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明明是盛纮要外放,为何突然改变了主意?

如题所述

《知否》这部电视剧不仅是部爱情片,也是部家庭教育片。“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台词贯穿了整部剧,被不少有子女的角色提到。

而在这些家长角色里,出镜最多的人应该就是女主角盛明兰的父亲盛纮了。

说到盛纮,这个角色给人的印象可能会很差。宠妾灭妻、纵妾无度,让林小娘不断地作妖,将盛府搅得乌烟瘴气;为人冷血无情,自私自利,把自己的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对子女偏心,喜欢林小娘所出的盛墨兰,却对卫小娘所出的盛明兰多有冷落。

然而,盛纮也是有优点的,虽然他作为丈夫不算合格,但是作为父亲,他对儿女还是很关心的。有这样的父亲,是儿女的福气。

为什么这么说呢!毕竟盛纮这个父亲对明兰而言是不合格的。然而,在原著里,明兰是感激这个父亲的。在做父亲这方面,盛纮有不少值得夸奖的地方。

01 因为受过嫡庶之别的苦,所以他不会让自己受过的苦再让儿女受一遍;在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遭受过的罪、自己不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其他人的身上。这句话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对父母的要求。

我闺蜜曾经告诉我,她这辈子最怨的人就是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又是长姐,自幼受尽外公外婆和舅舅们的白眼。她明明不爱闺蜜的爸爸,却因为彩礼被逼嫁到了闺蜜的爸爸家。

可是,闺蜜的妈妈把重男轻女这份痛苦带给了自己的女儿。闺蜜有两个妹妹,都是她妈妈拼儿子拼出来的。虽然她妈妈已经不能再生育了,但是,她妈妈从未给过几个女儿好脸色。即使爸爸很宠爱闺蜜,但是,闺蜜的妈妈每当看到闺蜜时,不是冷眼相对就是怒言相向。

“要不是因为你,我会生不出儿子吗?”这个逻辑是怎么出来的,没人懂得。可是,在闺蜜妈妈的眼里,闺蜜就是个灾星,让她生不出儿子的灾星。由于妈妈的原因,闺蜜一直不敢谈恋爱,有一股自卑感总藏在她的心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明显,闺蜜的妈妈没做到这点,不过,盛纮这点做得很好。

盛纮也是庶出身份,自幼受到了不少白眼,甚至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小娘。嫡庶之别是他心里最大的伤疤,也是他最忌讳的事情。

他之所以那么宠爱林噙霜,也是害怕没有了他的庇佑,林噙霜及其子女会落得很惨的下场。

为了避免同样的悲剧,盛纮对林噙霜的儿女很是看顾。首先,林噙霜是有着自己的院子和产业的,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和儿女。因为有钱,所以她不会遭到下人欺负。其次,他之所以看上文炎敬做盛墨兰的夫婿,是因为文炎敬有很好的前途,家世又比较差,盛墨兰嫁过去属于低嫁,不容易受欺负。最后,盛纮虽然看重嫡子长柏的学业,但是对庶子盛长枫的学业和未来也很看重。为此,他特地选择了一门好的亲事,给盛长枫娶了个管得住他的老婆。

作为父母,不让儿女重蹈他们的悲剧,其实也是对儿女爱的一种体现。比如,有的父母童年过着贫寒的日子,因此,成家立业后一直在努力赚钱,给儿女创造好的物质条件;有的父母没有考上大学,受尽学历不足带来的艰辛,因此,他们省吃俭用,不惜一切代价供儿女读书。

正是有盛纮的庇佑,盛墨兰这个庶出的女儿童年才可以过得如此幸福,不仅不需要看嫡母脸色生活,而且还可以压盛如兰一头。对待盛墨兰这个女儿,盛纮无疑是合格的。

至于对待盛明兰,其实他也不算太差。在电视剧里有这样的一个细节,盛纮在宫里加班,明兰来给他们送食物,正好碰到了叛乱事件。当时,盛纮直接委托公公,把女儿带出去逃命。可见,在危机时刻,他还是顾念着自己的女儿的。

02 在他的眼里,女儿不是攀附权贵的工具;

