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解释“虫二”的故事

如题所述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来中国登泰山,沿途的风景令他们流连忘返,赞叹不已。穿红门,过万仙楼,北行一段,自然风光绝佳,盘路西侧的石壁上镌刻有“虫二”两字,引起日本学者的很大兴趣,他们向陪同的中国学者询问,这两个古怪的字意思是什么。

1961年郭沫若先生登泰山,专门请他看了这块碑刻。郭沫若看了这两个字,沉思片刻,用手在“虫二”两个字外边各加两笔,“虫二”变成了“风月”。郭沫若笑道:“这两个字应读作‘风月无边’,不过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戏罢了。”

扩展资料

据说跟李白有关。湖南岳阳楼三楼,有东西两联,东联是短短的一幅八字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书”。

湖南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的《巴陵胜状》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岳阳楼三楼的木壁上,本来曾有三个隐约可见的字迹——“一”“虫”“二”。人们一直不解其义。后来李白游岳阳楼,看出这是一副字谜对联,即“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当即写下了这副对联。

此事仍是传说,穿凿附会的痕迹明显。不过,李白到过岳阳楼倒是确有其事,有李白自己的诗为证。李白有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这“虫二”二字远在25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在泰山,直到1993年才被人发现。不过题写这二字的,不是哪一位书法家,而是大自然。

1993年,有一位叫陈兴旺的奇石爱好者在泰山脚下捡到一块长18厘米、重1420克的奇石,奇石上的花纹清楚地显现出了“虫二”二字。

它比刘廷桂写的更为自然飘逸,“虫”字清晰明了,藏巧于拙,白似玉、势如风,并且起笔“撇”与尾笔“点”通过一条白线绕石一周后又相连结,直渗入石休之中;

“二”字淡如丝、弯似月,由许多不规则的白点组成,如在云中雾里。奇石上的“书法”苍劲有力,浓淡相宜,疏密有致;两字二色相间,相映成趣,实为大自然赐予人们的难得一见的“珍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风月无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1

郭沫若有次登泰山时,有学者请教郭沫若“虫二”的含义。郭沫若看了半天,然后用手在“虫二”两字上各加了两笔,于是就变成了“风月”二字,郭沫若笑着说这是“风月无边”之意。

上世纪许多日本学者到中国学习考察中华文化,都会到泰山。日本学者在导游的陪伴下,登上了泰山,风景尽收眼底,除了风景,还有一块石碑吸引了日本学者的目光,石碑上刻有“虫二”两字。

几位精通中文的日本学者实在无法猜测出这“虫二”究竟有何含义,这些人就围绕着二字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

解开这个文字谜题的人是郭沫若,郭沫若有次登泰山时,就有学者请教郭沫若“虫二”的含义。郭沫若看了半天,然后用手在“虫二”两字上各加了两笔,于是就变成了“风月”二字,郭沫若笑着说这是“风月无边”之意。


扩展资料:

据记载,“虫二”两字乃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的济南名士刘廷桂和朋友到泰山游玩时所刻。

至于刘廷桂为何要刻这两个字,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刘廷桂在泰山问尼姑要水喝,尼姑不给他喝,于是刘廷桂一气之下就刻了这两个字,寓意讽刺尼姑是风月之人。另一种说法是刘廷桂看到泰山的风景后本想题“风月”的,但想到当年乾隆皇帝曾经在西湖题过“无边风月”四个字,为了避讳,刘廷桂灵机一动,就只题了风月两个字的字心。

参考资料:虫二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4

超级才子郭沫若携友登泰山,众人观此石刻皆不得其解、不明其意.郭老略微沉吟,便运指为笔,在两字四周各加一边.众人再思,恍然大悟,尽服之.泰山的这幅石刻,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历下才子刘廷桂镌刻的。

据说,明代名士唐寅(唐伯虎)在游览岳阳楼时,因陶醉于这里的秀丽风光,不禁提笔在墙壁题下“虫二”两字,人们最初不知是什么意思,后经解释,才知道“虫二”乃寄寓“风月无边”之意.原来,繁体字的“风”字,去掉里边的一撇和外面的边儿,就剩个“虫”字;“月”字去掉四周的边儿就剩下个“二”字。

