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如题所述

1.注重学生的兴趣化阅读

阅读的初期阶段,允许学生不求甚解,先培养学生对书的亲近感。随着学生对书的兴趣日益浓厚,我们教师再适当加以指导,如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讲座,儿童文学作品的推荐课等多种形式,通过人物分析、情节欣赏、语言品味和写作特点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与经典对话,学会深层阅读。这样既拓宽学生阅读的广度,又拓展了学生阅读的深度。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也可利用教材中的名篇名家的节选欣赏来激发学生阅读完整原著的兴趣,同时要鼓励学生抛弃狭隘的“兴趣”观念,有意识地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来开拓自己的视野。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自由,放手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与作品展开对话,让他们自己感受、思考、理解和表达。尊重学生在个性化阅读实践中获得的创造性见解,才能创造出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的人,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强调教师的指导性阅读

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针对性的指导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如何选择书目,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对阅读书目的选择,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都要阅读,选读书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读。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另外选择读物。有了好的书籍,更要有好的阅读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需要来决定,哪些要泛读和略读,哪些要精读和细读。例如知识性的读物,可以用泛读和略读的方式;而优秀的文学作品,要品味其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情感,那就要细读和精读了。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要指导他们养成专注、质疑、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无论泛读或精读,都需要专注,这样才能通过阅读来获取丰富的知识。同时,阅读更需要质疑,正如孟子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要学会辨伪存真,提出独到见解。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指出:“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学作品,千万不要让学生成为“两脚书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12
个人觉得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
要根据这个年龄段儿童兴趣广泛、好奇心重、
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各种三富多彩
的教学活动,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
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
为课堂的主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阅
读能力,陶冶情操,逐步养成“好读书、读好
书”的习惯。
其次,要让低年级的小学生真正理解语言,不妨采用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必要时再动手做一做的方法,以词句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感受、去体
会,这样既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又活跃了课
堂气氛。
再次,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还应注重
识字、写字教学。小学二年级教师可放手让学
生自主学习生字的字形。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
的方式下,规纳出趣味识字、象形识字、加减
识字、部首识字、形声规律识字、比较识字 不多种方法,使识字教学显得自主、活泼和生
动。学生学得愉快,教师也教得轻松。但对一
些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在文章中进行学习是
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必须的。同时,教师一定要范写,使正确的写法“先入为主”,决不
能省略,这对于防止错别字是非常有效的。
最后,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教师可利用
低年级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用多
媒体、图画等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
止的关系动态化,直观地演示事物的变化和知
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让学
生的感悟更真切、更直接、更多向,同时还不
培养学生倾听、观察、想象、感悟的能力。
第2个回答  2022-11-12
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让这些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他,可让你对书的痴迷、热情去感染他,读的时候向学生介绍作者情况、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等,老师就要对书中情节进行了解,上课时可用话题或设计问题形式来引起学生对这本书的兴趣
第3个回答  2022-11-11
阅读文字书的人越来越少,部分学校的教师认为学生抠课本、做作业是分内事,学生一旦看课外书,则是分外事,是看闲书。导致不少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写,所写内容空洞乏味。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比较缺乏之外,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其实,学生可以通过广泛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接触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获取更生动、更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把从作品中汲取的间接生活素材,巧妙地挪移到作文中。学生的阅读量多了,积累丰富了,就不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同样,名家作品中精彩、生动的语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感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学生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接触各种写作风格和文字技巧,受到熏陶和影响,就会慢慢模仿,甚至能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