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年龄?

如题所述

古人对于年龄有一些独特的称呼,这些称呼不仅形象、易懂,有些直到现在仍在使用。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古人对年龄的称谓,看看你和你的孩子的年龄是如何称呼的?

赤子

指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即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红色的,所以称“赤子”。

襁褓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垂髫

三四岁到八九岁。“髫”是儿童垂下来的头发,古代儿童未冠者头发都是垂着的,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总角

八九岁至十三岁。《礼记·内则》:“拂髫,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总角”是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在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像头顶两角,所以后来就用“总角”借指童年时期。

豆蔻

本是植物名,后代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杜牧《赠别》:“娉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人因此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及笄(jí jī)

女子15岁。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束发

男子15岁。古代男孩成年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弱冠

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而立

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

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活到这个岁数应该能很好地控制情绪的变化,遇事能明辨不疑,因此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知天命

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后人因以“知天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花甲

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古稀

70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此用“古稀”代指七十岁。

耄(mào)耋(dié)

古指七、八十的年纪,泛指老人。《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期颐

100岁。《礼记·曲礼上》:“百年约期颐。”后称百岁为“期颐”。

此外还有“茶寿“是指108岁。茶字的草字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起来就是108。

以及双稀、双庆: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是70的两倍即140岁。双庆也是指140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1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稀又十年-------80

添闰当称百岁人------90

半甲-----一花甲是60 半花甲是3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