风月无边,无边风月……十数年来时时令我玩味不已.而“虫二”之典,也因独具雅趣而别有韵味.形,音、义合一的汉字有趣,汉语有味.与文字、文化有关的奇闻轶事、佳话佳联多不胜数.阡陌、街巷,寺观、亭台皆有故事,皆有风月。

扩展资料:

虫二典故:

杭州西湖湖心亭有一碑刻,即是清乾隆手书之"虫二"。湖心亭在西湖中。初名振鹭亭,又称清喜阁

风月无边。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明万历后才称湖心亭。此亭于1953年重建,一层二檐四面厅形制,金黄琉璃瓦屋顶。昔人诗云:"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说的就是湖心亭的景致,"湖心平眺"为古时候西湖十八景之一。

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湖心亭,被美景吸引,便题下了"虫二"二字,寓意"风月无边"。这两个字取自繁体字"风月"二字的中间部分,把外框去掉,变成"虫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郭沫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8

位于山东的东岳泰山,自古就是皇帝朝圣之地。山上有座万仙楼,楼北边盘路边上,有一块刻有“虫二”摩崖石刻。据记载,这两个字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所刻。当时济南名士刘廷桂和朋友到泰山玩,看到泰山美丽风景,就刻下这两个让人难懂字。

1961年,郭沫若登泰山,学者们就请教郭沫若这两个字含义。郭沫若看了半天,然后用手在两个字各加了两笔,就变成了“风月”二字。郭沫若笑着说这两个字读作“风月无边”,他认为这是古人的文字游戏。于是郭沫若的解释成为权威。

扩展资料

其实关于“虫二”两个字在清朝野史中就出现了,据褚人获的《坚瓠集》里,他曾引述了《葵轩琐记》一句话:“唐伯虎题妓湘英家扁云:‘风月无边’。见者皆赞美。祝枝山见之曰:‘此嘲汝辈为虫二也。’湘英问其义,枝山曰:‘风月无边,非虫二乎?’”

清朝人平步青在《霞外捃屑》写到:徐天池游西湖,题某扁曰“虫二”,诘之,曰“风月无边也”。

《巴陵胜状》书中记载一个故事,李白登岳阳楼时,看到了三个字:“一”“虫”“二”,李白认为这是一副字谜对联,于是写下了“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对联。

由此可以看出郭沫若也不是最终解释,早在千年前就有这样解释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虫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虫二,其意何解?此前从颇知风雅的朋友那里听得传说:某次,超级才子郭沫若携友登泰山,众人观此石刻皆不得其解、不明其意。郭老略微沉吟,便运指为笔,在两字四周各加一边。众人再思,恍然大悟,尽服之。泰山的这幅石刻,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历下才子刘廷桂镌刻的。据说,明代名士唐寅(唐伯虎)在游览岳阳楼时,因陶醉于这里的秀丽风光,不禁提笔在墙壁题下“虫二”两字。人们最初不知是什么意思,后经解释,才知道“虫二”乃寄寓“风月无边”之意。原来,繁体字的“风”字,去掉里边的一撇和外面的边儿,就剩个“虫”字;“月”字去掉四周的边儿就剩下个“二”字。
鲁迅先生在1933年6月20日夜致林语堂的信中也提到“虫二”:“不准人开一开口,则《论语》虽专谈虫二,恐亦难,盖虫二亦有谈得讨厌与否之别也。”他也是借了“虫二”的典故来讽刺林语堂所编《论语》杂志里只有谈风月的无聊小品文。
风月无边,无边风月……十数年来时时令我玩味不已。而“虫二”之典,也因独具雅趣而别有韵味。
形、音、义合一的汉字有趣,汉语有味。与文字、文化有关的奇闻轶事、佳话佳联多不胜数。阡陌、街巷,寺观、亭台皆有故事,皆有风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