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样应对孩子的性好奇

如题所述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随着他们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们变的越来越好动:常常喜欢摸摸这个,弄弄那个;一会儿问这,一会儿问那,所以家长有时就会感到困惑:这孩子怎么了,一天到晚哪儿来那么多希奇古怪的问题,甚至有的父母会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其实这就是好奇心的外在表现。因为未成年人阶段是萌生和形成好奇心的时期,从教育心理学上说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一种本能的“探究反射”:就是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都要摸摸、弄弄的一种本能。发展这种心理因素,并加以正确引导,对孩子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挖掘智力潜能大有好处。我想这是许多家长的共识。但父母如何对待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一、怎样对待孩子好奇的“问”:
在孩子眼里,世界对他们来说有着太多的未知:树为什么会长叶子?小鸟为什么会飞?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太阳为什么会升起和落下?他们对每一件成人习以为常的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弄清楚。这时候他们就会首先向自己最信任的人寻求答案。而做为他们的父母,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除了家务琐事之外还要应付小人千奇百怪的问题,有时难免会烦躁、敷衍。常常会对孩子说:“等会儿,等我把事儿做好了再说。”其实家长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家务事是永远都做不完的,而孩子的童年却只有一个。所以,我们首先要付出我们的耐心,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努力,寻求合适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好奇的问。也许这些问题在我们成人眼里很天真,很幼稚,但却往往深埋着想象和思维的火种。是非常可贵的,每一位家长和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珍爱并予以及时解答,以满足其好奇心,让孩子增长知识,获得进步。
1、 真诚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在回答孩子提问时,态度一定要真诚,因为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所提的问题引起了你的重视,这是对他的一种肯定,求知探索的兴趣会更高,自信心也会大大提高。在孩子园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好问并能从家长那儿得到答案的孩子一般都很开朗、自信。上课时思维敏捷,回答问题积极,知识面宽;这就是父母真诚对待孩子提问并给予认真回答的良好教育结果。千万不能不予理睬,或随便给孩子一个马虎的答复,更不能在答复时哄骗孩子,这会使孩子失望,从而结束探讨新知的兴趣。
天天今年七岁,非常喜欢向大人提问。一次,奶奶刚领他读完一本《鸭妈妈生蛋》的故事,天天就问奶奶:“奶奶,你会生蛋么?”奶奶很生气,说:“小家伙,怎么说话呢!”天天的好奇心被勾上来了,继续问:“到底会不会?”奶奶可能是无法回答了,发火了:“再问这些怪问题,奶奶就不理你了”。天天撅着嘴很失落。等妈妈回来后,天天又把同样的问题提给了妈妈。聪明的妈妈反问天天:“你说奶奶会不会生蛋呢?”“会,爸爸就是他生的呀。”“对,爸爸是奶奶生的,但爸爸生下来的时候不是一个蛋,而是一个小宝宝。因为人和鸭子不一样,是胎生动物,而鸭子是卵生动物。”妈妈认真的说着。天天听了直拍手,说“太好了,我明白了。”同样的孩子在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下得到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所以对待孩子的问题作为大人的我们应该放下架子,真诚地把自己摆到和他们一样平等的位置上,尽可能给孩子以满意的答案。
2、 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对待问题
有了真诚认真的态度,能否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并用科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又是回答孩子问题的一个关键所在。一个叫涵涵的孩子就这样问她的妈妈:“妈妈,你是不是说过水是无孔不入的呀?”“是啊!怎么了?”妈妈很奇怪,孩子怎么会忽然问她这个问题。“那我们的皮肤上是不是有许多毛孔呀?” 涵涵继续问。“是的,人的皮肤就是靠这些毛孔进行排汗的。”妈妈开始重视起涵涵的这个问题了。“那为什么我们喝下去的水不会从我们的毛孔里往外冒呢?”这时,如果是你,一时无法用有说服力的答案去回答孩子,该怎么办?