在《知否》里,盛纮给儿女选择亲事的时候,秉承着一个价值观,那就是人品比家世重要。

盛纮在给华兰挑丈夫的时候,原著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王氏想起当初那段艰难的日子,眼眶就红了,盛紘声音也微微颤抖:“当时我就想,委屈了谁也不能委屈了华儿,我不指着用华儿攀龙附凤,只希望她能嫁个有担当的男人,夫妻和睦,琴瑟和鸣,将来生儿育女,一生平顺。”

盛纮选上忠勤伯爵府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忠勤伯爵府正在走下坡路,这样的人家的子女为了重振家业,肯定不是什么贪图享乐之辈。

“袁家再不好,终归有爵位护着,若是仕途不顺,至少有个伯府可以依附,若是袁文绍争气,将来一样有荣华富贵等着华儿。”

从盛纮选婿的标准就可以看出,他是真的在为女儿的一生做打算。

他选文炎敬做墨兰的夫婿,是因为他看上文炎敬前途不可小觑,能带着墨兰过上好日子,后来,盛如兰证明了这一点。在顾廷烨提亲盛如兰的时候,王大娘子光知道高兴,盛纮却因为顾廷烨之前的名声犹豫不决。好在,他知道顾廷烨是儿子的至交好友,相信儿子的眼光。毕竟,自己的儿子人品那么好,肯定不会交一个人品不好的人做朋友。

作为一个父亲,虽然他爱面子,自私势利,但是他有着自己的底线,那就是儿女不是攀附权贵的工具。他不求儿女可以攀龙附凤,不求儿女帮助娘家多少,只希望自己的儿女婚后可以过上幸福平安的日子。

为子女精心谋划婚事,为他们安排一段稳固可靠有保障的婚姻,这样的父亲,确实是子女的福气。

作为父亲,盛纮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自己的遭遇举一反三,为自己的子女撑起了一片天。虽然他谨小慎微,但是他可以仕途平顺,也是有自己的真本事在里面的。

有一个好的父亲,子女往往都很有出息,就像在《知否》里,除了被林噙霜带歪了的盛墨兰,盛家其他的孩子都很有出息。

盛纮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在一个家庭里,对子女影响最大的不光有母亲,还有父亲。实际上,父亲的影响一点儿都不比母亲小。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要为儿女撑起一片天,为儿女提供一个温馨健康的成长环境;父亲是儿女学习的榜样,要端正自身,做一个正直、明辨是非、勤奋向上的男人,给儿女指明方向;父母的婚姻是否和谐,也对儿女也很大的影响。有的人之所以恐婚,就是受到了父母婚姻不睦的影响。

一个健康的原生家庭,离不开父母共同的努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1

一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看着分明是一家子的内宅斗争大戏,像是现代都市家庭剧套在了古装剧上面,但却比现代的许多都市家庭剧高了不止一两个档次。

但不管是什么剧,最值得挖掘的,往往就是剧中的人物故事,一部剧,能把人物的故事讲好,多半是不会差的,知否当然也是。

要说的,就是这部剧中的“核心”人物,盛家主君盛紘。

他只是一个庶子出身,盛家祖上是商贾人家,这样的家世地位,却被强势逆转,盛紘到底靠的是什么?

01、幼年坎坷的盛紘

要说盛紘,咱们得从他的父母亲和嫡母说起。

话说盛家,出身商贾,大概也和文炎敬家一样,祖祖辈辈都努力想要摆脱原本的身份地位,试图科举入仕。到了盛紘父亲这一代,他的父亲学有所得,年纪轻轻便中了探花郎,一下子把盛家的地位做了质的提升,加上从商所得,也算是个家境殷实的探花郎了。

古人有“榜下捉婿”的做法,可见科举入仕的仕子也是很被看重的,尤其是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下,通过科考改变命运和地位的人,在世人眼中有多了不起了。(这点从长柏科举及第的时候就有体现)。

那时候的盛老太爷中举之后,一时风头无两,这是盛家家族改变的开始。

后来,老太爷无意中被当时的勇毅侯嫡女徐氏(也就是后来的盛家老太太,原著中据说姓徐)看上,这位徐氏曾常住皇宫,在京城里颇有名声,最后却不顾一切下嫁这位探花郎。

是下嫁,也是远嫁,不顾家人族人反对,一意孤行,加上太爱对方,这所有的一切,都注定了她嫁入盛家后的处境不会太好。

当时的老太爷年少入仕,却是个花花肠子,宠妾灭妻,纵容小妾嚣张拨扈,以至于徐氏处境艰难,连自己的嫡子都没有保住。

身份高贵的嫡妻尚且如此艰难,其他的柔弱小妾又怎么可能好呢?

