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三顾茅庐”的真实事实?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有人认为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自己找到刘备来施展才华的,说没有刘备“三顾茅庐”事实,可是我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他自己就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我认为“三顾茅庐”是真有其事的,大家认为呢?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然而这又是一段被演义笼罩的历史。在《三国志》里,有关“三顾茅庐”的记载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更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罗贯中传神地演义“三顾茅庐”,他是为了用刘备的礼贤下士,烘托出了一个近似神仙般的人物诸葛亮。

千百年来,“三顾茅庐”成为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代名词。然而,魏人鱼豢所著《魏略》认为,诸葛亮归附刘备乃是“亮诣备”的结果。

当时,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屯兵于樊城。刘表懦弱无能,不晓军事,曹操雄心勃勃,欲统一全国。诸葛亮预见曹操会攻击荆州,便北行见备,陈

述方针大计。刘备初见诸葛亮,以其年少,态度冷淡。不料,诸葛亮分析时局,提出“游户自实以益兵众”的对策,且头头是道,深合刘备之意。刘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有相同记载。
由此,人们对“三顾茅庐”说产生了怀疑: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才是个27岁的青年,已有一定实力的“皇叔”刘备,岂肯如此屈尊?诸葛亮既然有鸿鹄之志,何必对刘备的前“两顾”避而不见?

长期以来,由于三国故事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也由于刘备求贤若渴、谦逊待人的风度,更符合社会心理,因此“三顾茅庐”说压倒“亮诣备”说而广为流传。至于历史的本来面目究竟如何,还要进行考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07
有,《前出师表》是正史记载,可以信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