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燕山晚期火山喷发盆地边缘断裂有关的银、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3d)

如题所述

本亚系列银铅锌矿床属火山-潜火山热液型矿床,是在浅成、超浅成乃至近地表环境下生成的,赋矿构造为白垩纪火山盆地边缘断裂破碎带。

该亚系列矿床集中产于浙东沿海地区,大约有3/4的银铅锌矿床、矿(化)点均分布在温州-镇海断裂带两侧20km范围内,西侧多于东侧(图3-3-3)。

表3-3-7 与燕山期火山喷发-沉积洼地有关的铅、锌、磁铁矿成矿亚系列(3c)简表

图3-3-3 浙江五部—拔茅地区地质略图

(据徐忠连,1992)

1—新近系嵊县群;2—上白垩统(塘上组、赖家组);3—下白垩统(馆头组、朝川组);4—上侏罗统上部(西山头组以上);5—上侏罗统下部(高坞组及以下);6—燕山期花岗岩类;7—火山穹窿;8—破火山;9—锥火山;10—火山喷发沉积盆地;11—银铅锌矿床矿点;12—萤石矿床矿点;13—地开石高岭土矿床

现以五部矿床、大岭口矿床和拔茅矿田的后岸、千官岭矿床为代表(黄报章等,1983;魏元柏等,1988;梁修睦等,1992;徐忠连等,1992)(表3-3-8)(参见典型矿床十、十一、十二),并结合储家、上垟等矿床,说明它们成矿的一般特点。

本亚系列银铅锌矿床多数赋存在下白垩统馆头组和朝川组中,上侏罗统西山头组、茶湾组中也赋存有部分矿床(点)。上侏罗统大爽组、高坞组中偶见一些矿化点。而上白垩统天台群中未见矿化迹象。因此,燕山期第Ⅲ火山喷发旋回早中期是本区银铅锌矿产最主要的成矿期。

银铅锌矿带的分布受制于基底构造

杨卫东,遂昌梭溪局下银下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浅析,浙江地质科技情报,1992,(1)。

梁修睦,闽浙沿海火山岩地区银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浙江福建省地矿厅,1994。,矿田矿床则受火山构造与区域构造的复合控制。矿体产于断裂破碎带中。控矿断裂主要有两组:一组呈北北西至南北走向,为本区多数大、中型矿床的赋矿断裂。矿体为连续的大脉或呈雁列式排列,多数向西倾斜,倾角中等至陡。如五部、大岭口。这一类矿床规模较大。另一组控矿断裂呈北西走向,矿体规模较小。沿走向与倾向延伸不大。如众多中小矿点。大岭口有层间破碎带控制的似层状矿体,但规模较小。

围岩蚀变较强,以绢云母化(或绢英岩化)、硅化、碳酸盐化为主,次有钠长石化、钾长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浅部以浅色蚀变为主,深部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深色蚀变明显增强。在水平方向,近矿顶底板蚀变较强,种类也较多;远离矿体,蚀变强度明显减弱,蚀变种类单一。

矿化金属组分和矿石矿物组成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大岭口矿床和拔茅矿田中的后岸、千官岭矿床为代表,以银为主,铅锌铜为次,并含一定数量的金。银、金矿物种类较多,如辉银矿、银黝铜矿、深红银矿、自然银、自然金、银金矿、角银矿、螺状硫银矿等。贱金属的硫化物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斑铜矿等。脉石矿物中有较多的玉髓、重晶石与萤石。另一种类型以五部矿床为代表,以铅锌硫化物(闪锌矿、方铅矿)为主,银为次,局部含微量金,伴生镉、锰等。银、金矿物种类较少,主要有辉银矿、银金矿、硫砷银矿、自然银等。脉石矿物中见微量萤石、重晶石,未见玉髓。两类矿床组分上的差异,可能与矿床形成的深度有关。

矿床一般均显示有分带现象。以银为主的矿床,银主要集中在矿体的上部及中部,顶部可能伴有金,铅锌品位也相对较高。矿体下部银含量急剧下降,铅锌品位也逐步下降,铜品位虽低,但略有增高。以铅锌为主的矿床,银相对集中在矿体上部,出现独立银矿物,铅锌品位较高。矿体下部铅、银含量均下降,深部局部变为锌矿体。

矿床地表露头的地球化学晕都比较发育,一般上盘晕强于下盘晕,自前缘晕到尾晕通常有Ba、As、Ag—Ag、Pb、Zn、Cu、Mn、Cd—Zn、Cu、Mo、Mn、Bi等大致的分带。地表具有硅化带、锰帽等矿化指示物。

(一)成矿控制因素

1.基底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基底构造对火山活动的展布、强度、迁移起着控制作用,并制约火山构造的格局。

据区域地质和区域地球物理资料,浙东平行海岸线的内侧临海—宁海一线,为一重力梯度带,即温州-镇海断裂带。其东西两侧地壳厚度相差约3km(东侧地壳厚度28.0~29.4km,西侧31.0~32.0km)。东侧为幔隆区,西侧相对为幔坳区。西侧基底构造线呈北东东走向,而东侧近东西走向。