多年辛苦煎熬,到了盛紘八岁那年,他的生母春小娘不堪凌辱而去,一如当年的卫小娘。不久后,盛紘被徐氏从“死里救出来”,养在膝下,让他从庶子,变成了当家主母的养子。

在老太爷去世后,顺理成章地成为老太爷这一脉的继承人,徐氏更是辛苦教养他,为他“延请名师指点,教以科举中榜,聘妻生子,延绵子嗣”。

可以说,没有这位徐氏,盛紘早就不知道死在哪里了,但显然,盛紘并不是深明大义的人,相反,他还有点自私,小肚鸡肠、甚至还很糊涂。

对于这样的一个嫡母,不仅没有太多感恩之心,反而对徐氏没有及时伸出手拉他和生母一把心存怨怼。只是他不说,老太太便也不提。

大概也是天资和他心里抵触的问题吧。

一方面,即便他和父亲一样早早入仕,哪怕背靠勇毅侯这样的“嫡外祖家”和后来的“岳丈家”,也没有让他有多大的前程,反而被早早调离京城,到偏远之地一点点做起。

另一方面,他抵触老太太的好意,并没有真正地愿意听取老太太的教养和意见,很多时候总犯糊涂。处事上,他很容易就被忽悠过去,需要人家时时提点,在大事上,需要老太太分析利弊才有所决断,算不上一个清明,通透的人。

剧中这样的事很多,尤其是老太太被下毒谋害以后,他在明兰面前,简直就是个王者带青铜的样子十分搞笑。

这是他一辈子前程的局限,但他无疑是幸运的。

02、早早入仕,风光恣意

盛家似乎在知识文化传承上,也算是挺强势的,盛紘的父亲早早科举入仕,出身探花郎,才娶的盛老太太这个高门贵女,他自己也是年少科举及第,这才让老太太敢领着他上门到王家求亲,希望得到王家的提携,后来,他的儿子更是一次便入仕,加上处于新皇旧帝的过渡时期,正是新皇需要人的时候,得到了皇帝的重用。

但传承的似乎除了文化,还有他们的习性。

老太爷宠妾灭妻,盛紘的伯父宠妾灭妻,盛紘也不例外,也还是宠妾灭妻。

若说盛紘的这三个女人,倒也真的挺特别的。

正室出身高贵,目不识丁,个性粗鲁,心思单纯,屁大点事,总爱吵吵嚷嚷,跟自诩文化人的盛紘压根聊不到一块儿去。

但好在有王家的名声和姻亲关系,又有盛紘早年被放官到苦寒之地,这位正室娘子跟着他受了不少苦,替他管家,为他生儿育女,顾好门庭,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看在这些的份儿上,盛紘没有对她太过分,还算纵容。

夫妻俩有事没事互相抬杠几句,大概也是看出大娘子的单纯,盛紘还时不时会打趣讨好她,他们俩凑一块儿,总有种老夫老妻那种逗趣的感觉。

比如说,华兰被下聘礼的时候,嬉皮笑脸着赔笑,给夫人插簪子,插科打诨哄大娘子的时候;

又比如说,面对着大娘子一脸得意,要给自己儿子拉线联姻被老太太软软地回绝,盛紘看了一眼大娘子泄气的样子,忍不住笑的时候;

盛紘看着糊涂,但对这位大娘子,其实还算是有夫妻之情的。

至于两位小妾,卫氏倒是如清流一般,虽是读书人,却不愿意软下身段讨好自己的枕边人,盛紘总在她这儿碰着软钉子,自然也不会过多的在意。

唯一让盛紘放在心尖上的女人,便是林噙霜这位有些文化,还能时时软下姿态,与盛紘诗酒风流,满足盛紘大男人主义的女子了。

为此,盛紘满心满眼地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林噙霜以及跟她的两个孩子身上。

比较讽刺的是,他生怕跟林噙霜和她的孩子再走一遍自己经历过的坎坷,一味的纵容,最后却造就了另一个小妾和孩子走上了自己走过的路,吃自己吃过的苦。

但不管如何,作为那个时代的人,能够实现仕途之梦,为家族翻身争光,能够得一心人,也算恣意的。

03、升级开挂的地位名声

盛紘最在意的是什么?自然是他背负的盛家名声了。

盛家开挂升级,还得从他的长女开始说起。那时候,盛家的其他孩子都还小,他也只是一个扬州的小通判,但借着嫡母和妻子娘家的光,他最疼爱的孩子顺顺当当的嫁入伯爵府,也就是华兰,而这,还只是开始。

