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蝉》第四句为什么被誉为神句?原因是什么呢?

如题所述

李商隐《蝉》第四句为什么被誉为神句?原因是什么呢?

从这一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清高,穷困,无奈,悲苦,凉淡,和哀叹不如意。他叙述的是一生的坎坷遭遇,吐露着自己的清高,穷困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烦闷现象。

作者李商隐,晚唐进士。著名诗人,曾与杜牧齐名。亦曾仕弘衣尉,佐幕府,判官等职。亦曾受牛党人的排斥。当幕僚多年,终不得志而潦倒终身。此诗是一首比喻诗,是拿蝉的不幸来舒发自己的不愉快人生。

此诗的大意是说,蝉趴在高树上嘶鸣,且吃风屙沫,风露相予难得一饱。常常发出愤恨不平的叫声。但你再喊再叫,也没人可怜你,同情你,资助你。即是你叫到半夜,声音叫哑,大树和树叶也无动于衷,从不把你放在眼中,它没有同情心和半点施舍。你也是瞎叫唤,是徒劳无益的。作者借蝉喻己。将蝉的处境与自己的人生遭遇融为一体。彰显着自己的清高与不得志。他借喻出来的贫穷,苦寒,孤独与潦倒也是一种自愈安慰的一种手法而已。

他拿树的无情来艾怨着人情的冷暖。并且在哀叹之中,又激励着自己要有骨气,不祈求别人的同情与可怜。要认清自己的外境和地位,不要对他人抱有什么幻想和寄予太大的希望和帮助。在他无助,失望,流浪,无奈之际,回想家乡,恐怕这些年家园中已荒芜的杂草丛生,虫鸟遍布了。不想自己为官多年,而家中已落魄到如此处境了,实是可悲呀。这话语中透出了人生的不如意。在无奈之中,还隐藏着欲隐归家之意。

诗的第四句,是一种转换手法,以蝉起头,又以蝉落幕,不同的是初句蝉为主而末句蝉则变客了。当诗人在烦闷之时,蝉的叫声更使他烦躁。可在烦躁之中,想想蝉的命运,自己也突然警醒了不少。在我已举家清贫中你在求我施舍,我求何人呢?且贫困潦倒都不说,我也并非厌烦老蝉。实是以另一方面来吐露自己的郁闷和不平。这也是诗人的一种抒情艺术手法上的绝妙之处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04
这是因为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品行高洁而忍受压抑、无言之士的心态。
第2个回答  2022-08-04
就是因为第4句借景抒情来表达作者的不舍之情,觉得自己像蝉一样辉煌的日子是非常短暂的。
第3个回答  2022-08-04
因为第4句我们看不到蝉,但是却能够听到蝉鸣声,第4句生动的描述了蝉是怎么叫的,让人觉得文笔比较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