池三海之中,象征东海三仙岛蓬莱、瀛洲、方丈。瀛台四面环水,只在北端架一板桥,通至岸上,板桥中间有一段是活动的,光绪被囚此之后,慈禧太后便命令人把桥板撤掉了,以免光绪帝走出瀛台岛。
瀛台的中心建筑为涵元殿,殿后为涵元门,门外为翔鸾阁,阁下即木吊桥。殿前为香扆殿,该殿从北面看为单层,从南面湖边看则为两层,名为“蓬莱阁”。光绪住在涵元殿里,太监每天送饭时架起桥板,走到瀛台来,用饭完毕,就抽掉桥板。光绪心情十分忧郁,万般无奈之中写下了“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等诗句。冬天三海结冰,从瀛台不通过木桥也可以从冰上到达岸边。
据说有一次光绪带了小太监踏冰离开瀛台,被发现后,总管太监李连英立刻下令凿冰,以防光绪离开。光绪十分想念心爱的珍妃,传言他让小太监暗中给珍妃送信,偷偷相会。每到此时,他更加痛恨出卖自己的袁世凯,临死之时,他不言不语,用手在空中写殿内挂有一副《宋司马光谕人君用人之道》立轴,跋文是:“光绪丙午(1906)十月上浣录,臣全忠敬书。”还有一些匾额斗方之类,下款都写着“臣全忠敬书”。其实这都是光绪的御笔,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光绪试图以对慈禧太后称臣,表明自己忠于慈禧太后的心迹,来换取老佛爷的谅解。可此时,慈禧太后又怎么能让光绪再次亲政呢。 究光绪帝病情自二十四年逐渐加剧,终致不起之原由,实与戊戌变法失败有着直接的关系。光绪被囚禁在瀛台后,慈禧太后曾欲废之而另立他人。光绪也知其用心,日夜担惊受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此举虽未能实现,可光绪也难脱囚禁之牢笼。明知岌岌可危,亦只有坐以待毙,心中十分忧伤。他曾仰天长叹:真不如汉献帝也!因而病势日渐加重,自不待言.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惶出逃。相传临行前还不忘处置珍妃,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当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后,精神彻底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再也无法康复。由此可见,从光绪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逐步加重,都与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可见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是光绪致病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谈来,民间传说是慈禧置光绪于死地,则又并非全无道理。尤其是在戊戌政变以后被囚禁的十年漫长岁月中,他一方面悲观失望,前途渺茫,一方面又日夕担心受怕,心情紧张,生活上更无人细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断加重恶化,终至不治。不过,无论光绪究竟死于何因,都与他在清廷遭受的控制与打击,在精神与意志上受到的压制与摧残,在身心上经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亲情也被拆散有着直接的联系。真可谓,光绪一生没有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其实,这也就是他多病缠身的根源。因此可以认为,年轻的光绪之死,与慈禧控制下的清王朝黑暗腐败密切相关。

如果说光绪入宫为帝,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那么他的死去,也未必不是清廷政治腐败的必然。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7
  瀛台既不在颐和园也不在紫禁城,它在中南海,位于中南海南海中的仙岛皇宫,是中南海的最高点。
  瀛台始建于明朝,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曾两次修建,是帝王、后妃的听政、避暑和居住地。因其四面临水,衬以亭台楼阁,像座海中仙岛,故名瀛台。
  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位于北京故宫西侧,鳌玉桥以南,面积约1500亩,其中水面700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身为西苑,在古代中南海一直是列朝封建帝王的行宫和宴游的地方,主要景物有紫光阁、勤政殿、蕉园、水云榭、瀛台、丰泽园和静谷等。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共中央办公厅等中央国家机关和党的机关办公所在地,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居住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