嫁华兰的同时,还顺道地因为儿子喜欢的一张疆域图,跟东京城的高门嫡子顾廷烨成了好友,盛顾两家算是有了些联系。

随后不多时,盛紘荣迁,升迁至东京城,在天子脚下做起了官,虽说刚开始踏入皇宫,见到皇帝,他还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满目惊慌,和几乎压不住的好奇。

但也还算谨慎小心,加上在早年顺手救下了一个老安人,无意中让当时的大儒庄学究欠了自己一个人情,当他的子女到了入学的年纪时,这位大儒到盛家开办学堂,也算是给盛家攒了个名声。

以至于当时的郡主家儿子都将儿子放到了盛家学堂里,算是跟齐家又搭了条线。

可以说,到了这里,盛家一路升级打怪,开挂的状态已经初露端倪。这要是换了普通的人家,哪能一步步地跟东京城的高门大户沾边呀。

慢慢地,这许多年也就这么过去了。

盛家剩下的子女全都长大成人了,长女华兰早就在东京城混出了好名声,为盛家争光不少,紧接着盛长柏成了王家,盛家,康家三家中最有出息的一个孩子,不仅科举中榜,一次入仕,还娶了满门清贵的海家嫡女为妻。

盛家几乎是一派家和万事兴的样子。

中间林噙霜和墨兰的插曲,一点儿也没有影响盛家往上爬的脚步,老太太出马,直接为墨兰的婚事盖棺定论,墨兰如愿嫁入梁家,好与坏都不影响梁家的姻亲关系。

这一次,靠的仍旧是老太太的亲自出面,将一个庶女嫁入伯爵府成为嫡子的正妻。

没多久,顾家的宁远侯,皇帝跟前的红人顾廷烨套路了盛家,十里红妆聘娶他的小女儿明兰(明兰以庶女之身,成为宁远侯嫡妻,京城中最年轻的诰命夫人),还顺道将他的另一个云英未嫁的女儿推到了新科进士那里长枫也在老太太的安排下娶了柳氏。

而因为谋害嫡母被送到乡下反省的大娘子也成长了不少。

盛紘曾经说过,他这辈子是没什么大的前程了,能做到光禄大夫三品荣休就不错了,但剧情到最后,几品荣休还重要吗?

即便他这时候无官无爵,就冲着三个爵府的姻亲关系,几位大人物的父亲,岳丈,这就足够他和他的盛家几辈子名声地位斐然了。

盛紘原本只是盛家的小小庶子,生母还没什么本事,没法跟林噙霜那样子为他争取什么体面的那种,最后能够将这么一手烂牌的命运,打出王炸的效果,完全是因为勇毅侯家的这位嫡女,盛家的老太太起得头呀。

第2个回答  2021-01-08

《知否》原著里面盛纮是官场上的老油条,在儿子长柏的仕途上,盛纮这个老爹,为了自己最有出息的这个儿子的前程,没少下苦功夫。盛长柏官场上所有的可能,都被他提前想到了,为了儿子盛纮可以说是机关算尽、呕心沥血。

1. 为了儿子,主动选择外放

原著在前面的剧情里,盛纮有大部分的时间一直是外放状态。后来到了墨兰、如兰、明兰要议婚的阶段,盛纮才找关系调回了京城。三个女儿出嫁之后,在明兰三朝回门的时候,盛纮当着全家人的面宣布自己要外放了。盛纮外放最根本的原因是给自己的嫡长子长柏让路。这时候父子二人同朝为官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前面长柏在翰林院官职低,盛纮在冷清衙门任工部郎中,两个人职位都不显眼,所以没有必要避嫌。