研究五部—拔茅地区布格重力剩余异常和航磁ΔZ1/a上延平面图,可以发现早期重磁场均呈北东东向,并遭北西向构造切割,较晚期叠加北北东向断裂。早期北东东和北西向构造控制了晚侏罗世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天台以南若干燕山早期中酸性岩体显示北西向的异常带,异常个体又作北北西向延伸,说明岩体定位于次级断裂带中。剩余重力异常显示,存在两条与温州-镇海断裂带相平行的断续的梯度带,其一约在天台—括苍山一线,向南可追索到温州西侧;其二约在新昌—仙居一线。它们分别控制了拔茅、大岭口、上张、碧莲、林里火山盆地和澄潭、九里坪等火山盆地。

表3-3-8 五部式、大岭口式、后岸式(及千官岭)矿床成矿条件对比

续表

2.火山构造的控矿作用

银铅锌矿田的定位受早白垩世构造火山盆地边缘断裂与局部火山断裂裂隙联合控制。

拔茅矿田位于新昌人字型构造火山盆地南东支的边部。盆地北侧为嵊县晚白垩世断陷沉积盆地,也作人字型展布。据调查,拔茅矿田内的后岸、千官岭、龙亭山、梨木4处银矿床(点),均与霏细斑岩或安玄玢岩等通道相潜火山岩有密切关系,受近南北向边缘断裂和旁侧的裂隙控制(图3-3-4)。

图3-3-4 新昌拔茅银(铅锌)矿区域地质图

(据浙江省第四地质大队)

1—第四系;2—第三系玄武岩;3—下白垩统朝川组上段;4—下白垩统朝川组下段;5—上侏罗统高坞组;6—安玄岩;7—闪长玢岩;8—流纹岩;9—断层;10—矿体、矿点;11—硅化破碎带;12—火山通道;13—破火山中心

大岭口矿田周围火山构造的配置关系与拔茅矿田极为相似,矿床受近南北向区域性断裂、火山通道构造和层间构造的复合控制。

五部矿田的控矿断裂属宁溪火山盆地与半山火山穹窿之间的边界断裂,断裂演化进程与两侧火山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断裂性质也有所变化。控矿断裂西盘的古双岩、金公坪石英霏细斑岩岩体和沿控矿断裂贯入的石英霏细斑岩岩脉,与隐爆角砾岩化、铅锌矿化关系密切。

以上说明,本类银铅锌矿床定位与早白垩世火山旋回的火山构造、火山通道、次火山岩体(岩枝)贯入活动和气液作用,在空间时间上相关。

3.火山旋回、火山岩相对成矿的控制

燕山期第Ⅲ火山喷发旋回是本区银铅锌矿最主要的成矿期。该时期玄武(安玄)岩-流纹岩组合发育(表3-3-9),表明岩浆除来自地壳的部分熔融外,有上地幔岩浆物质加入,提供了一定的成矿物质来源。

表3-3-9 浙东早白垩世主要构造-火山盆地的岩石组合

银铅锌矿床的形成与相关的火山地层结构关系较为密切。如表3-3-9所示,早白垩世火山地层中,沉积相岩石一般占总厚度的一半以上。这种喷发-沉积型地层结构,是在喷发和沉积交互进行的环境下形成的。岩性岩相复杂而有变化。火山岩本身也是以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为主,有较多中基性火山岩和多种潜火山岩。多相岩石组合,岩石孔隙度相对较高,强度不均,裂隙易于发育,局部存在屏蔽遮挡层,对矿液运移、聚集、充填、交代较为有利。

4.成矿环境对矿化的控制

前已述及,本区银铅锌矿床是在浅成、超浅成乃至近地表环境下形成的,它们有相似的矿化组分、围岩蚀变特征,同时又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别(表3-3-8)。

(1)控矿容矿构造

以五部、大岭口、后岸三矿床(矿田)的顺序,控矿容矿构造从区域性盆边断裂为主,过渡为区域性边缘断裂与火山构造裂隙复合控制。矿脉自大脉状,发展为雁列状、断续脉状,单矿体长度变小。

(2)围岩蚀变

浅部和地表蚀变五部为绢云母石英岩;大岭口、后岸过渡为以硅化为主,伴有绢云母化、高岭石化、重晶石化、萤石化。深部都出现绿泥石化、绿帘石化。

(3)金属组分

3个矿床分别为Pb、Zn(Ag),Ag、Pb、Zn,Ag(Pb、Zn),后两者伴少量金。3个矿床的Ag/Pb、Au/Ag比值逐个加大,Pb/Zn减小。

(4)矿物组分

金属矿物数量上以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为主,逐步有少量黄铜矿以及硫盐矿物。贵金属矿物种类由少到多,由以辉银矿为主,逐步出现螺状硫银矿、深红银矿、硫锑铜银矿—硫砷铜银矿、脆银矿等繁多的矿物种类。

