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合同和劳动合同的区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11-21
第2个回答  2019-11-21
第3个回答  2020-01-20
第4个回答  2020-08-04
1、性质不同
劳务合同以提供劳务为目的、受雇人为雇佣人提供服务的合同,对订立劳务合同的主体而言,双方是平等关系,提供劳务者不接受用人单位管理,不受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约束,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
劳动合同是以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内部成员为目的、确定劳动关系的合同。对劳动合同的订立主体来说,订立劳动合同后,劳动者即属于单位内部成员,遵守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必须承担一定的工种或职务工作,两者是领导和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隶属关系。
2、主体地位不同
在建立劳动关系之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地位不平等,不仅存在财产关系,还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作为用人单位的成员,除提供劳动之外,还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其规章制度,从事用人单位分配的工作和服从用人单位的人事安排等。反映的是一种稳定、持续的生产资料、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相结合的关系;

而劳务关系中,双方是平等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劳动者提供劳务服务,用人单位支付劳务报酬,彼此之间只体现财产关系,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且二者关系往往呈“临时性、短期性、一次性”等特点。
3、当事人权利义务不同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一般义务外,还存在附随义务,如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有最低工资标准,劳动风险由用人单位承担,劳动者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内部规章制度等。

劳务关系中却不存在这些附随义务。在劳务合同中,劳动者所获得的报酬叫劳务费,可以由双方协商,国家对劳务费没有最低限额的规定。劳动者获得的劳务费要按照劳务所得来缴纳个人所得税。
4、法律调整不同
劳务合同主要由民法和合同法调整,劳动合同由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进行调整。就我国目前的法律来说,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对劳动者所承担的责任要高于劳务合同中的责任。

5、合同的解除与争议处理不同
劳务合同可随时协商解除,也可以按照合同约定条件解除,不用提前通知,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务合同的,用人单位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任何赔偿。当事人因履行劳务合同发生纠纷,双方均可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

劳动合同:劳动者在劳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时,要提前一个月申请或通知,企业解除时,要给劳动者相应的经济补偿,若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还需向劳动者支付相应的赔偿金。当事人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纠纷,必须仲裁前置,即双方必须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5个回答  2019-01-30
一、法律保护不同:
劳动合同受劳动法规保护,劳务合同只受合同法保护。首先,劳动合同涉及法律强制的社会保险\工伤\加班\经济补偿金等.而劳务合同只受民事法律规范如合同法保护。
其次,法律后果不同:(1).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比如用人单位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由公安机关对责任人员处以15日以下拘留、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违反劳务合同一般只承担民事赔偿服务,而不涉及行政和刑事责任。
二、内容不同:
1.劳动合同规定的内容是劳动者作为用人单位的一个成员,承担一定的工种或职务工作,并遵守用人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和其他规章制度;用人单位负责分配工作或工种,按照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并根据劳动法律、法规和双方协议约定提供各种劳动条件、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必备条款。
2.而劳务合同的内容规定的是一方提供劳务另一方给付报酬,是在意思自治的原则下,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平等约定的,法律未作强制性规定。
三、法律关系、地位不同:
1.劳动合同中的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双方的法律地位平等。在劳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劳动者必须参加到用人单位的劳动组织中去,担任一定的职务或工种,服从用人单位的行政领导和指挥,遵守劳动纪律,双方存在隶属关系。
2.而劳务合同在订立和履行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的原则。
四、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签订的客观要求不同:
1.凡档案在人才中心或街道的,用人单位都应该与之签劳动合同;反之,由双方协商选择签订。
2.职工有单位,属于借调或派遣至某单位工作的,应该签一次性劳务(派遣)合同。如果在工作中出现危险,属于劳动关系的(与原借调或派遣单位),由原借调或派遣用人单位承担。
3.单纯签订劳务关系的,则由个人承担。
4.劳务输出、停薪留职要签劳务合同。
5.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签订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