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面评价
1、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2、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3、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4、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5、竹内好(Takeuchi Yoshimi,日本文学评论家):“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二、中性评价
1、胡适(现代思想启蒙家):“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2、王蒙(共和国前任文化部长,当代著名作家):“我们的作家都像鲁迅一样就太好了么?完全不见得。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五十个鲁迅呢?我的天!”
3、夏志清(美籍华人,著名文学史家):“大体上来说,鲁迅为其时代所摆布,而不能算是他那个时代的导师和讽刺家。”
三、负面评价
1、成仿吾(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通病,小说流行的时候,便什么文字都叫小说,这是很容易使人误会的事情。作者是万人崇仰的,他对于一般青年的影响是很大的,像这样鱼目混珠,我是对于他特别不满意的。”
2、蒋梦麟(北京大学前任校长,现代教育家):“我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都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对旧礼教和社会现状挖苦讽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
3、王朔(当代作家):“我从来没有觉得鲁迅的小说写的好,他的小说写的过于沉闷。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
4、苏雪林(现代作家):“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但他的党羽和左派文人竟将他夸张成为空前绝后的圣人,好像孔子、释迦、基督都比他不上。青年信以为真,读其书而慕其人,受他的病态心理的陶冶,卑污人格的感化,个个都变成鲁迅,那还了得?”
扩展资料:
鲁迅的人物轶事:
1、成绩优异
鲁迅在矿路学堂时,学习成绩很突出,学堂总办钱德培曾夸他:“周树人真是博学。”当时,每次考试都有奖金的。国文每周一次,其他小考每月—次,优者都给以三等银质奖章。依章程:凡四个三等章准许换一个二等的,又几个二等的换一个头等的,又几个头等的换一个金的。而全班中,得到这种金领奖章的惟有鲁迅一个人。
2、帮助青年
鲁迅在广州时,一个青年受他的感化,随他到了上海。到上海后,鲁迅热情的留他在自己景云里的寓所住,后来那人又让鲁迅给他在上海找个工作。鲁迅很为难的情况下找到郁达夫说实在没办法,须请一家书店报馆名义上请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三四十元由鲁迅自己拿出,由达夫转交给书店报馆作为月薪发给他。鲁迅对青年的提携帮助程度可见一斑。
3、白红小象
林语堂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鲁迅先生在中国的难能可贵,誉之为“白象”。因为象多是灰色,遇到一只白的,就视为国家珍宝。许广平在与鲁迅分居两地互通书信时也时常称他为“小白象”,鲁迅在与之信中偶尔也用以自称。
在儿子周海婴出生后,鲁迅用来送予儿子称其为“小红象”,可谓“白象红象一父子”,鲁迅在哄孩子高兴时也常常自作小调“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红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红红。”丈夫的怜子温情可见一斑。
4、不重手稿
鲁迅对手稿的保存并不在意,常常乱丢手稿,有时还分发给来访的客人擦手,甚至当废品卖掉。一次作家萧红在上海拉都路买油条吃,无意之中却发现那张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翻译《死魂灵》的手稿纸,萧红大为吃惊并写信告诉了鲁迅,鲁迅知道后却不以为稀奇。萧红无奈只得把这一见闻如实地告诉了许广平,许广平听后为此狠狠地批评了鲁迅一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鲁迅先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
鲁迅为人怎么样?
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我思考了一下,就我读到的材料来说,鲁迅是一个非常精明,有主见,处在中国新旧传统观念交界点的一个人,因为他没有给自己写下自传,我们只能从他的文章和别人眼中来分析他的为人了。
鲁迅有点同时代文人的特点
就是比较谦卑,虽然他因为白话文小说而出名,但他本人非常谦卑的认为“写的东西竟然有人会看”。
鲁迅对稿费非常的计较,甚至不惜打官司,可以说他懂得规则的重要性。林语堂等人讽刺鲁迅,说他有点斗犬精神,反过来不就说明自己没有了“斗”,就只有摇尾巴的办法了吧。
在北京当文员的时候,也算是有些朋友交际,后来因为大家都出了名,渐渐的疏远了。明白点,就是鲁迅选择了看底层,很多文人选择了看同类。
泰戈尔访华,大多数文人都趋之若鹜,只有鲁迅冷眼旁观,还在文章里嘲讽一番,鲁迅的自持也是可见的。
批判国人劣根性以及对待日本等列强国态度
先生的作品,的确大多数,是描写国人在昏暗年代的麻木不仁,懦弱无能,很少痛骂日英法俄,这些欺负咱们的国家,特别是日本。有人说,鲁迅对日本有好感,他有日本朋友,所以他在民族问题上有瑕疵。这种观点可笑。鲁迅对日本确实有好感,他在不少文章里面,说过日本有值得中国人学习的地方,其中一点就是日本人的认真,鲁迅对比说:“中国人是凡事太不认真,而日本人是凡事太过认真。”鲁迅是借描写日本,来指出中国国民性问题。
先生曾经在日本留学,他的思想启蒙老师,藤野先生,给他的影响很大,所以,日本普通老百姓,对于鲁迅来说,并非是魔鬼,而是最为普通的人。如今,我们也曾经历过被人家欺负到家门口的事情,我们也一个劲儿的骂人家,咒骂他们怎么这么的不符合什么原则。有用吗?自己不发奋图强,你那就是精神胜利法。
负面信息,抛弃朱安女士
就个人品行而言,这也是很多人指责鲁迅的地方。主要是一大罪状,抛弃朱安女士。在当时抛弃糟糠之妻,另娶新妇的真不少,相当一批的有名文人都做过类似的事情,理由之一就是糟糠之妻没文化,没有共同语言。朱安女士跟鲁迅的婚姻,是鲁迅母亲一手包办的,鲁迅一直未承认这桩婚姻,他从结婚起就未与朱安女士同席,他形容这件婚事是”母亲娶媳妇“。后来,朱安女士几乎守了活寡,而鲁迅也直到遇到许广平才结婚。这是时代婚姻的悲剧。鲁迅为什么不与朱安女士离婚?很简单,在当时离婚了的妇女,在社会上是没有任何地位的,生活是很艰难的。三弟建人享受他的光环,说娶朱安一直视为陌人,也一直不间断寄钱养她。
关于更多详细内容
可以看我的博客大汇总: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