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的语文能力比同龄人弱很多?

如题所述

坦白讲,孩子入学第一年就表现出语文能力弱,根源在家长,很多家长认为,学习有“天赋”这回事,当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够好的时候,就归咎于孩子在这方面没有天赋。孰不知,是你的认知误区导致孩子错失学习良机,一个用自己的固有经验进行教育的家长,是孩子学习中的最大阻碍。
我们在语文学习中有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一年级是起点,大家水平差不多
实际情况是,孩子一年级刚入学,语文能力差距就非常大了。阅读能力强的孩子一年级已经可以熟练的进行朗读了,这对语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而阅读力弱的孩子可能还不认识几个字。这个差距的程度超过我们的想象。有人说,这不是超前教育吗?小孩子不是应该入学后才开始学习的吗?秉持这样想法的家长显然是自身就缺少学习的,因为阅读是可以从零岁做起的,很多高知的家长会在孩子出生就开始进行持续的语言刺激,进行阅读输入了。语言和阅读的敏感期在4-6岁,把握好这个阶段,真的可以让孩子轻松应对后面好多年的学习。著名教育专家李怀源老师也曾经说过:无论是学习母语还是第二语言都有关键期,一旦错过,就要用多倍的努力换取关键期轻松可以得来的效果。所以,家长由于秉持固有的认知而错过孩子最佳培养时期,是导致孩子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
误区二:先学拼音再识字
很多家长认为要先学拼音再识字,所以学前主要精力放在了拼音上,认为学习语文首先就是把拼音学好,这是个错误的认知。首先拼音是50年代才作为学习识字的工具正式进入教材的,那个年代孩子识字的途径非常少,拼音就变成了一种非常便捷的甚至必备工具。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完全不同,电脑、书籍、电视、广告等等,孩子们识字阅读的途径太多了,一个朋友曾经告诉我说,他从来没有教孩子认字,孩子有一段时间看动画片,自己就认识好多字。我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刻意教字,通过大量的阅读,自然认识了很多字。因为我们的学习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的教材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我们知道旧版本的教材在开学第一单元是学习拼音,现在一年级教材拼音的学习已经后移到了第二单元。这样的调整就是告诉我们,一年级语文的学习,识字、写字、阅读是最重要的,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其重要性要在读写识后面。
误区三: 听故事等同于阅读
说到这点,我有太多的身边的案例想分享给大家,一个二年级的爸爸曾经问我说:“我的孩子听故事真不少,我也没少讲给他听,怎么现在阅读能力就这么弱呢?”
此外,我身边也不止一个朋友说,孩子不愿意自己读,只愿意听大人讲。结果,一到上学了,语文果然成了弱项。这件事情让我深有感触,因为我曾苦口婆心的告诉他们,即时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能力有多重要,可叹的是,作为家长,有时候一定要吃过亏才开始反思后悔。大家要知道,听故事、听朗读是好的,但是绝不可以代替独立阅读。
我在《阅读里的秘密》跟大家分享过,孩子读文字就像大脑在破译编码,需要高速运转。听读省去了大脑的主动劳动。在应该形成独立阅读习惯的阶段,没有和文字亲密接触,就会成为孩子阅读能力养成的桎梏。
所以,敲黑板,划重点,拜托各位家长,一定一定要即时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独立阅读的习惯。
误区四:阅读初期要指读
曾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视频,一年级的小姑娘读一本带拼音的文字书,很认真的一个字一个字的指着念出声来,妈妈微信视频的标题是——家有孩子爱阅读。我打趣说,你这不是爱阅读,是爱念字。虽是打趣,也是实话。如果照这样读下去,孩子的识字量会增长,但是阅读能力却未见得提高。充其量是念了很多个字而已,很难对句子整体进行理解。更糟糕的是,孩子一旦养成了指读的习惯,就容易形成机器人式的朗读。不能流畅的感知文意。我见过很多孩子到了三四年级还在指读,好像少了手的帮忙就不能做到眼口脑的统一调配。所以,指读的学习方法只适用于识读的初始阶段。指读的好处是在识读的初期帮助孩子不丢字不落字。适合读诗歌小短文,当孩子一旦大多数字都认识了,可以独立阅读的时候,就不要再指读,阻碍了语感形成。
误区五:语文就是死记硬背
很多家长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的功夫。这是一个最糟糕的认知。语言文字的学习讲究的是能够活学活用,任何学习如果只调动记忆力,而不需要思维参与,那是低效能的。任何学习如果不能运用,只停留在了解知道的层面,那是精力的浪费。有的家长说,背多了记多了,不就是积累了,就会用了吗?未必,很多家长让孩子在特别小的时候背诵古诗,有的孩子能一口气背诵几十首,家长深以为荣。但是过一两年就忘光了。
不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记忆的内容产生联结,记忆的内容在大脑中是没有附着力的。是非常容易被大脑丢弃的。你可以联系自己的经验,为什么很多人死记硬背学语文,学了十几年,发现功夫也下了不少,毕业后读写说的能力都还停留在很初级的状态。要想学好,学的时候要调动经验、调动情绪,学完了要输出、运用和实践。当我们把学习功利化,只知道死记硬背提分数,结果是永远学不通。
综上,因为我们在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孩子一年级乃至整个人生语文能力差。那么一年级语文差,会带来哪些隐患,为什么要警惕呢?