脉石矿物由以石英、绢云母、锰碳酸盐为主,逐步出现较多的高岭石、重晶石、萤石、玉髓等矿物。

(5)成矿温度

闪锌矿-方铅矿硫同位素差值由矿化早阶段至晚阶段数值总趋势增大,平衡温度下降。矿化阶段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有相同趋势。矿床成矿温度无显著差别。

(6)成矿溶液盐度、压力

成矿流体属K、Na、Ca2+、Cl

类型。一般成矿早期溶液盐度较高,晚期降低。五部早期8.4%~10.9%,晚期2.9%~4.0%;大岭口早期9.1%~11.2%,晚期3.1%~4.2%;拔茅早期4.2%~6.4%,晚期4.5%~5.1%。据包裹体相平衡研究,大岭口成矿压力仅为5.0~14.6 M Pa,按30 M Pa/km推测,成矿深度在500m以内。

(7)氧同位素

据石英等矿物包裹体平衡水资料,各矿床早期成矿溶液

为正值,晚期都是负值,演化规律相同。据研究,侏罗-白垩纪大气降水δ18O值在-8.02‰左右,说明早期矿液以岩浆水来源为主,晚期有大量大气降水参与。

(8)矿石铅同位素

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方差)由大到小,μ值逐步增大至于9.58,反映这类矿床铅属于壳幔混合源,主要来自上地幔至下地壳,壳源部分逐步增多。平均模式年龄值在华力西-印支期,模式年龄分布的众值在235~195Ma之间,部分为195~135Ma,说明铅源物质主要形成于印支期和早燕山期,尚有少量较老变质基底来源的铅和燕山晚期的深源铅。

(9)总硫值

据魏元柏(1988)的研究,大岭口矿床硫同位素总硫值约为4.83‰。五部矿床样品特征不详,其均值为1.59‰,总硫的估值为2‰~3‰。拔茅后岸和千官岭矿床由于出现重晶石,矿化阶段划分不详,总硫值尚难确定。据H.Ohmoto和R.0.Rye(1979)的研究,未受混染的酸性火山岩岩浆分离出来的热液,δ34S值在-3‰~+7‰间。显然,本类矿床硫源主要来自上地幔和下地壳。

由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五部、大岭口和后岸(及千官岭)3个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的物化条件,递变的物质组成和蚀变类型,它们是在依次由浅成递变为超浅成的环境下形成的。

(二)区域成矿模式

区域成矿模式见图3-3-5。

图3-3-5 与燕山晚期火山喷发盆地边缘断裂有关的银铅锌矿床模式图

(据徐忠连,1992,略作修改)

Kao—高岭石化;Si—硅化;Py—黄铁矿化;Ba—重晶石化;Flu—萤石化;Ser—绢云母化;CC—碳酸盐化;Chl—绿泥石化;Hem—赤铁矿化

1.区域构造与火山构造复合控矿

在温州-镇海断裂两侧,一系列受多组共轭性断裂控制的构造-火山盆地,反映了晚燕山旋回本区处于引张性、区段不均匀升降的构造环境。

银铅锌矿床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在断裂或其旁侧次级裂隙及层间破碎带内定位。控矿断裂一方面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受火山构造复合的制约。构造断陷和火山喷发的交替进行,促使断裂向下、向上延伸,破碎程度加剧,形成向上趋于分散、向下归并的容矿构造裂隙。单一火山成因的环状、放射状裂隙中,矿体规模一般较小。

2.火山旋回与岩相对成矿的控制

银铅锌矿床的发育与燕山期第Ⅲ火山喷发旋回、早白垩世双峰式火山岩石组合和喷发沉积型地层结构有密切关系。各喷发阶段的潜火山活动期,潜火山岩的侵位、侵出,带来大量气液和成矿物质。由火山碎屑沉积岩、火山碎屑岩以及酸性、中基性熔岩、潜火山岩隐爆角砾岩等组成的多相多岩性组合,提供了矿质聚集的围岩条件。反之,在单一岩相、岩石中矿化强度大为减弱。

3.浅成至近地表的成矿环境

矿床形成于浅成至近地表环境,成矿温度中—低温,成矿溶液盐度较低。成矿流体的压力也较低,推算深度浅于1km。成矿时环境温度梯度大,矿物组分蚀变分带明显,并有典型的中低温矿物出现。

4.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

早白垩世构造火山盆地,常位于重力场北北东向与北西向基底构造交切地段,剩余重力正场旁。盆地一般处于航磁正负场的过渡地段,常显示与控矿断裂一致的梯度带或特征线。盆地磁场相对平稳,但往往因旁侧有中酸性岩体侵入,而伴有局部呈北北西向至近南北向的强异常。

原生地球化学异常,上盘晕比下盘晕发育。前晕元素有Ba、As、Ag,中晕元素为Ag、Pb、Zn、Cu,尾晕元素为Mo、Cu、Bi等。

原生晕和次生晕的元素组合相似,利用土壤金属量测量和水系沉积物测量可以有效地发现和圈定控矿构造,预测矿带的剥蚀程度。

5.成矿时代

银、铅、锌成矿与酸性潜火山岩或通道相岩体同时或稍后。据几个矿床相关潜火山岩年龄资料,成矿约在80Ma左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