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棉花的黄萎病和枯萎病?

如题所述

(1)搞好病害产地检疫。

棉花良种厂、良种繁殖基地以及供种单位均需要在生长期进行产地检疫。凡种子生产田黄萎病病株率超过0.1%的,一律不得作为种子用;发病率低于0.1%的,要及时拔除病株。调入疫区的种子要进行抽样检查,使用带菌种子要先用多菌灵胶悬液处理14小时。

(2)选用抗病良种。

在防治黄萎病的措施中,选用抗病种子或耐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生产上可采用中棉所系列、鲁棉研系列等品种。

(3)带菌种子处理。

硫酸脱绒后每千克用五氯硝基苯250毫升拌种或直接应用药剂浸种。现普遍采用的是种子包衣装袋法,比较简便使用。

(4)棉田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是防病的最有效的措施。尽管黄萎病菌的寄主植物有很多,但禾本科的小麦、大麦、玉米、水稻、高粱、谷子等都不受黄萎病菌为害。轮作方式可为棉花—小麦—玉米—棉花。一般在重病年份经一年轮作,可减少发病率13%~26%,二年轮作减少发病率37%~48%。

(5)深翻棉田土壤。

棉花黄萎病菌主要分布在棉田0~20厘米耕作层的土壤中,而病菌侵染棉花的根系70%~90%也集中在20厘米以上,只有10%在20厘米以下。所以,土壤不翻耕置换,黄萎病侵害势必加重。深翻土壤,除减少耕作层菌量,减少发病株率和减轻发病程度外,耕作层中的病株残体和致病菌在深层土壤也加速消解,对健化土壤有着重要意义。深翻20厘米比深翻10厘米发病株率下降22.5%~25.0%,病情指数降低10.62%~16.88%,若翻耕深度加深30厘以上,防病效果更为显著。

(6)使用无菌肥料。

棉花黄萎病株以及其他寄主植物病株残体,往往作为沤制有机肥料的材料,一般对病菌控制不利;未经充分腐熟施于棉田,等于人工向棉田接菌,发病株率可达84.8%。一经高温沤制,温度保持60℃,维持一周时间,病菌会相应的被杀死,施入棉田,无病株出现。棉子饼和棉子壳也带有大量病菌,不能直接作为肥料施入棉田。氮肥有抑制黄萎病菌生长的作用,钾肥有助于减轻病害,磷肥的作用取决于氮和钾的水平。一般以1∶0.7∶1的配比,对控制病害、增加产量是有效的。

(7)棉田灌排配套。

应改大水漫灌为细流沟灌,发病可降低50%,水流上游比下游发病轻。对黄萎病来说,及时排水可能更重要,要做到灌、排配套。

(8)清除病株残体。

减少土壤中黄萎病菌积累、繁衍的最有效方法,是将间苗、定苗和整枝打杈的枝叶及时携带出棉田以外集中处理;及时清除棉田中的残枝落叶,就地或田外集中烧毁,发病株率可降低31.2%~50.3%,防治效果显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02

(1)一旦发现枯萎病发生时(黄萎病发病晚),应尽快用0.36%苦参碱液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灌根。2天内就能看到病情到控制,3天即可以恢复正常生长。

(2)到第6天必须再用0.36%苦参碱液剂的1000倍液进行灌根,充分利用本产品追踪杀菌作用,将根部镰刀菌孢子、菌丝体及其分布棉花组织中的小孢子铲除;破坏、抑制胶状物的产生,疏通维管束。确保棉花输送水分、营养管道的畅通。治疗枯萎病、黄萎病的关键是以灌根为主的施药方法,可以将喷雾器喷头拧下,以喷水柱方式对着棉花根部灌根,每株棉花50~100毫升。重病地块每10天喷1次。

(3)对患严重枯黄萎的棉株,使用原液涂抹法。患严重枯萎病、黄萎病的棉株,只要维管束未被彻底破坏,可以涂抹0.36%苦参碱液剂原液将其救活,并且有较髙的产量。具体方法是:①枯萎病:表现为棉株叶片不脱落、半边烧、黄色网纹叶、皱缩叶、红叶、黄化、青枯、矮缩、枯斑、急性凋萎。治疗方法是:将1~2个老叶掰掉,用棉棒蘸0.36%苦参碱液剂原液,直接涂抹到掰掉老叶后所形成的“伤口”处。一般情况下12小时能看到好转或者死掉(维管束彻底破坏者死的更快)。②黄萎病及枯、黄混合型:表现为光秆、枯斑或掌状枯斑和黄斑。此种情况多为无叶可掰,可用棉棒蘸0.36%苦参碱液剂原液,在离地面2~5厘米棉秆上直接点涂2~3点即可。一般情况下24小时能看到好转或者死掉(维管束彻底破坏者死的更快)。③对通过涂抹原液法治好的棉株,必须及时用0.36%苦参碱液剂800~1000倍液灌根,每7天1次,连续3~5次,其产量是健康棉株的85%~90%。

(4)应用棉花吨田宝系统化控技术,可以增强棉花的生长势,提高棉农抵御大丽轮枝菌和枯萎镰刀菌的侵染,降低棉花感染枯萎病、黄萎病的得病率。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详情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第2个回答  2019-02-19

棉花黄萎病、枯萎病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在同一地区(或田块),或同一棉株上发生,两病的主要症状和区别是:

(1)发病时期。

枯萎病可从苗期开始发病,蕾期为发病盛期;黄萎病发病较枯萎病晚,一般蕾期才表现症状。

(2)棉株病症。

黄萎病多从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发展;枯萎病则自顶端向下发展。黄萎病病株一般不矮缩,叶片大小无变化;而枯萎病有时表现矮缩,叶片常变小皱缩。

(3)病株叶片症状。

黄萎病叶脉保持绿色,主脉间叶肉变黄,成斑块状,落叶较少;枯萎病顶心叶皱缩,叶脉常变黄,呈现网纹状,常引起早期落叶,直到成光秆。

(4)病株茎剖木质部变色。

黄萎病茎部剖开后,淡褐色或黄褐色条纹颜色较浅;枯萎病则色较深,变色条纹呈黑褐色。

棉花黄萎病、枯萎病的防治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而目前棉花黄萎病、枯萎病已处于发生盛期,防治该病的唯一措施主要是加强田间检查,发现零星发病棉田,及时拔除病株并烧毁,并对病株处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详情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第3个回答  2019-02-19

棉花黄萎病、枯萎病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在同一地区(或田块),或同一棉株上发生,两病的主要症状和区别是:

(1)发病时期。

枯萎病可从苗期开始发病,蕾期为发病盛期;黄萎病发病较枯萎病晚,一般蕾期才表现症状。

(2)棉株病症。

黄萎病多从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发展;枯萎病则自顶端向下发展。黄萎病病株一般不矮缩,叶片大小无变化;而枯萎病有时表现矮缩,叶片常变小皱缩。

(3)病株叶片症状。

黄萎病叶脉保持绿色,主脉间叶肉变黄,成斑块状,落叶较少;枯萎病顶心叶皱缩,叶脉常变黄,呈现网纹状,常引起早期落叶,直到成光秆。

(4)病株茎剖木质部变色。

黄萎病茎部剖开后,淡褐色或黄褐色条纹颜色较浅;枯萎病则色较深,变色条纹呈黑褐色。

棉花黄萎病、枯萎病的防治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而目前棉花黄萎病、枯萎病已处于发生盛期,防治该病的唯一措施主要是加强田间检查,发现零星发病棉田,及时拔除病株并烧毁,并对病株处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详情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