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与官斗,贫不与富争后面几句

民不与官斗,贫不与富争后面几句

没有后面几句,这是一句中国古代民间谚语。

旧指穷人不和富人斗,百姓不和官府斗。

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

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

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扩展资料:

谚语分类:

1、气象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1)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2)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5)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6)燕子外迁,地旱天干。

(7)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2、农业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1)枣芽发,种棉花。

(2)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4)春雷响,万物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谚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4

“民不与官斗,贫不与富争”是一句中国古代民间谚语,没有后面几句。

旧指穷人不和富人斗,百姓不和官府斗。

出自当代里汗《新绿林传》五:“过后一想,自古贫不与富斗,民不与官争。如今惹着了山里天字第一号的钱家父子,少不了会有麻烦跟来。”

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隋唐演义》五也有引用,原句为:“‘我国剿盗,误伤你主人,实是错误。我如今与你银子五十两,你从厚官敛送回乡去。待我回籍时还差官到潞州登堂吊孝。’安慰了一番。自古道:‘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况在途路之中,众人只得隐忍,自行收拾。” 

扩展资料:

“民不与官斗,贫不与富争”,高度概括了百姓人身和财产与统治权力之间的法权关系。

在明末凌濛初《拍案惊奇》中,总结出的社会通则是:“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许多小说中的民谚也对此有高度概括:“自古贫不与富斗,富不与势争”(明代李渔《明珠缘》)。

又如明末冯梦龙《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入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惊慌中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

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分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是因为到秦汉以后两千年间,统治者经常鼓励全民对富户监视告密并由官府抄没其财产、至明代“厂卫”特务横行之下此种制度更加横暴,由此可见“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的社会通则中包含着无数商人和百姓破产灭家的惨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