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做汉奸是逼于无奈还是因为他贪慕虚荣?

如题所述

644年一年之内,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三个皇帝,直接促成这一历史的人物,正是吴三桂。
吴三桂能够成为影响历史的人物,不得不追溯他的发迹史。其父吴襄为明将,而吴三桂在十六七岁时就应试武功并中得武举。不过,吴三桂能够迅速升迁,乃由于他家与关东豪族祖大寿一家有亲戚关系。吴三桂的家庭背景和非凡天资,终于让他在崇祯五年(1632年)20岁就荣升为游击将军。
自努尔哈赤起兵反明、高迎祥、李自成起兵举义后,明朝的精兵良将已经在长期战争中丧失殆尽,最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崇祯皇帝的猜忌和文臣党争中也逐一凋零。然而吴三桂却是一个例外。崇祯四年(1631年),吴襄在皇太极于8月发动的大凌河之役中,在增援大凌河战斗中因逃跑而导致全军溃败,遂被削职,但吴三桂仍然被朝廷留在军中供职。吴三桂在27岁时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在次年五月与清兵在杏山的遭遇战中,吴三桂一得到警报,立即出动3000人马“长驱直过杏山”,“与贼血战”。最后他奏报战斗“大获全胜”。
忠孝和背叛
然而在决定明清战争命运的松山决战中,一向被明朝视为“敢战”的吴三桂,未能和主帅兼老师洪承畴同命运,反而擅自撤逃。惟一可能解释,是吴三桂为保存自身性命和自家的军事实力。由于崇祯正在全力争取以祖大寿和吴三桂为代表的关外豪族,所以吴三桂几乎从来没受到的惩罚。
李自成东渡黄河向北京进军后几天,崇祯就曾在德政殿召集大臣商讨调吴三桂入关事宜。其时崇祯征召全国兵马“勤王”,几乎无人响应,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朝廷惟一能够调动的机动力量。
然而受封“平西伯”的吴三桂接到勤王的圣旨,从驻守的宁远(今天辽宁兴城)到山海关120公里距离,竟走了八天。这其中有没有政治上的权衡,后人已不可考。事实是,当吴三桂迟迟抵达河北丰润,崇祯皇帝已于前日自缢于煤山。吴三桂于是感到再去勤王已没有实际意义,马上拨转马头回师山海关。在崇祯下令吴三桂入关前,为反驳吴三桂有降清之意的谣言,吴襄曾很肯定地说:“三桂忠孝,必不至此。”
从降李到乞兵的剧变
李自成曾各种方式招降吴三桂,对此,吴三桂曾高姿态表示:“都城失守,先帝宾天,三桂受国厚恩,益以死报国。”但他最后故意逼问下属,“今闯王使至,其斩之乎,抑迎之乎?”当诸将在他带着暗示和压力的迫问下终于回答“今日死生惟将军命”时,吴三桂终于决定“报使于自成,卷甲入朝”。
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但还是全军缟素为崇祯举哀。他的这一举动又补给自己一笔。吴三桂在投降李自成后,按说已经进行了一轮政治抉择。但戏剧性的是,又出现了刘宗敏抢劫陈圆圆的变数。
在将山海关交付李自成手下后前往北京途中,吴三桂得知父亲吴襄被捕,反应起初是并不在意:“此胁我降尔,何患!”然而当得知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掠走后,终于咬牙切齿,“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耶!”当下立刻反军攻克山海关,并复信吴襄,声称“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
李治亭认为,吴梅村讽刺吴三桂为了一个女人而投降清朝,实在是忽视了对待一个女人态度的背后,是面对两大阵营的政策问题。“反过来说,刘宗敏为了占有一个女人,不惜拷掠吴襄,而完全不顾及吴三桂,这不是自坏大事吗?陈圆圆与吴三桂对于农民军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所以刘宗敏占有圆圆,不能说只是一个女人的问题,恰恰相反,是一个重大策略的原则问题。”
到底是吴三桂因一个女人投降了清朝,还是李自成、刘宗敏因一个女人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权,谁自种了更大的悲剧和遗憾,实在一目了然。此前吴三桂多次受清朝劝降却未同意,而吴三桂因陈圆圆反李,有人提出“借北兵(清兵)进关,共歼‘李贼’”。《平西王吴三桂传》记载吴三桂在清兵统一全国后对当时决策的回忆:“正值闯贼构乱,召卫神京,计不能两全,乃乞师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然而事实上,他未能全力救君,也放弃李自成的和解而导致父亲和全家被杀,最终一心复仇,终与陈圆圆团圆。
从乞兵到降清的转折
1644年4月15日,清摄政王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书信,信中请求“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胁、西胁,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信中,吴三桂仍以“亡国孤臣”名义,恳请清朝出兵助他复仇,再图明朝“中兴”。李治亭认为,吴三桂在明亡之初的确并无降清念头。
《谀闻续笔》曾记载吴三桂请求多尔衮“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显示出他复明的确存在真诚性。而此后他在讨清的檄文中指责多尔衮“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居燕都,窃我先朝神器”,清朝官方对此不敢正面回答,更显示吴三桂当年与清朝的盟约并非子虚乌有。然而在山海关之战击败李自成后,多尔衮以顺治皇帝名义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并令吴三桂以下各将领和吴军全部剃发,这标志着吴三桂已经彻底投降清朝。
弑君:自以为智,而适成其愚
吴三桂消灭李自成起义军后,南明朝廷不知他已经投降清朝,有人甚至称赞他“克复神京,功在唐郭、李之上”,拿他和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相比。南明弘光政权皇帝还称赞吴三桂“雪耻除凶,功在社稷”,并封他为蓟国公,派专人将五万两白银的赏赐从海路运送给他。吴三桂在接到南明使团的信件和册封文书后,不启封原件交给了摄政王多尔衮,并谢绝了南明政权的一切赏赐。不过此时的吴三桂表示对南明“终身不忍一矢相加遗”,甚至在多铎消灭南明弘光政权后,还在清朝为崇祯修陵墓时主动捐银一千两,表示不忘故主。
然而吴三桂最终在对南明政权的追剿中却穷追不舍。在抓捕永历后,和吴三桂在一起的内大臣、满将定西将军爱星阿提出将永历献俘北京,让朝廷处置,而吴三桂为了确立自己的不世之功,力主朝廷将永历就地处决。4个月后,清朝廷批复到达云南:“着将永历正法”。在如何处决永历的过程中,吴三桂显现出对前恩主的残忍无情,决意“骈(斩)首”。最后仅因为安南将军、满将卓罗极力反对,以永历“也曾当过中国皇帝,应当全其尸首,何必用斩!”吴三桂这才勉强同意。
削藩和叛清:反复无常的悲剧
所谓“三藩之乱”,李治亭认为,康熙将尚可喜当作凶谋毫无根据,实际上,尚可喜至死未背叛清朝,而康熙怀疑吴三桂早有异心也缺乏根据。《平滇始末》记载,吴三桂侄子和女婿对康熙撤藩的直接反应是,如果顺从朝廷撤藩的命令,“就迁于辽东,他日朝廷吹毛求疵,我们只能引颈受戮!不如举兵,父子可保全!”可见吴三桂再次反叛清朝,并非完全是野心使然,更多乃是对康熙撤藩政策和手段的绝望。
1681年吴三桂叛军被全部肃清后,吴三桂的子孙后代最终被彻底杀光。李治亭认为,简单将吴三桂称为“逆贼”和“逆臣”的说法,仅仅是康熙以来清朝给吴三桂作出的结论。“将战争责任全部推到他身上也有违历史事实,是不公道的”。
所以从上面的资料来说 他既有他的无奈之处 也有后期他自取灭亡之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4
小人无误。。如果说他最初引清兵入关,是想借清复明的话,只能算没政治和军事远见。而后来甘为鹰犬,帮助满清屠杀同胞,亲自连兵追杀南明遗族,新手彻底覆灭明室血脉,这就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了。