马太效应
首先,不重视一年级语文差的现象,你会发现补是一件随着年级升高而困难翻倍的事情。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这是“马太效应”决定的。 我曾经跟很多家长说过“马太效应”,简单的说就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这一概念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在孩子的语文学习中,你会发现,那些一年级语文能力就表现的很强的孩子,往往是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强的。这样的优势会使他们得到好的反馈,并进一步促进读写能力的良性发展。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相反,读写能力弱的孩子,有了学习障碍感,进而会阻碍读写能力进一步发展。形成相互影响的负循环。
所以,发现了孩子语文能力弱了,一定要及时地纠正和弥补,万万不可坐等拖。
一门学科会连累多门学科
读写能力是学习所有学科学习的起点。而读写能力不仅仅决定孩子的语文成绩,更决定了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效果。
曾经和一个三年级的家长聊天,他诉苦说孩子挺聪明的,可是数学成绩不好,因为应用题总出错,跟老师交流过后得知,孩子读题总是读不全句子,导致理解出现偏差。这不是个例,语文能力弱的孩子,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会出现理解字面意思困难。
我的一个朋友是初中生物老师,假期给孩子留的作业就是阅读,他告诉我说因为初中生物的阅读量非常大,阅读力弱的孩子根本完不成。其实,大家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中高考的各科试卷都大幅提升了阅读量,也就是说,未来所有的学科都将考查语文能力。语文的学习将成为所有学科中的重中之重。
文末,想对一年级的父母说,一定要知道,语文是一门切切实实有“用”的学科。别让孩子把语文学“死”了。别让孩子白白花费多年的心血却发现学无所用。一定警惕一年级语文差。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
最近,有朋友发信来诉苦,孩子刚上一年级,语文学习就差强人意。这是怎么回事,又该怎么办呢?其实,一年级语文差无外乎两个原因:第一、识读能力弱,第二、写字困难。
坦白讲,孩子入学第一年就表现出语文能力弱,根源在家长,很多家长认为,学习有“天赋”这回事,当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够好的时候,就归咎于孩子在这方面没有天赋。孰不知,是你的认知误区导致孩子错失学习良机,用固有认知教育孩子,会成为孩子学习中的最大阻碍。
家长普遍存在的五个认知误区:
误区一:入学水平差不多
实际情况是,孩子一年级刚入学,语文能力差距就非常大了。阅读能力强的孩子一年级已经可以熟练的进行朗读了,这对语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而阅读力弱的孩子可能还不认识几个字。差距超过你的想象。语言和阅读的敏感期在4-6岁,把握好这个阶段,可以让孩子轻松应对后面好多年的学习。很多高知的家长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进行持续的语言刺激,进行阅读输入了。著名教育专家李怀源老师曾经说过:无论是学习母语还是第二语言都有关键期,一旦错过,就要用多倍的努力换取关键期轻松可以得来的效果。所以,家长固有的认知是导致孩子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

误区二:先学拼音再识字
很多家长认为要先学拼音再识字,把学前主要精力放在拼音上,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拼音是上个世纪50年代作为学习识字的工具正式进入教材的,那个年代孩子识字的途径非常少,拼音就变成了一种非常便捷甚至必备的工具。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完全不同,电脑、书籍、电视、广告等等,孩子们识字阅读的途径太多了,孩子看动画片、绘本甚至游玩时就能认识许多字。从教材设计看,旧版教材第一单元是学习拼音,现在一年级教材拼音的学习已经后移到了第二单元。这样的调整就是告诉我们,一年级语文的学习,识字、写字、阅读是最重要的,拼音只是识字的工具。
