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大学教育?

如题所述

论中国大学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制度明显地不够良善
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才逐渐产生了一些的民办、私立的教育机构,包括民办大学和私立学校。但是,这些民办大学和私立学校难成气候。由朱清时院士等亲手创办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学(2011年)一波三折、步履维艰的办学历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我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冲破重重阻力从发育、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开始的。经过三十多年悲壮的拼搏,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教授不治校”的缺憾。学校,尤其是大学,是传承、生产、创造知识、思想、精神的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尊师重教,以“育人”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重大决策的制定者;而管理人员则为教学、教师、学生提供有效服务,是教师、学生的集体意志和学校各项决策的忠实执行者、实施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0
入学方式对比
国内的大学在统一的高考制度下,招生主要是依靠单一的高考成绩,虽然一些大学引入了自主招生的制度,但这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还是高考“一考定终身”。考生想要考取理想的大学,除了有考试成绩作为坚强的后盾外,还需非常谨慎地填报高考志愿,一旦出现失误,则可能与理想的院校失之交臂。
在国内,由于志愿填报失误导致的额分数远超一本线,最后却只能进入普通二本,或是超出分数线,最后却无学可上的情况并不少见。
在国外,大学招生除了分数以外,学生的特长、综合表现、导师推荐信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通常一流大学要求至少要提供两封推荐信,推荐人要签署姓名,并注明职务。大学会筛选申请,认真审核。以哈佛大学为例,收到申请后,哈佛大学会让几十名退休的招生办人员和有招生经验的校友等将所有材料对读一遍,并写上审核意见。
其次,招生办的专职审核人员会重新审核这些材料,从中选出最佳者,交由招生院院长定夺。如果院长有异议,就交给筛选委员会讨论。只要一个委员认为某个申请者的情况值得讨论,所有的成员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审核该申请者的潜能。这一套完整的考核机制,能够从全方位考量申请者的综合素质,而严格的审核制度则杜绝了虚假和贿赂,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多所优秀院校,不必担心因为被其中一所拒绝而错失进入名校的机会。
专业和课程选择
国内大学的专业选择是在进入高校填报志愿时就完成的,学生和家长对专业并不了解,却要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而由于成绩与名额限制,学生未必能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就读,还有可能被调剂到完全不感兴趣的院系,并且入学后转专业的难度很大。
海外高校就读的学生相对国内而言,选课的自由度要高很多,学生除了可以选择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之外,还能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修大量相关课程。
教学模式对比
在授课方面的投入
国内大学反复在强调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可是多数情况下由于学生数量巨大,师资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执行起来十分困难。重视本科教育,意味着必须要求教授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到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可是在国内,高校教师的升职评级却与课题、论文、研究成果直接挂钩,导致高校教师在教学环节的重视度不足。虽然许多学校提出在职称晋升时要将授课情况作为重点的参考标准,但整体的晋升体系改革在短期内很难完全执行,而且对于授课效果的评估,也很难通过量化的指标去考核。
第2个回答  2019-02-10
很多人都说,中国教育不好,不像外国一样,从小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我不好评论国外的教育方式好不好,就说国内的,没什么不好的,至少给你一个了解其他知识的机会,进入社会的时候觉得自己白上那么多年学,其实学习课本是一个要我们有一种学习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往往很难被人理解,但是实际上已经融合在骨子里面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