所以我们不妨采取这样的方法:
①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就用正确的理论给孩子做一解释。有的家长认为和小孩子说这么多干吗,他又听不懂!其实听不听的懂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在萌生好奇心后, 他的积极性是否得到了保护和提高。所以解释时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易于孩子理解。如解释后,发现孩子似懂非懂,你不妨对他说:“等你以后学到了这方面的知识,就会更加明白。”因为孩子在听取这些知识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积累和储存。这些积累和储存对他知识面的拓宽大有益处。即使这些知识一时用不上,但到了一定的时期接触到了相关的知识时,这些储存的记忆就会被激活和唤醒。
②不知者或不便深讲的问题,就明确告诉孩子:“妈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查查资料或者问问老师好吗?”这样,既能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又让孩子明白了任何人都要不断学习,才能懂得更多知识的道理。
同时作为家长还要善于给孩子提出适合其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比如,天为什么会下雨?凉水怎么会烧成开水?等等.孩子常常会从成人的问题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提出天上为什么会下雹子,水为什么会变成冰等一系列问题.可见,家长的发问又会成为激发孩子好奇心的“动力”。
二、 怎样对待孩子好奇的“做”:
孩子的初期思维,与直接的感知和具体的活动分不开。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他的思维进一步发展成为形象思维,即依靠事物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思考。如大人们说:“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孩子就会想象“六一儿童节”有脚,它会走过来。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直接反映了孩子这种形象思维的特点。家长回家不妨试试:如果你对孩子说:“宝宝,能给大家表演一个你拿手的节目么?”孩子首先想到的不是我们成人所理解的擅长的节目。而是拿他自己的手(拿手)完成的节目。这就是孩子期形象思维的特点。尽管这种思维,随着年龄的增加要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但在孩子时期,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正确对待孩子在满足好奇心过程中的过错,给予他们足够的宽容。
孩子在产生对某事的好奇心后,总要想方设法得到满足。例如:孩子对家里的玩具机器人发生了好奇;趁妈妈不在,将机器人拆散,又不会组装,弄得一团糟。看到这种情况,家长最忌斥责和惩罚孩子;而应该耐心教给孩子怎么做,指导孩子亲自动手组装,多提供一些智力玩具和一些物体模型,如小汽车、小闹钟、机器人等玩具,让孩子拆装,满足其求知欲。相反如果加以训斥和责罚,会使孩子的好奇心受到压抑。
如果当孩子弄坏了家里的东西,我们却把孩子晾在一边,心疼地收拾残局,最后才来顾及孩子对此事的反应。其实,你已经有了双重损失,因为孩子求知欲的价值应该高出电器、家具很多、很多。
一天,一个小男孩在家里照顾他的妹妹莎莉,他无意中发现了几瓶彩色墨水。母亲不在家,那些瓶子对他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小男孩忍不住打开瓶子,开始在地板上画起了妹妹的肖像。不可避免地,他把室内各处都洒到了墨水污渍。家里变的肮脏不堪。当他的母亲回来是,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但她同时也看到了地板上的那张画像──准确的说是一片乱七八糟的墨迹。她对色彩凌乱的墨水污渍视而不见,去惊喜地说:“啊,那是莎莉!”而后她弯下腰来亲吻了她的儿子。这个男孩就是本杰明•å¨æ–¯ç‰¹ï¼ŒåŽæ¥æˆä¸ºä¸€ä½è‘—名的画家。他常常骄傲地对人说:“是母亲的亲吻使我成为了画家!”这个成功者的例子让我们知道了正确对待孩子在满足好奇心过程中的过错对孩子一生发展的重大影响!
三、 怎样对待孩子好奇的“想”:
孩子的想象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无意想象”(即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占主要地位;二是“再创造想象”,占主导地位。
“无意想象”表现在玩玩具的过程中,随着玩具形状的变化,在他头脑中会有新形象出现。在他“无意想象”的同时,逐渐对一些玩具产生兴趣,于是展开“意愿想象”。如有的孩子喜欢汽车,他就会画出不同形状、大小、用途的汽车来。喜欢武器的孩子,就会画出不同的枪炮来。在玩的过程中,又逐渐发展为“有意想象”(即有预定目的的想象)。在他做游戏或画画前,能想到自己玩什么或画什么,再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再创造想象”,即孩子根据一个图形、一张图表、一个符号或一段文字的描述,产生一种新的形象。孩子在这个“再创造想象”的过程中,他的想象的独立性增强了,这为“创造形象”创造了条件,做了准备。
可见,孩子的想像力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珍爱孩子的想像力对增强他们的创造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多年以前的一个晚上,有个年轻的母亲正在厨房里洗碗。她才四岁的小儿子独自在撒满月光的后院玩耍。年轻的母亲不断听到儿子蹦蹦跳跳的声音,感到很奇怪,便大声问他在干什么。天真无邪的儿子也大声回答:“妈妈,我想要跳到月球上去看看,那儿有什么?”这位母亲并没有象有的父母那样责备儿子不好好做作业,只知道瞎想!而是说:“好啊!不过上去看看后一定要记得回来呀!”这个小孩长大以后真的“跳”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é˜¿å§†æ–¯ç‰¹æœ—。他登上月球的时间是1969å¹´7月16日。这个成功者的例子让我们知道了正确对待孩子好奇所引发的想象对引导孩子走向成功是多么重要啊!那么,在正确对待和引导孩子好奇所引发的想象时应做到:
1、告诉孩子最新的科学知识。
在传统的孩子教育中,家长常常会给孩子讲一些寓言故事,来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如: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大象的鼻子为什么那么长?等等。在登月活动已经实现的今天,如果继续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回答孩子“月亮里真的有嫦娥吗?”的问题,连孩子也不会答应。
看起来,讲一些寓言故事是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进行一定的文学熏陶。但有时会对孩子智力发展产生负作用,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待呢?我们还应该注意告诉孩子最新的科学知识。首先,给孩子讲清楚这是寓言故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如月亮是围绕地球转的球体,上面有丰富的矿藏,过去人们仰望月亮时把看到的阴影想象成嫦娥、玉兔等等,而现在科学家正在努力把月球变成人类生活的空间站,最后可启发孩子:等你学到本领后,也可以到月球上去看看是什么样,这样就可以引导孩子产生学习航天和天文知识的兴趣。
2、引导孩子有所侧重地“想”,培养稳固而持久的兴趣
由于孩子天生好奇,会对很多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产生想象。所以我们不可能对其一一进行引导,引导面过宽,也不利于孩子的发展,那么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呢?
