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去除大米的外壳

如题所述

在古代一般是用石碓去壳,将米放入石碓中,脚踏驱动杆,倾斜的锤子落下时砸在石臼中,来回数次,就可以去掉稻谷的皮了。去皮后,用竹编簸箕去大糠,再用箩子去细糠,此后,就可以食用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1
椿米啊

手工机器 很累。 但是可以做到 谷壳和大米的分离

现在很多偏远农村依然在采用这种方式!

从前,潮汕乡镇居民常用土砻(石磨的一种)将稻谷脱壳成米,然后才将大米用水浸湿,再然后经过石臼捣碎成米粉末儿———潮语将这个过程称为“椿米志”。经这种办法制成的米志粉大多于时年八节来临之时,用以作原料。

“椿米志”也叫做“椿臼”。民间用的石臼分为两种,其中有用双手抱臼锤,上下捣动的称为手臼。另一种是需用脚踏动支在两只支架上,其一头为木质短脚踏柄,以带动另一头其前端装有铁锤头的长臂木柄,它的铁质锤头在镶入地里的大石臼中不断撞击的脚臼。脚臼比手臼要大好几倍,工作效率也要高好几倍。旧时乡镇上的邻里及族亲之间,常常凑钱置设一个或数个共用的石脚臼,以应付年节急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4
稻谷从田间收回来之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日晒,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稻谷的水分,变成我们手中金灿灿的谷子,这外面金灿灿的虽然好看,但并不适合食用,即为谷壳,农民在农忙的时候会去收割谷物,咬一咬谷壳来判断其中的水分含量。
晒干的稻谷并不会直接进行剥壳,要先放到扬扇里面进行筛选,将其中收回来的众多谷物中的杂物分离,这个过程是利用了风力和重量,稻杆杂草会被吹出去,而稻谷会直接掉到出口的地方。

之后就是舂米,舂米就是古代人将稻谷变成米的方法。主要内容就是把打下来的谷子去壳变成米,我们所知道的糠,就是在舂米步骤中遗留下来的糙米外壳,其余留下来的就是吃的白米。
舂米是一种分离谷壳的过程,但并不是很复杂的技术。作为古代农民最为日常和普遍的活计,在每年收完稻谷之后,家家户户都会自给自足,通过舂米来获取自己的粮食,可以说,这是小农经济下特定的生活技巧。
舂米的工具也不多,相比于现代化的工具,舂米其实是一种力气活。没有电气的时代里,只有出力才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需求。最简单的舂米很像古代的捣药,就只有一个棒槌一个盛器。
接下来是我们并不陌生的步骤,人们用棒槌去砸谷子,杂碎它坚硬的外壳,砸掉外面的米糠之后就是白玉般细粒的米。这个过程就是之所以说和捣药像,原因都是要将米或者药放入盛器中用棒槌碾砸,区别只是一个要将药草碾碎,一个要将谷壳捣碎。

简而言之,就是把稻谷放进坚固的容器里,用一个木棒上下捣压,将稻米“质壁分离”,就可以把壳去掉了变成米。但是这种方式的舂米并不能进行大量稻谷的剥离,容器和人力都有限制。
第3个回答  2020-12-10
在古代一般是用石碓去壳,将米放入石碓中,脚踏驱动杆,倾斜的锤子落下时砸在石臼中,来回数次,就可以去掉稻谷的皮了。去皮后,用竹编簸箕去大糠,再用箩子去细糠,此后,就可以食用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24
古代稻谷是如何去壳的呢?
在还没有现代机械设备的时候,人们是怎么样将稻谷变成餐桌上的大米的呢,稻谷在被从田间收回来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日光浴,稻谷的水分会蒸发,并拥有一身金黄灿灿的肌肤,而这层肌肤就叫稻壳,农民伯伯每天都会拿起来咬一咬,以判断稻谷中的水分含量。
晒干的稻谷要被送入风鼓机(也叫扬扇)中,来分离杂物和稻谷的,首先将稻谷放入上方的漏斗中,然后稻谷会掉进风鼓机里,再转动风鼓内的扇片来产生风力,把稻杆及杂草从稻谷中吹往左边的出口,而较重的稻谷则会直接滑落到另出口。
然后将没有混有杂质的稻谷放进石磨中(也叫土砻),这是一种去掉稻壳的工具,将稻谷从上面的圆孔中流入,在面盘上摩擦,经过沉重的磨齿摩擦,就会将稻壳剥离了,(石磨还可以磨粉)在没有碾米机时农家都是用这种方式将稻谷变成大米的。
这时候就变成淡黄色的糙米了,这层淡黄色的肌肤叫糠皮,再次进入到风鼓机里,把硬壳吹开,还要经过石臼和木杵捣槽中糙米,利用木杵撞击石臼的摩擦力来去除薄皮,最后就变成白色的大米了。大米外面其实是有好几层的,现代机械中直接都去除了,一起粉碎后就成了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