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土壤?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22

土壤是指位于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而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它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所谓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土壤处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地带,是连接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枢纽,是结合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的中心环节,它是一个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土壤又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这是因为:

土壤剖面图

(1)土壤存在特有的食物链。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摄取和固定大量能量,并通过根部从土壤中吸取大量养分和水分。植物的枯枝落叶及动物残骸、排泄物,富集在土壤表层。这些有机质残体,成为土壤微生物、动物——消费者和分解者的食物,这些细小动物,又是某些捕食性小动物的食物。这样,便形成了土壤的食物链:动植物有机残体及植物根系→植食性小动物→捕食性小动物。

(2)土壤存在独特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通过生物的吸收、分解和转化,形成了生物小循环。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在共同分解有机质的过程中,不断向环境中释放热能;又使有机质腐殖质化,储存在土壤中,长期供植物生长之用。也就是说,输入土壤的物质和能量,经过转移变化,一方面维持土壤本身的活动,另一方面又以输出的形式作用于外界环境,形成土壤的肥力特性。

土地不是土壤。它们的区别是:

(1)土地和土壤同属于陆地表层。但土壤是指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那一部分疏松表层;而土地却包括土壤、石山与冰川、沙丘等陆地表面。

(2)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四部分组成的;土地则包括岩石、岩石的风化物和土壤三部分。所以土壤是土地的一部分。

土地和土壤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它们都是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详情
    官方电话
第2个回答  2016-04-15
土壤最根本的作用是为作物提供养分和水分,同时也作为作物根系伸展、固持的介质。土壤不仅仅是储存、供应养分,而且在土壤中各种养分都进行着一系列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转化作用。

土壤中存在的氧化态与还原态物之间的土壤反应。土壤是一个复杂的氧化还原体系,存在着多种有机、无机的氧化、还原态物质。一般土壤空气中的游离氧、高价金属离子为氧化剂,土壤中的有机质及其厌氧条件下的分解产物和低价金属等为还原剂。土壤氧化还原条件不仅包括纯化学反应,且很大程度上是在生物(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等)参与下完成的。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条件受季节变化和人为措施(如稻田的灌水和落干)而经常变化的,衡量土壤氧化还原反应状况的指标是氧化还原反应电位(Eh)。在我国自然条件下,一般认为Eh低于300mv时为还原状态,淹灌水田的Eh值可降至负值。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一般在200-700mv时,养分供应正常。土壤中某些变价的重金属污染物,其价态变化、迁移能力和生物毒性等于土壤氧化还原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如土壤中的亚砷酸(H3AsO3)比砷酸(H3AsO4)毒性大数倍。当土壤处于氧化状态时,砷的危害较轻,而土壤处于还原状态时,随着Eh值下降,土壤中砷酸还原为亚砷酸就会加重砷对作物的危害。
第3个回答  2014-04-25
土壤有很多种颜色,黑色,白色,红色,黄色,褐色,棕色,灰色等,古代帝王祭坛用五色土: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 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 黑土 我国东北平原湿润寒冷,微生物活 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 多,所以土色较黑。 黄土 我国黄土高原的土壤呈黄色,这是 由于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少的缘故。 红土 高温多雨的我国南方土壤中矿物质 的风化作用强烈,分解彻底。易溶于水 的矿物质几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铁、 铝等矿物质残留土壤上层,形成红土 壤。 青土 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 红
第4个回答  2019-02-01
在北京的中山公园里,至今还保存着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21年)建立起来的社稷坛,这是明、清帝王们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在坛的正中筑有五色土台,它的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央是黄土,正中一石柱即“社主石”,以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江山水固。难道它纯粹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图案吗?如果你打开中国土壤图,就会惊奇地发现,五色土的配置,和我国土壤的分布情况大致相同。

是谁挥动彩笔,把神州大地描绘得如此丰富多彩?

谁都知道,土壤是由岩石的风化物(母质)脱胎而来的。而自然界的岩石色彩斑斓:有灰色的石灰岩,白色的云母片岩,紫色的页岩,斑斑点点的花岗岩,灿若云霞的大理石……不同的岩石由不同的矿物组成,不同的矿物又含有不同的成分,成分不同,分解、溶解就有难易。在阳光、温度、水、风和生物等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形成了今天五颜六色的土壤。

在江南,土壤呈现出红黄相间的色彩。原来,在漫长的成土过程中,由于温度高,雨水多,岩石中的钾、钠、钙、镁等矿物质随雨水淋洗流失,但是铁、铅却和空气中的氧结合成三氧化物。这些三氧化物流动性小,便在土壤中聚积起来。氧化铁脱水后变成红色,也有的进一步和水结合,成为黄色。红壤和黄壤就这样形成了。

我国富饶美丽的东北平原,成土母质复杂,有由多种矿物组成的粘土,又有多种壤质、沙质沉积物,还有的是次生黄土,因为这里气候温暖,雨水充沛,草木植物的遗体不断积累、分解,使大量的有机质积蓄在土壤中,形成了各种草甸土,黑得都可以攥出油来。

在南方的红壤丘陵区,到处可以见到的红土田,脱胎于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由于有机质含量的不同,从而派生出三种不同颜色的土壤:红土田、黄土田和乌泥田,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7%、2.0%、2.5%。

土壤的色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的力量和人的活动影响着土壤,引起土壤成分的变化,久而久之,就会使土色改观,土壤肥力也由贫瘠变肥沃,或由肥沃变瘠薄,从而使人们得到应有的报应。因此,面对土壤这样一幅变色的画卷,人们应紧握彩笔,扬土之长,避土之短,因地制宜地进行种植,为使各色土壤给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努力。详情
    官方电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