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时期,各省都在办团练,为何只有湖南的湘军能成功?

如题所述

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以湖南人为主的湘军主宰天下的格局,那么有个问题就一直很被人关注,为何单单是湖南呢?事实上,当时的湖南并不富裕,大清的十八个行省中诸如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地远比湖南物产丰富,有钱。

有一个原因还是比较重要的,湖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士绅养成了尚武的传统,而且湖南人普遍有着强烈的向外寻求发展的意愿,等等。不过这些都是客观条件,我们如果再仔细想想的话,或许答案就会明朗,假如咸丰二年的时候曾国藩的母亲没有去世,那么他所创立的湘军还会存在吗?

1852年9月,曾国藩被授予江西乡试的考官,走到半路的时候,听闻母亲去世的消息,于是便急忙回湖南老家奔丧。也就是在守孝期间,曾国藩得到了咸丰的谕旨,让他组织团练以对抗太平军。

团练在咸丰时期并不是新鲜事物,在嘉庆、道光时期也曾出现过团练,而且是遍地开花,哪个省都有。那么既然各省都有建军的条件,其他省份为何没有出现类似湘军的这样一支队伍呢?

说到底,就是因为别的省份没有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出现曾国藩这样一个人物。曾国藩使用了一种合适的方法,把湖南拥有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整合了起来,带着自己的队伍,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除了曾国藩,当时的湖南就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了吗?要知道,要出现一个领袖式的人物是及其困难的,首先他要具备足够的权威。说白一点,就是人们愿意听从他的指挥,他能调动一切有利的资源。我们把目光放在咸丰三年左右时就会发现,要在湖南找到这样一个人物,确实困难。

在湖南境内,能把团练组织成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的人不多,算起来有这么几个,江忠源、骆秉章、左宗棠、罗泽南、郭嵩焘、胡林翼等几位,假设没有曾国藩,那么湘军的领袖将在这几人中诞生。

如果我们再仔细分析的话,就知道,这些人是没有条件成为湘军的领袖的。江忠源早死;骆秉章是湖南巡抚,他的本职是治理湖南,没有精力去缔造一支湘军;左宗棠是举人出身,当时的身份还是民间人士,他们没有合适的身份,很难有所作为。

郭嵩焘虽是进士出身,但不能带兵,学问虽好却不能处理繁重的事务。湘军刚建立的时候,胡林翼的资历也不够,他是从贵州带着兵勇赶到湖南救急的。

再来看看曾国藩,当时他是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理兵部侍郎和工部侍郎,是二品大员和巡抚是一个级别。再有,咸丰帝还给他了一道圣旨,要求他“帮办团防查匪事务”,于是曾国藩便由了钦差的身份。

要想成为领袖式的人物绝对不是容易的,曾国藩因为学问好、休养好,在湖南籍的士人中有很高的威望,他出色地完成了整个湖南士人赋予他的历史使命。直到今天,很多人还将曾国藩作为学习的对象。

曾国藩的一生,为人处事的特征是坚韧、自律、踏实、这些性格与他的家庭环境以及当时湖南特有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湖南人整体的性格便是倔强、顽强,被人称为“湖南骡子”,这在曾国藩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这些优秀的性格基因,其实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湘军的领袖,对于湘军的创建、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纵观中国近代史,曾国藩所起到的作用并非个别现象,有了李鸿章便有了淮军集团,有了袁世凯便有了北洋集团,个人作用被极力放大,与中国近代社会仍然是专制社会、人治社会的状况是分不开的。

所以我们说没有曾国藩,也就没有湘军,没有湘军也就没有那些湖南籍的著名将领,更没有太平天国失败后,出现晚清地方政局一边倒的格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