误区三: 听故事等同于阅读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不愿意自己读,只愿意听大人讲,听的数量不少,阅读能力还是比较弱。听故事、听朗读是好的,但是绝不可以代替独立阅读。
我在《阅读里的秘密》跟大家分享过,孩子读文字就像大脑在破译编码,需要高速运转。听读省去了大脑的主动劳动。在应该形成独立阅读习惯的阶段,没有和文字亲密接触,就会成为孩子阅读能力养成的桎梏。
所以,敲黑板,划重点,拜托各位家长,一定一定要即时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独立阅读的习惯。
误区四:阅读一定要指读
曾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视频,小姑娘读一本纯文字书,很认真的一个字一个字的指着念出声来,妈妈微信视频的标题是——家有孩子爱阅读。我打趣说,你这不是爱阅读,是爱念字。虽是打趣,也是实话。如果照这样读下去,孩子的识字量会增长,但是阅读能力却未见得提高,充其量是念了很多个字而已,很难对句子整体进行理解。更糟糕的是,孩子一旦养成了指读的习惯,就容易形成机器人式的朗读,不能流畅的感知文意。有些学生到了三四年级还在指读,一个字一个字的指着念,这对于复杂句的理解形成了非常大的阻碍,同时也阻滞了阅读思维的形成。
那么指读是不是完全不要呢?当然不是,指读的方法适用于识读的初始阶段,比如短小的文章、诗歌,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注意力集中,不丢字不落字。然当孩子大多数字都认识,可以独立阅读的时候,就要把手及时的撤回来。就像我们学习走路,初期要扶着、借助他物来行走,会走了还不摆脱工具辅助,就会变成束缚。所以,阅读时当大多数字都认识了,就要摆脱手指这个工具,让大脑来控制嘴巴和眼睛的协调统一。
误区五:语文就是死记硬背
有家长认为,语文就是死记硬背的学科,这是最糟糕的认知。语言文字的学习讲究的是能够活学活用。不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产生联结,学习内容在大脑中便没有附着力,非常容易被大脑丢弃。想想看,那些自小就背了很多古诗的“牛娃”,如果根本不解其意,是不是过一年半载就忘光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死记硬背学语文,学了十几年,发现功夫也下了不少,毕业后读写说的能力停留在初级状态的原因。要想学好语言,学的时候要调动经验、调动情绪,学完了要输出、运用和实践。
当我们把学习功利化,只知道死记硬背提分数,结果是永远学不通。
那么,一年级语文差,会带来哪些隐患,为什么我说要警惕呢?

马太效应
首先,一年级语文差如果不重视,你会发现补是一件随着年级升高而困难翻倍的事情。这是“马太效应”决定的。“马太效应”简单的说就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这一理论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的证实。那些阅读量大的孩子,会进一步生成阅读动机,动机会促进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形成,这是一个正向循环。相反,阅读能力弱的孩子,阅读能力增长缓慢,进而会阻碍读写能力进一步发展。形成相互影响的负循环。
所以,发现孩子语文能力弱了,一定要及时地纠正和弥补,万万不可坐等拖。
一门学科会连累多门学科
读写能力是所有学科学习的起点。读写能力不仅仅决定孩子的语文成绩,更决定了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效果。
一个三年级的家长来询,他苦恼于孩子挺聪明,数学成绩却总是不理想,因为孩子总在做应用题的时候出错。跟老师交流过后得知,孩子读题总是读不全句子,导致理解出现偏差,于是便想来提升语感。这不是个例,语文能力弱的孩子,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会出现理解困难、表达不清晰、卷面脏乱等诸多问题,导致一个学科连累多门学科。
一个初中生物老师朋友,谈起假期给孩子留的作业,竟是海量阅读,因为初中生物的阅读量非常大,阅读力弱的孩子根本完不成。其实,大家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中高考的各科试卷都大幅提升了阅读量,也就是说,未来所有的学科都将考查语文能力。语文的学习将成为所有学科中的重中之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