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画函数图像

如题所述

1、用列表的方法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通过表格中已知自变量的值,可以直接读出与之对应的函数值;缺点是只能列出部分对应值,难以反映函数的全貌。如下所示:

2、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扩展资料:

函数的定义:给定一个数集A,假设其中的元素为x。现对A中的元素x施加对应法则f,记作f(x),得到另一数集B。假设B中的元素为y。则y与x之间的等量关系可以用y=f(x)表示。我们把这个关系式就叫函数关系式,简称函数。函数概念含有三个要素:定义域A、值域C和对应法则f。其中核心是对应法则f,它是函数关系的本质特征。

函数(function),最早由中国清朝数学家李善兰翻译,出于其著作《代数学》。之所以这么翻译,他给出的原因是“凡此变数中函彼变数者,则此为彼之函数”,也即函数指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一个量中包含另一个量。函数的定义通常分为传统定义和近代定义,函数的两个定义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叙述概念的出发点不同,传统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而近代定义是从集合、映射的观点出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函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1
【解释】函数的基本概念: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表示为y=Kx+b(其中K、b为任意常数),当b=0时称y为x的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中的特殊情况。1.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一般取两个点,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描点;
  (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像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通常找函数图像与x轴和y轴的交点分别是-k分之b,0与0,b)
  2.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k≠0)。(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都是过原点。
  3.函数不是数,它是指某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
  y=kx时(即b等于0,y与x成正比)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y=kx+b时:
  当 k>0,b>0, 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
  当 k>0,b<0, 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三,四象限。
  当 k<0,b>0, 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当 k<0,b<0, 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二,三,四象限。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三、四象限。
  特别地,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不会通过二、四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不会通过一、三象限。
  4、特殊位置关系
  当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平行时,其函数解析式中K值(即一次项系数)相等
  当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垂直时,其函数解析式中K值互为负倒数(即两个K值的乘积为-1)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6-11

二次函数的二次项系数a>0,说明图像开口向上

图像顶点的横坐标x = - b/(2a) = 2/a,得一次项系数 b = - 4

所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ax² - 4x + c(a>0)


需要为 a 和 c 给出确定值才可以绘制出确定的图像。


给定 c=0,此二次函数的图像必过原点,如下动画演示 a 从 0.1 到 3 的图像变化过程(可以看出随着 a 的增大,函数开口越来越小,对称轴逐渐向左移动):

给定 a=1,如下动画演示 c 从 -3 到 3 的图像变化过程(可以看出随着 c 的增大,函数图像整体向上平移,因此 c 可视为函数图像在 y 轴上的截距):