安心当汉奸也就算了,像施琅那样,当个立了功的汉奸后,一辈子再不争权,只是一心贪利,尽管搜刮的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民不聊生,虽然民间有骂名,清廷反而更放心,后面史书评介上,最少还有些清廷喉舌为其说说好话。。而吴三桂则不同,典型的吃谁家饭,砸谁家锅。氏代明臣,亲手灭明。。头号汉奸爪牙,又要起兵反主。那边都不招人待见
第2个回答  2013-07-24
事实上吴三桂对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失去了信心,引清兵入关灭李自成以解辱妾之恨。李自成的快速腐化堕落是倒台的根本原因。吴三桂的行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多年战乱之苦,属历史罪人。
第3个回答  2013-07-24
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吴三桂和岳飞类似,只不过岳飞在明知自己被陷害的时候,还是选择忠诚,有句话叫做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结果是悲壮的。而吴三桂的做法我觉得更像是一个类似我们这样的一般人作出的决定,自己女人被抢或者心爱的女人被抢的时候(这个地方可能有人有异议),作出一个很正常的决定,冲冠一怒为红颜也没什么不对。再说但是明朝内部勾心斗角,内部已经腐朽,良禽择木而栖也是不无道理。总之,我觉得吴三桂是条汉子
第4个回答  2013-07-24
只是因为他失败了,如此而已,无论扣啥帽子都不过分。前期对李自成和多尔衮的认识和判断不足,没做好自己的政治定位。中期被清政权绑架,从对南明皇帝的处理看,政治上不过老辣,当留没留,当树没树。后期从政治上来说,过早的立自己为皇帝暴露了自己的私心。为将有余,为帅不足。哪边政权都没把他当盘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