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上好一堂历史导言课麻烦告诉我

如题所述

首先,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培养师生之间的亲和力。老师上第一节课,学生大都怀着好奇热切的心情。如新的历史教师长什么样?男教师还是女教师?教学水平如何?对学生厉害否?可以说,学生们就是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盼望着教师走进课堂的。针对此,教师进入教室大可不必板着脸,给学生一个下马威。而应面带笑容,说一声:同学们好!欢迎大家听我的历史课,或很荣幸教你们的历史课,然后尽量用幽默语言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也不妨展现一下自己的才华,让学生早早地羡慕一下。甚至可适可而止地聊一聊题外话等。这样,无形当中,就从感情上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培养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为以后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这也正是目前提倡的尊重教育的需要。
其次,以趣激学,并突出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历史是否感兴趣,能否热爱历史课,从心灵深处想上历史课,与第一节的导言课是密不可分的。而一堂优秀的导言课首先就应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如一部好的电视剧,一般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紧扣观者的心弦,使观者欲罢不能。讲课其理亦然。开学第一堂课,老师可以这样说:
同学们在平时看过不少历史题材影片,如《林则徐》、《开国元勋毛泽东》、《巴黎圣母院》、《列宁在十月》等。有的同学可能只看热闹,对一些重要情节可能不太明白,理解的不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不能怪大家,因为你们不了解其历史背景或历史原因,无法真正看懂它们。学习高中历史之后,大家就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又比如,毛泽东为何能成为伟人、一代开国之勋?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大家就明白了。再比如,美国为什么能成为当代超级帝国主义国家?不学习世界史、不学美国史能行吗?
因此,通过导言课的精心设计,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兴趣就能产生学习动机,就能使学生积极思考,明白学历史重要性。正如著名学者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第三,讲清教材前言的说明。无论是初、高中历史课本,都有详细的前言说明。这些说明主要是讲解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和编写体例,尤以编写体例极为重要。它包括,课时的分配,教材编写目录,引言、字体、图表、注释等说明,文献资料的讲解,练习题的利用,活动课、阅读课的处理等。教师在导言课上均要对此作认真讲解。除了让学生仔细阅读前言外,教师还要进一步给学生理清关系,分清主次。交待,历史教科书是由目录、课文、插图、注释、作业及大事年表等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①目录是课本的纲目。掌握它就是掌握课本内容的纲要,也就是掌握历史发展过程的轮廓,心中有个整体观,便于理清记忆。②目录与课文是骨与肉关系。目录是骨架,课文是血肉,互相组成。③插图是课文内容的必要补充,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注释是帮助理解。④大事年表是对课文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提示,便于搜索记忆。⑤作业是检测学习效果的手段,并达到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这样,经过自我阅读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就对历史教材能够作出总体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的目标性就更清晰。
最后,指导学习历史的方法。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最终有效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历史导言课上,一定要讲解一下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师指出,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贯串于预习、上课、复习和课外活动全过程之中。学历史首先要做好预习,预习是主动的学习,能提高自学能力 和上课质量。预习的基本要求,一是自知梗概,二是提出问题;上课是很重要的学习活动。它是帮助你理解知识、识记教材的过程,也是感受思想教育的过程,直接关系学习质量的高低。在历史课上学生要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等五到,同时要做到史实清楚、概念清楚和联系清楚;历史课是一门记忆量很大的学科,所以必须重视复习。历史复习的有效办法,可概括为:趁热打铁,纠编补漏;循序渐进,集腋成裘,做好课后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复习和总复习;最后,同学们要认识到,学习历史,课堂为主渠道,但不应该忽视课外活动这条辅助渠道。有益的课外活动,能增长见闻,开阔眼界。这些活动包括课外阅读历史读物,收集资料,参观游览历史古迹,文化名城等,访问调查等。
以上,是笔者对如何上好一节高质量导言课的四点认识或看法。在导言课上如果能够遵循上述原则,就能提高教和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当然,如何上好导言课,无一定之法,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在导言课上打马虎。因为,一堂导言课可能影响一个学期和一个学年,一个学年可能又影响到三年甚至一生。可见,上好一节高质量的导言课是多么得重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