首先家长和教师必须发现孩子的真正兴趣点。例如:交给孩子各种玩具,让他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中发现使孩子注意时间较长的那种兴趣。一旦发现了孩子的兴趣集中点,就要不断想方设法,帮助孩子持久地埋头于他的兴趣中。有条件的引导孩子放弃对一些事物的兴趣,集中引导其中几项兴趣。在孩子产生的众多兴趣中,有些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对那些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兴趣,应设法让其保持并发展。比如我班的许子毅,他的父母在发现他对恐龙有很大的好奇心后,为他买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和模型,让他研究。现在他已经是我们班上有名的“恐龙专家”了。
四、 呵护孩子的梦,让我们共同努力:
大家知道,爱迪生童年时是个淘气包,就是为了满足看看“将会发生什么”的好奇心,六岁时竟点火烧了父亲的仓库.他的母亲并未因此而厌弃他,而是把爱迪生的好奇心引向了创造发明的康庄大道,使他终于成为闻名世界、具有一千零九十一件专利注册的“发明大王”。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好奇心给予轻视、嘲讽甚至压抑,就必然会泯灭其智慧的火花,有碍于他的茁壮成长.这是应该切忌的。
1、家长和教师应协调一致
对孩子好奇所产生的兴趣,家长和教师应协调一致。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现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引导方向不一致,造成孩子无所适从的状况。这是极不利于孩子发展的。例如,教师发现一孩子在绘画方面较有天赋,就极力培养他的绘画才能;而其家长只因孩子对电子琴产生了好奇,就认为孩子有音乐天赋,逼着孩子天天练电子琴,这样造成孩子穷于应付,降低了对两方面的兴趣,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应相互通气,经常交流,共同找出科学的方法,正确引导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方向。
2、教师和家长要有求知欲
要培养聪明的孩子,教师和家长先要聪明起来,要有求知欲。
常言道: “要给孩子一桶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面对孩子的无数个“为什么”,家长和教师都要正确回答。对于不懂的问题,不要因为怕丢面子而装懂,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答案。这个错误的答案也许会影响孩子一生。正确的做法是坦率地告诉孩子自己不知道,通过查资料找到答案,然后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词语加以解释。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和家长求知的过程。为了我们未曾实现的愿望,我们制定了周密的成才计划,期待着孩子实现我们的愿望,其实,我们还很年轻,为何不自己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呢?孩子是会向我们学习的。
就象开头我们提到的那个关于水和皮肤的问题,彭伟涵的妈妈因为没有较有说服力的答案所以并没有贸然作答,而是说:“妈妈也不太清楚,等我查完资料后告诉你。”接着,她的妈妈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又请教了相关专家,才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描述了“身体各个器官吸收了水分”和“皮肤排泄汗液”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妈妈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对于一个未成年却充满想象力的孩子,我们永远都不可能预测他将通过何种方式、何种途径去实现他未来的人生价值,获取属于他的成功。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鼓励、鼓励、再鼓励!只要是积极的、向上的、生动的就去鼓励,剩下的一切都交还给他自己---让孩子做孩子的事,他往往会在“不可能”或“不太可能”中找到可以献身的东西,并能在造福人类的事业中达到一个光辉的顶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