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到底想说的哲理是啥子?

如题所述

《人生的智慧》于1851年发表。叔本华在书中阐释了自己的人生哲学,逐一探讨关于人性、人格、地位、荣耀、名声等长久困惑人类心灵的问题,认为有智慧的人应该以超然而明智的态度对待世务。

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自此他的理论开始越来越受重视,1860年9月他病逝,像是一个超前的智者,叔本华的孤独到人生的最后才被瞩目,叔本华对自己说:“记住,你是一个天才,天才必然超越时代,不被人理解,你不属于这个时代。你的书是为后人写的。所以天才必将独守寂寞。你千万不能为了某些东西,而放弃这些你要坚持的东西!”叔本华哲学思想被认为是柏拉图的观念论康德的认识论、吠陀的泛神论及厌世观四者的融合。其中讨论的话题众多,内容朴素深刻,十九世纪末的很多大思想者,大都从中汲取了营养,尤其是尼采,对叔本华的理论一直情有独钟。更有好事者认为,尼采某种程度上是继承了叔本华的衣钵,虽然二者哲学的最终结果不一样,但都是唯意志论的大哲人,都认为意志才是世界的本质。同时,叔本华的生存空虚学说也奠定了其悲观主义哲学的基础。收集于本书的这些代表性的论文只占叔本华全部哲学著作的一小部分,在这里对这些精选出来的文字再喋喋不休的谈论未免显得有些妄自菲薄,我们所能做的惟有用心来读它。

这本让叔本华在晚年时终于名声鹊起的名著,先不说它的思想魅力,单单是叙述之灵动,比喻之形象,就已经让人读起来手不释卷。曾经读过尼采的一些作品,觉得他的语言是诗人化的,而叔本华呢,我想说是“钱锺书式”的。很赞同卡夫卡的评价,“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了。”

该书一共分为六章,分别论述了人的基本划分、人所拥有的财产、人所展现的表象、建议和格言,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问题。而这六章,其实都是谈怎样快乐生活的智慧。

人生这个问题,从来都是那些哲学家们倾其一生所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答案,或者说,没有真理。毋庸置疑,人生是哲学家们永恒的课题。常常一个人陷入沉思的叔本华,在这本《人生的智慧》中,他阐述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见解,这些见解,又是何等的“智慧”!

“要过最轻松愉快的生活莫过于头脑简单。”这是他所引用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话,可是“头脑简单”的人生,不过是空有一具行尸走肉的形骸罢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不是简单的牛奶加面包,或者“食有鱼,出有车”,就可以解决的。每个人都会有或高或低这样那样的追求,这些追求是人们产生产生痛苦的源泉,叔本华所坚持的,人生即是意志(意欲)的体现,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渊薮,因此也就产生了痛苦。

既然人生肯定有所追求,追求又必然会有痛苦,那么就有了在痛苦中一如既往地追求意欲的人生。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人们认为的叔本华哲学是“悲观主义”哲学,也即在于它先承认人生的痛苦,然后用睿智的生活方式,尽量避免那些痛苦。

在他看来,人生的快乐(或者说没有痛苦)都是属于精神上的东西,是否快乐不在于物质如何充足,而在于思想是否丰富。这跟孔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在书中,叔本华也就指出,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的思想会赤裸裸地表露出来。思想丰富的人可以非常自由,异常欢愉,而思想匮乏的人则会百无聊赖,不知所措。他认为人是孤独的,一个人,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也许有些人不赞同这个观点,但我还是觉得,一个人,至少其思想是孤独的。

作为社会中的人,当然离不开一定社会,离不开社会上的许多人、许多事。诸如名誉问题,财富问题,交往问题,处世问题等等,这些他都作了淋漓尽致的论述。关于这些问题,一直不喜欢那种说得如何如何,否则就会怎么样怎么样的教导,哪怕他苦口婆心,哪怕他谆谆告诫,我都会觉得烦躁。这本书却完全不一样,他只是表达自己的思想,你可以接受,也可以否定。思想是自由的,他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不会把想法强加与你,可你慢慢读下去,又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