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五蕴是哪五有蕴啊?四大又指什么?

最好能解释一下,谢谢!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蕴是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
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都是色蕴。受蕴,例如,我们现在看见了风
扇,看见有一个东西,这个就是色蕴,我们一看,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作
用,来领纳乐境(乐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乐境(舍受)。想蕴就是种种思想,当内
心与外境接触时所引起的思想活动,如了解、联想、综合与分析。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
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例如上述风扇转动发声,人最初只听
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风扇转动所发的声
音,这就是意识;意识是了别,这个了别的念头相续不断,似水长流,前浪后浪滚滚不停就
叫作行蕴。所以行蕴以迁流为义。至于受蕴,当听悦耳顺心之声就欢喜,听到刺耳违心的声
音则烦恼,所以它以领受为义。受想行识四蕴属于心的,因为心、身两方面,心上的障碍更
多。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方面的。五
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

请问四大是什么 是四大佛教名山 还是四大天王 四大菩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05
一、五蕴:

我们念佛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蕴”译自(梵语:स्कन्ध Skand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

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

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

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

【四大(caturmahabhuta)】 sida

佛教术语。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又名四界。界,是种类的意思,谓地、水、火、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不相紊乱。亦名四大种。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又把物质世界称为色法。色,分能造色和所造色两类,四大种为能造色,其余一切物体为所造色。

四大之“大”,有两种含义:1、相大,如大山大地,大江大海,大山劫火,黑团风、龙卷风等;2、用大,一切物体皆为四大组成(所造)。说一切有部认为,四大各有不同的性能和业用,地大以坚为性,有一定硬度,其业用能受持万物;水大以湿为性,有一定的湿度,其业用能使物摄聚不散;火大以热为性,有一定的温度,其业用能使物成熟;风大以动为性,有一家的动力,其业用能使物成长。四大发内外两类,动物体内的四大称内四大,动物体外的四大称外四大。四大又有实假之分。从四大的坚湿暖动诸性而言,唯身根能感触,属触处所摄色,为实四大;眼根所见的四大,是形色(地水火风的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形状)和颜色(地水火风的青、黄、赤、白、黑等颜色),属假四大。佛教认为人身亦由四大构成,以此说明人身无常、不实、受苦。《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称:“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

四大原是古印度用以分析和认识物质世界的传统说法,佛教加以改造。但古印度佛教以外的各学派,对四大的解释各有不同。顺世派对于物质世界不论能造所造,都说是四大,并认为是常住不变的。胜论派认为四大属于实句义(实体范畴),是常与无常。数论派认为,地水火风既是所造也是能造,说四大是色、声、香、味、触五尘(五唯,即五种细微元素)所造。佛教各派对四大也有不同的见解。大众部认为,四大为能造,色香味触四尘为所造。成实学派认为,四尘能造四大,四大能造五根,主张四大通能造所造。经量部认为能造所造皆通实假,主张微尘是实,粗色属假。一说部认为,能造所造唯有假名,都无实体。瑜伽行派认为,有漏大种所造色属依他起性,无漏大种所造色通圆成实和依他起;大种唯属实,造色通实假。
第2个回答  2008-08-05
五蕴:色、受、想、行、识。色蕴,指世界的一切事物,物质性的,山河大地、动、植物等。后四蕴指意识活动。受蕴--六根接受六尘,产生的第一反应;想蕴--第六意识,对于前面所产生的“第一反应”分析,而有爱憎、喜恶的情绪产生;行蕴--第七末那识,对于前面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并把之传递到第八识;识蕴--第八阿赖耶识,又称种子库、藏识,所有的思想成果,好的坏的习气的种子都储存于此,形成业力,为将来转世的根本。
四大:地、水、火、风。坚固性为地大,流动性为水大,热性为火大,类似于风,一呼一吸的气体运动为风大。
个人理解,请大家指点补充
第3个回答  2008-08-05
【五蕴】

(术语)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为阴,又译为众,新译为蕴。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有为法自性。作有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一义也。(参见:阴)),大别之五法:一、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二、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三、想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四、行蕴,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也。五、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也。以一有情征之,则色蕴之一即身,他四蕴即心也。心之中,受想行之三者心性上各为一种特别之作用,故名之为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略云心所),识之一者为心之自性,故名之为心王。盖五蕴为身心之二法,如色界欲界有身之有情,从五蕴而成,如无色界无身之有情,自四蕴(除色蕴)而成也。毗婆尸佛经上曰:‘五蕴幻身,四相迁变。’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四大】

(名数)地水火风也。依俱舍论言,此四大有假实二种,其实者,称为四界或四大界,假者,单云四大。实之四大,一地大,性坚,支持万物。二水大,性湿,收摄万物。三火大,性暖,调熟万物。四风大,性动,生长万物。此四者,以造作一切之色法,故谓之能造四大。其体触处所摄,唯为身根所得。身根触诸色而觉知坚湿暖动也。假之四大,则世间所称之地水火风也,此四大虽其实为地水火风及色声香味触九法之假和合,然其中坚性最增盛者名为地,乃至动性最增盛者名为风。要之实之四大为能造,假之四大属于所造也。若据成实论意,则无实之四大,唯有假之四大,以色香味触之四尘为一切色法之能造。四尘和合,方成四大。故四大唯为假法。要之一切有形有质之物,无非为四大之所造(俱舍),无非为四大之和合(成实),故称之为大也。或以之分为二种,称正报之人身为内之四大,或称为有识之四大,依报之诸色曰外之四大,或云无识之四大。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又曰:‘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璎珞经二曰:‘四大有二种:一有识,二无识。’最胜王经五曰:‘譬如机关由业转,地水火风共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梵Maha%bhu%ta。
第4个回答  2008-08-05
色,受,想,行,识为五蕴。地,水,火,风为四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