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56个民族,为什么民国时期说是五族共和?

如题所述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提出“国族同源论”,称汉族为“国族”,把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称为“宗族”,认为他们是汉族的“大小宗支”。只有“汉、蒙、满、回、藏”有明显的文化和人种差异,而提出了五族共和。

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正式确认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为912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8.04%。

从民国时期的“五族共和”到“五十六枝花”,历经40年的民族识别,这片大地上的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大陆境内各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按照官方划分,中国共有汉族、满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等56个民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同时也是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民族。汉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甘陕以及云贵川渝等地区。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另有一些未识别的民族存在。

949年汉族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95%,根据中国大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大陆总人数中汉族占91.51%,显示了严峻的人口危机。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从分布来看,汉族聚居中原,遍布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56个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民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1-15
这不是什么民族歧视,而是旧时民族划分的问题,当时社会上习惯把全国划为五大民族:

汉:包括现在的汉族,以及西南、华南的少数民族如苗族、白族、壮族等。过去一般都把西南的少数民族当作汉人的分支。

藏:包括现在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这几个民族其实生活习惯和语言都差不多的。

满:解放前的满族定义比现在大得多,除了现在的满族以外还有东北的锡伯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日本占领东北的时候,这些民族的人户口都算作满族。

蒙:基本上和现在没变化

回:包括现在的回族,以及西北地区所有信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保安族等。

朝鲜族、俄罗斯族这些外来民族旧时一般都被当作侨民,有中国国籍的叫做“归化族”(归化就是入籍的意思,这个词韩国、日本现在还在用,你加入日本国籍就叫“归化”),除了日本占领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的时候,把朝鲜族算做“满洲国人”(反正都是日本人的地盘)

后来出现56个民族无非是一些人想谋求点优待而已,同时国家也想借此团结边区群众,因为这些地方过去经济落后、土匪多,有的还是半分裂状态。现在中国还有几十个未识别民族(比如云南泸沽湖的摩梭人、藏南的僜人),但国家83年已经宣布不再划分新的民族了。我自己就是少数民族的,感觉和汉人没什么不同,老家的习惯也跟汉人完全一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16
两个原因:
首先,除了满蒙藏维四族之外,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都属於本部民族,同文同宗,同根同源。满蒙藏维和我们之间不具备这种亲缘关系。
第二,我国系统的民族调查发生在建国後的五六十年代,民国时期不可能有五十六个民族的说法,况且我们的国家其实不只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不少未识别民族被归算在五十六个民族当中。
第3个回答  2013-06-29
五族是一个代表,通俗说也就是大头
第4个回答  2013-06-29
在当时的情况下那些小族的政治力量自然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