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养生?养生都包括那些内容?

如题所述

在我看来。养生是保健意识。在远古,皇帝内经曾有句话说是:治未病不治已病。中心意思就是说在你没有生气之时,做好防范措施,及时补救。不要非等到病入膏肓,再施加治疗。那时已是晚矣。养生要养心。养心要养神。养神要养性。养生,是一个全局的宏观策略方案。具体的步骤依据个人的习惯来进行。为什么说养生要养心?养生就是根据天时地利人和,变化规律来调理人身之内的小宇宙,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如果你想养生,整天的心浮气躁怎么能够进行的下去。养心要养神,是告诉我们,在你想要修养身心的时候,先把自身的精神头弄足了,调顺了,有足够的精力应对万物变化。养神要养性,这个性不是指性 。爱什么的,而是说,性格,性情。桀骜不驯的性格,自高自大的性格,等等,这样的人又怎么会理解的到养性养神养生呢?他只会相信自己的想法。自己才是最好的。这个是一种缺陷。所以。养生要从养性,养神开始。就像老师教我们的,修心养性一样。戒骄戒躁。平常心。为什么养生呢?如果养生的方式方法做的到位,可以延年益寿,健体格,增气魄。最重要的是,可以阻止病痛的折磨。养生是一门学问,要做到它,不是很容易,养生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简单的分为:衣食;住行;拉撒。根据四季气候节气的变化,穿衣进食,该热就要出汗,三餐有规律。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劳。做到就好。中医讲三通是一个人最美好的事。那三通呢?血通,气通,肠胃通。是什么意思?在内经里讲过:不通则痛。血不通行,久则瘀滞,久而痛。气不通,血行没力,久则病。肠胃不通,吃饭不好好吃,吃了也反胃。便秘严重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使体内垃圾毒素日益过多,油脂不出,从而肥胖,等疾病接踵而来。一个人要是三通,完全的没有障碍,那样的身体是不是很好?养生注重的是自身习惯改变,不是刻意而为之。只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不养生你的身体怎么会差的了多少呢?!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养生不需要按班照做,那样做对自身的意义不大。古时讲,“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当然了。不是说给医师分个级别好坏。而是指,其服务范围的问题。上医医国,世界上最好的医师,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是有着宰相之能事。可以管理好一个国家,掌握着国家的命运。中医医人,是说医师给你看病的同时会教给你一些你所不知道的保健常识,让你病好之后能够做好防范。下医医病,这样的医师只会治病救人,就相当于一个仅为利益驱使的天使。很晚了,就说这么多。呵呵。不懂可以加我好友,我们探讨一下。以上都是自写。有这方面的爱好者可以加本人的QQ395135664. 130989848.呵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30
中医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1.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人要与自然环境统一,也要与社会统一。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6�1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4.综合和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养生之术内容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内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总之,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应因人之不同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
第2个回答  2013-07-30
去病延寿六字诀 
  吹、呵、嘘、吃、呼、嘻为延寿六字诀,做法是口吐鼻取。
冬季养生要遵循以下要点:

1、多食御寒食物,增加产热营养素

寒冷的冬季,使人觉得因寒冷而不适,由于体内阳气虚弱而特别怕冷。冬季要适当食用具有御寒功效的食品以温补和调养,温养全身组织、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防寒能力,维持以保障机体组织正常功能,抗拒外邪、减少疾病发生。中医认为,冬季应多食性温热能御寒具补益之食品。羊肉、狗肉、甲鱼、麻雀、虾、鸽、鹌鹑、海参、枸杞、韭菜、胡桃、糯米等是为上品。

冬季气候寒冷,机体为适应外界寒冷环境,消耗能量相应增多,因此要增加产热营养素的摄入量。产热营养素主要指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多食富含这三大营养素的食物,多增加一些高脂肪食品的摄入,适量多食用一点点肥肉,炒菜时多放些烹调油等。

2、维生素不能少

寒冷气候使人体氧化产热加强,机体维生素代谢也发生明显变化。增加摄入维生素A,以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增加对维生素C的摄入量,以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食物,维生素C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等食物。

3、固护阴精少出汗

少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祛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4、健身要健脚板

健脚即健身。人们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5、慎防病变

冬季气候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寒冷还会刺激心肌梗死、中风的发生,使血压升高和溃疡病、风湿病、青光眼等病症状加剧。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6、补足水,矿物质要适量

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不少于2000~3000毫升。

人怕冷与机体摄入矿物质量也有一定关系。如钙在人体内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响人体的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补充钙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含钙丰富的食物有牛奶、豆制品、海带等。

食盐对人体御寒也很重要,它可使人体产热功能增强,因而在冬季调味以重味辛热为主,但也不能过咸,每日摄盐量最多不超过6克为宜。

7、多锻炼调精神

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人们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冬天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

8、补充蛋氨酸,以粥调养

蛋氨酸可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耐寒所必需的甲基。寒冷的气候使人体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多,脂肪代谢加快,而合成肌酸、脂酸及人体内氧化所释放出的热量都需要甲基,因此,在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籽、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第3个回答  2018-06-28
人类由于从出生后,就会面对环境的各种影响,而人的身体是一切的源头。只有身体好了才能活的好!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现在有很多人都会采用农佳源百合煲汤进行养生,可用农佳源百合煲银耳百合汤等。很不错的养生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2-04
,古人云: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养生不是简单的体育锻炼、也不是吃一顿营养餐、打一套太极拳。养生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服气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实现人类健康、长寿的目的
1.有的年轻人说,养生那是老年人的事,与我无关。这是错误的观念。
现代社会,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很多年轻人,都英年早逝。也有的人说,养生那是病人的事。这也是错误的观念。很多人由于生活习惯,工作的关系,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没病不等于健康身体好比一辆汽车,当过度的使用,超负荷的使用,而不给它保养时,等他坏了再去修,那么,修理好了的汽车,怎么说也不如原来的。人的身体如果病了,坏了,治好后,总有点后遗症, 所以,人要在没有病时,一定要注意保养。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气是生命动力。
各位亲!对养生又有什么观点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