但现在长柏在翰林编修已满期,接下来官职要上升为从五品,据说不是授侍读侍讲,就是入六科为给事中。这个时候盛纮已经不再是冷清衙门的官吏了,他在宫廷政变中升了官,成为了四品御史,专职告状的官。御史在古代是言官,也不再隶属于冷清的衙门。父子二人官职上升所隶属衙门都比较显眼,以后难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弹劾。为了儿子的前程,盛纮主动提出要外放避嫌。可能有的读者会说长柏哥哥官位低,为什么不是长柏哥哥让一让呢?其实尽管眼下长柏官位低,但是盛纮想得更长远:翰林院清贵,进讲经史,草拟机要,六科给事中务实,抄发章疏,稽察违误,俱是位卑权重之所。

盛纮为儿子的前程打算,远不限于此。他老谋深算,最终目的是让自己的儿子长柏进入内阁中枢,以后当位高权重的阁臣。就能明白盛纮的苦心,为了儿子的前程,盛纮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他把个道理暗示给了顾廷烨,为的就是家族一起努力,一同帮着盛长柏实现进内阁的梦想,当然顾廷烨也很聪明,非常认可岳父的提议,盛长柏又多了顾侯的助力,长柏哥哥有个为他筹谋的好父亲,官场上少走了好多弯路。后来朝中局势发生了变化,过了没有多久,盛家人给明兰传口信,说是长柏要外放了。明兰还觉得纳闷,明明是自己的老爹要外放,为什么临时改成了自己的哥哥呢?顾廷烨对时局很敏感,笑着说:自己的老丈人心明眼亮,也不是只有齐衡的老岳父是个老狐狸。

当时的官场时局不明,朝堂动荡,在京城任职是有风险的。齐衡的老岳父为了保存实力,递交了退休养老的折子,临走时他把最看好的一个侄子和一个孙女婿都外放到安全的地方上,朝中有他外甥和门生看顾,处心积虑地办完了这些事情,他就心满意足地回老家养老去了。当然齐衡老岳父这种保存有生力量、保存实力的做法,也被盛纮看透了端倪。为了刚入政坛的儿子,不会被牵扯着趟进浑水,盛纮果断出手,决定让儿子避避风头,免得在京城内斗中折了大好前程。顾廷烨也赞成自己的老丈人的做法,觉得这个时机,避开朝廷的风口浪尖,外放是最好的选择。

当明兰夫妻来到盛府,才知道盛纮要顾廷烨帮助自己的儿子,在外放路上的一路平安。盛纮为自己的儿子方方面面想的都比较周全。相对于盛纮的老练,长柏的母亲王氏却是目光短浅,抱怨盛纮让自己的儿子去穷山恶水、偏僻的地方当官,她觉得盛纮不关心儿子。盛老太太耳聪目明,一眼就能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她气坏了,恨铁不成钢的教训王氏说:

在盛老太太的解说下,王氏终于明白了自己老公盛纮的苦心。她做事情抓不住重点,还想着让长柏的妻子海氏留在家中,伺候公婆。盛老太太气坏了,告诉她在穷山恶水的地方,让海氏帮衬着长柏,才能万事周全。长柏最终在父亲的安排下去了穷乡僻壤当官,但是后来果然如盛老太太所说,长柏励精图治,政绩斐然,后来还收到了官员们最为津津乐道和自豪的万民伞。古代当官实在是一种心机和智慧的较量,盛长柏外放与否,包含了盛纮太多的苦心。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人们常说:朝中有人好做官。

一个大家族的兴盛,往往是好几代人深思熟虑、未雨绸缪的结果。盛长柏也很争气,在父亲的呵护下,一路过关斩将,终于位列内阁中枢。完成了盛纮最初的设想,一切都是这么完美,都因为盛纮在后面精打细算。盛纮这个老爹为了儿女们,实在是殚精竭虑,筹谋一生。由此可见,一个好的父亲,对家族荣辱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3个回答  2021-01-20
盛纮要外放后来之所以改变主意是因为长柏刚入政坛,避免被朝廷的老人给暗算了,而毁了大好前程,所以让长柏先出去避避风头,这样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前程,这就是改变主意的原因。
第4个回答  2021-01-18
知否:明明是盛纮要外放,后来临时改成了盛长柏。这是因为当时的官场时局不明,朝堂动荡,在京城任职是有风险的。盛纮为了盛长柏免得在京城内斗中折了大好前程,所以改为盛长柏外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