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小时候是什么年代?

如题所述

梁晓声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父亲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常年在外到处奔走,这使得梁晓声从小就对父亲的印象比较淡漠,只知道除了干活父亲是一个不苟言笑沉默寡言的人,母亲是一个手艺不错的裁缝,而且还会讲许多的故事。母亲没事的时候,总爱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吸引梁晓声兄妹五个围绕在她身边,好让他们不到外面去疯玩。梁晓声解释说,那时候大街上乱,而男孩又都好动,母亲怕他们在外面生于什么事非来。母亲是家里权威。
梁晓声到现在还记得母亲给他讲过“天仙配”“牛郎织女” “济公传”“包公传”等民间及历史故事。母亲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的,更主要的是想通过故事来教孩子们怎样做人。
回忆自己的母亲,梁晓声充满着深深的感情。
“我母亲家里还是有一点家学渊缘的,外公是教书先生,从小就教母亲认一些字,读一些书,还教母亲怎样做人。母亲就是在这样的教育思想下长大的。母亲不仅把她要强、硬朗的性格传给我,还把她做人就要做一个有同情心的,孝道的,善良的,正直、正派的人的思想传给了我。”
梁晓声认为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大学,都经历过有许多老师,但其中对自己起着决定影响的,莫过于母亲,她才是真正进入我们生命深处的老师。母亲教育是生命教育。
那时梁晓声家里孩子多,经济又很困难,但母亲还是力尽所能地创造条件,让几个孩子多读书。小人书是母亲之外梁晓声的又一个启蒙读物。小人书铺是梁晓声最为喜爱的“三味书屋”,它陪伴梁晓声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

墙上的“处女作”

那些图文并茂的“小人书”,直接摧生了梁晓声心灵深处那颗敏感文学种子。是“小人书”让梁晓声表现出了对文学的兴趣。
小时候的梁晓声就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每看完一本“小人书”,都要把书里的故事转述给同学们听,有的故事自己记不太清楚也不要紧,就充分发挥想象力,给主人公添油加醋。小孩子们都爱听离奇的故事,他们听得入迷,以后有事没事都爱围在梁晓声的周围。
小学四年级时,梁晓声加入到学校的“记者小组”。做“小记者”就得要写点“小报道”,否则在这个岗位上无法“立足”。看到其它的“小记者”们跃跃一试,梁晓声也开始了他写作的萌芽。
写作文是一件让许多中小学生都感到头疼的事。梁晓声也不例外,下笔时他也不知道到底该写些什么。写别人写过的“小人书”里的故事,梁晓声觉得不过瘾;写头脑中乱七八糟的想象的故事,又觉得很零碎,不好组织。梁晓声陷入了困惑中。
一次偶然,梁晓声读到了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中小女孩的命运一下子摄住了他,让他茅塞顿开。“我从小就是生活在哈尔滨最穷困的大杂院里,我身边生活着的也就是一些小人物,他们虽然贫困,生活得很不容易,但他们善良具有传统的美德,这同样也值得尊敬。那时我就猛然想到写写身边这些小人物的故事不是很好吗?”
就这样,梁晓声小心翼翼地交上了一篇《邻居大哥》的习作,没想到很快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而且还被一位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工工整整地抄到了电影院张贴广告的黑板上。梁晓声的处女作就是这样被发表的。
“那个时候,学校没有校报,也没有发表学生作品的地方,好的作文老师都是拿到哈尔滨红少年电影院的广告黑板上发表的,那时人们没有什么文化生活,每次看电影都是人山人海,我的作文贴到广告上当然有许多人看,在当地的影响不亚于发表在一份公开的报刊上,正是在那样一种刺激下,我开始了我的作家梦。” 梁晓声如是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03
梁晓声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父亲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常年在外到处奔走,这使得梁晓声从小就对父亲的印象比较淡漠,只知道除了干活父亲是一个不苟言笑沉默寡言的人,母亲是一个手艺不错的裁缝,而且还会讲许多的故事。母亲没事的时候,总爱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吸引梁晓声兄妹五个围绕在她身边,好让他们不到外面去疯玩。梁晓声解释说,那时候大街上乱,而男孩又都好动,母亲怕他们在外面生于什么事非来。母亲是家里权威。
梁晓声到现在还记得母亲给他讲过“天仙配”“牛郎织女” “济公传”“包公传”等民间及历史故事。母亲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的,更主要的是想通过故事来教孩子们怎样做人。
回忆自己的母亲,梁晓声充满着深深的感情。
“我母亲家里还是有一点家学渊缘的,外公是教书先生,从小就教母亲认一些字,读一些书,还教母亲怎样做人。母亲就是在这样的教育思想下长大的。母亲不仅把她要强、硬朗的性格传给我,还把她做人就要做一个有同情心的,孝道的,善良的,正直、正派的人的思想传给了我。”
梁晓声认为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大学,都经历过有许多老师,但其中对自己起着决定影响的,莫过于母亲,她才是真正进入我们生命深处的老师。母亲教育是生命教育。
那时梁晓声家里孩子多,经济又很困难,但母亲还是力尽所能地创造条件,让几个孩子多读书。小人书是母亲之外梁晓声的又一个启蒙读物。小人书铺是梁晓声最为喜爱的“三味书屋”,它陪伴梁晓声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

墙上的“处女作”

那些图文并茂的“小人书”,直接摧生了梁晓声心灵深处那颗敏感文学种子。是“小人书”让梁晓声表现出了对文学的兴趣。
小时候的梁晓声就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每看完一本“小人书”,都要把书里的故事转述给同学们听,有的故事自己记不太清楚也不要紧,就充分发挥想象力,给主人公添油加醋。小孩子们都爱听离奇的故事,他们听得入迷,以后有事没事都爱围在梁晓声的周围。
小学四年级时,梁晓声加入到学校的“记者小组”。做“小记者”就得要写点“小报道”,否则在这个岗位上无法“立足”。看到其它的“小记者”们跃跃一试,梁晓声也开始了他写作的萌芽。
写作文是一件让许多中小学生都感到头疼的事。梁晓声也不例外,下笔时他也不知道到底该写些什么。写别人写过的“小人书”里的故事,梁晓声觉得不过瘾;写头脑中乱七八糟的想象的故事,又觉得很零碎,不好组织。梁晓声陷入了困惑中。
一次偶然,梁晓声读到了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中小女孩的命运一下子摄住了他,让他茅塞顿开。“我从小就是生活在哈尔滨最穷困的大杂院里,我身边生活着的也就是一些小人物,他们虽然贫困,生活得很不容易,但他们善良具有传统的美德,这同样也值得尊敬。那时我就猛然想到写写身边这些小人物的故事不是很好吗?”
就这样,梁晓声小心翼翼地交上了一篇《邻居大哥》的习作,没想到很快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而且还被一位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工工整整地抄到了电影院张贴广告的黑板上。梁晓声的处女作就是这样被发表的。
“那个时候,学校没有校报,也没有发表学生作品的地方,好的作文老师都是拿到哈尔滨红少年电影院的广告黑板上发表的,那时人们没有什么文化生活,每次看电影都是人山人海,我的作文贴到广告上当然有许多人看,在当地的影响不亚于发表在一份公开的报刊上,正是在那样一种刺激下,我开始了我的作家梦。” 梁晓声如是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5-04
作者姓名:梁晓声
梁晓声 男,原籍山东荣城县。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建筑工人家庭,1966年初中毕业于哈尔滨市二十九中。1968年插队北大荒,先后当过农工、小学教师、报导员。1974年被团木材加工厂推荐到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1977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辑,1979年九月于《新港》杂志发表第一篇小说。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