第3个回答  2013-10-11
1.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 最简单最常见的函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图象为直线。 定义域(下面没有说明的话,都是在无特殊要求情况下的定义域):R 值域:R 奇偶性:无 周期性:无 平面直角坐标系解析式(下简称解析式): ①ax+by+c=0[一般式] ②y=kx+b[斜截式] (k为直线斜率,b为直线纵截距,正比例函数b=0) ③y-y1=k(x-x1)[点斜式] (k为直线斜率,(x1,y1)为该直线所过的一个点) ④(y-y1)/(y2-y1)=(x-x1)/(x2-x1)[两点式] ((x1,y1)与(x2,y2)为直线上的两点) ⑤x/a-y/b=0[截距式] (a、b分别为直线在x、y轴上的截距) 解析式表达局限性: ①所需条件较多(3个); ②、③不能表达没有斜率的直线(平行于x轴的直线); ④参数较多,计算过于烦琐; ⑤不能表达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和过圆点的直线。 倾斜角:x轴到直线的角(直线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角)称为直线的倾斜 角。设一直线的倾斜角为a,则该直线的斜率k=tg(a)。 2.二次函数题目中常见的函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图象是一条对称轴与y轴平行的抛物线。 定义域:R 值域:(对应解析式,且只讨论a大于0的情况,a小于0的情况请读者自行推断)①[(4ac-b^2)/4a,正无穷);②[t,正无穷) 奇偶性:偶函数 周期性:无 解析式: ①y=ax^2+bx+c[一般式] ⑴a≠0 ⑵a>0,则抛物线开口朝上;a<0,则抛物线开口朝下; ⑶极值点:(-b/2a,(4ac-b^2)/4a); ⑷Δ=b^2-4ac, Δ>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 ([-b+√Δ]/2a,0)和([-b+√Δ]/2a,0); Δ=0,图象与x轴交于一点: (-b/2a,0); Δ<0,图象与x轴无交点; ②y=a(x-h)^2+t[配方式] 此时,对应极值点为(h,t),其中h=-b/2a,t=(4ac-b^2)/4a); 3.反比例函数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图象为双曲线。 定义域:(负无穷,0)∪(0,正无穷) 值域:(负无穷,0)∪(0,正无穷) 奇偶性:奇函数 周期性:无 解析式:y=1/x 4.幂函数 y=x^a ①y=x^3 定义域:R 值域:R 奇偶性:奇函数 周期性:无 图象类似于将一个过圆点的二次函数的第四区间部分关于x轴作轴对称 后得到的图象(类比,这个方法不能得到三次函数图象) ②y=x^(1/2) 定义域:[0,正无穷) 值域:[0,正无穷) 奇偶性:无(即非奇非偶) 周期性:无 图象类似于将一个过圆点的二次函数以原点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 90°,再去掉y轴下方部分得到的图象(类比,这个方法不能得到三次 函数图象) 5.指数函数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图象(太难描述了,说一下性质吧……) 恒过点(0,1)。联系解析式,若a>1则函数在定义域上单调增;若0<a<1 则函数在定义域上单调减。 定义域:R 值域:(0,正无穷) 奇偶性:无 周期性:无 解析式:y=a^x a>0 性质:与对数函数y=log(a)x互为反函数。 *对数表达:log(a)x表示以a为底的x的对数。 6.对数函数 在定义域上的图象与对应的指数函数(该对数函数的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轴对称。 恒过定点(1,0)。联系解析式,若a>1则函数在定义域上单调增;若0<a<1 则函数在定义域上单调减。 定义域:(0,正无穷) 值域:R 奇偶性:无 周期性:无 解析式:y=log(a)x a>0 性质:与对数函数y=a^x互为反函数。 7.三角函数 ⑴正弦函数:y=sinx 图象为正弦曲线(一种波浪线,是所有曲线的基础) 定义域:R 值域:[-1,1] 奇偶性:奇函数 周期性:最小正周期为2π 对称轴:直线x=kπ/2 (k∈Z) 中心对称点:与x轴的交点:(kπ,0)(k∈Z) ⑵余弦函数:y=cosx 图象为正弦曲线,由正弦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π/2个单位(最小平移量)所得。 定义域:R 值域:[-1,1] 奇偶性:偶函数 周期性:最小正周期为2π 对称轴:直线x=kπ (k∈Z) 中心对称点:与x轴的交点:(π/2+kπ,0)(k∈Z) ⑶正切函数:y=tg x 图象的每个周期单位很像是三次函数,很多个,均匀分布在x轴上。 定义域:{x│x≠π/2+kπ} 值域:R 奇偶性:奇函数 周期性:最小正周期为π 对称轴:无 中心对称点:与x轴的交点:(kπ,0)(k∈Z)。
第4个回答  2010-08-06
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的画法

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时,应在顶点的左、右两侧对称地选取自变量x的值,然后计算出对应的y值,这样的对应值选取越密集,描出的图像越准确。

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它是一条关于y轴对称的曲线,这样的曲线叫做抛物线。

因为抛物线y=x^2关于y轴对称,所以y轴是这条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是抛物线的顶点,从图上看,抛物线y=x2的顶点是图象的最低点.因为抛物线y=x2有最低点.所以函数y=x2有最小值,它的最小值就是最低点的纵坐标。

基本图像

当a>0时,y=ax^2的图像

当a<0时,y=ax^2的图像

二次函数y=ax^2;,y=a(x-h)^2;,y=a(x-h)^2+k,y=ax^2+bx+c(各式中,a≠0)的图象形状相同,只是位置不同,它们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如下表:

解析式

y=ax^2;

y=ax^2+K

y=a(x-h)^2;

y=a(x-h)^2+k

y=ax^2+bx+c

顶点坐标

(0,0)

(0,K)

(h,0)

(h,k)

(-b/2a,4ac-b^2/4a)

对称轴

x=0

x=0

x=h

x=h

x=-b/2a

当h>0时,y=a(x-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则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²+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²+k的图象;在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平移抛物线时,可以简记为“上加下减,左加右减”。

因此,研究抛物线 y=ax^2+bx+c(a≠0)的图象,通过配方,将一般式化为y=a(x-h)^2;+k的形式,可确定其顶点坐标、对称轴,抛物线的大体位置就很清楚了.这给画图象提供了方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