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明王朝的贰臣再到大清朝的反叛者,吴三桂为何反复无常呢?

如题所述

崇祯十七年,三月,吴三桂被封为平西伯,而后就接到了朝廷要他弃守宁远,入关勤王的命令。

在这一年正月,吴三桂就曾经向朝廷建议过弃守已是孤城的宁远,驻守山海关以便危急时援救京师。

朝廷否决了这一建议,无故弃地三百里,没人敢背这个骂名。

但仅过了两个月,朝廷就变卦了,这只代表一件事,京师的形势已经相当危急了。

“十六日入关,二十抵丰润,京师陷矣。三桂闻变,顿兵山海。”《明季北略》

吴三桂的勤王兵三月十六日到山海关,二十日到达了丰润(今唐山)。



从地图上看,吴三桂的大军四天内行进了至少一百六十多公里,日行军四十到五十公里,已经大大超过了古代军队的平均行军速度。

说吴三桂有意拖延,早有降闯或是降清之心,未免太冤枉他了。

但要说他是心怀大明,赤胆忠心,他先降闯后降清,一片石之战打得鸡飞狗跳,什么“父既不能为忠臣,儿岂能为孝子”,什么“借兵平寇”,说得冠冕堂皇。

眼见的是清军入关,闯军败走,大明亡了,他吴三桂倒是顺顺利利的当上了大清的平西王。

而后率部跟随英亲王阿济格征讨大顺军,后又与李国翰镇守汉中,征讨南明。

真是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倒也不失为一员骁将。



(李自成)

“请以三桂世镇云南。三桂复请敕云南督抚受节制,移总督驻贵阳,提督驻大理。”

“货财充溢,贷诸富贾,谓之‘籓本’。”

“所辖文武将吏,选用自擅。”

“各省员缺,时亦承制除授,谓之‘西选’。”《清史稿》

这么多年背着骂名为大清鞍前马后,又亲手绞死了旧主南明永历帝。换来一个如此威风八面的平西王,吴三桂还是很满意的。

但随着自己年事已高,吴三桂不得不为以后考虑,所以提出要“移藩”,假意放弃云南藩地,无非是以退为进,试探一下小皇帝是否真的愿意让他们吴家世守云南。



“上曰:‘三桂蓄异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遂命允三桂请移籓。”《清史稿》

康熙皇帝撤藩之心已经写在脸上了,命运再次将吴三桂推到了关键位置,吴三桂起兵造反。

吴三桂手下除了当初辽东的老家底,还有当年闯军和西军旧部,大都是滚过尸山血海的老兵,可谓兵强马壮。

“三桂初起兵,其下或言宜疾行渡江,全师北向;或言直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运道;或言宜出巴蜀,据关中,塞肴、函自固。三桂皆不能用,屯松滋,与勒尔锦夹江而军,相持,皆不敢渡江决战。”《清史稿》

很奇怪,吴三桂做为久经沙场的宿将,上中下三策皆不用,偏偏走了一个下下策,作茧自缚,最后形式愈发危急,七十六岁的吴三桂不得已草草称帝,病死军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4
因为他做事一向是利益导向,你给他好处他就可以听你的,你损失了他的利益,他就会立马叛变。
第2个回答  2021-03-23
因为吴三桂有着他的政治野心和他的政治抱负。当他和清政府有着一定的目标的时候,他会选择和清政府合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