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的种类有哪些?

如题所述

浮漂是指底钓和浮钓时用以传递鱼儿吞钩情况和控制钓钩悬浮于水中位置的工具。它具有多种用途:在它浮于水面时,通过钓组向钓者显示鱼类吞食钩饵的信息,人们通过鱼漂的动作,不但可以判断鱼儿吃食的情况,决定提竿的时机,还可以通过鱼漂的动作判断出是什么鱼在咬钩,这是关系到钓鱼成败的重要环节;借助浮漂的浮力配合,使入水的钓组中的坠、钩、饵等悬于水体中的某一水层,以垂钓栖息于不同水层的鱼类;以浮漂的自身重量,可起到坠、漂兼有的功能,钓者可将其连接的钓组投向钓点。
鱼漂不仅要能及时反应鱼吃食的动作,而且还要易于识别,防止环境的干扰,如风、水流的影响等。因此,鱼漂的选择应考虑到所钓的水域的情况、主要垂钓对象的情况、环境的情况以及与钩、坠组合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点:①材质要轻、坚韧、不透水;②密度要小,比较灵敏;③颜色鲜明,便于识别;④浅水用小漂,深水用长漂;⑤形状以上下尖、中间大的流线型为好。钓友可根据自己的视力与钓点的远近加以选择。
目前较为流行的孔雀羽根浮漂,如达摩浮漂,大小号齐全并有以下优点:灵敏度高;稳定性好;视觉清晰;制作精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管哪种浮漂,其与钩坠的组合恰当最为重要。
浮漂的浮力与其密度和体积相关,体积越大浮力越大。相同体积下,空心的浮漂浮力大,但往往不太稳定,会误传猎物的吞钩信息,拖钩时阻力较大;实心的浮漂稳定性好,但不太灵活,因此,选择浮漂时应综合考虑。
钓坠常受浮漂的制约,只有坠重和浮漂的浮力相等时,猎物吞钩的瞬间浮漂才能作出灵敏反应。浮钩钓时常用较轻的钓坠,浮漂的浮力也要小些。要使坠、钩、饵既不沉底,又能悬在不同水层,饵、钩、坠重量之和应小于浮漂的浮力,若两者相等钓钩会立在水底。
浮漂的形状要使目标明显,便于观察,传递吞钩信息快。浮漂的形状有平卧水面的卧漂(碎漂、蜈蚣漂或七星漂)和立在水中的立漂(图2.2)。
图2.2卧漂和立漂卧漂是由鹅、鸭或鸡的毛管中段用刀片除去边羽,切成3厘米~5厘米的小段,中心穿孔串接到钓线上制成的。一般每竿间隔3厘米~5厘米,拴8~10个卧漂,漂太多提竿时会溅起水花。立漂有棒形、锥形、辣椒形、圆形、陀螺形或纺锤形。同种材料的立漂,形体不同,排开水的体积和浮力也就不同。垂钓时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形体的浮漂。浮钩时,多采用圆形或中部体积较大的陀螺形浮漂;要钓钩快速下沉的,多采用棒形浮漂,减少水体阻力;反之,用辣椒形浮漂。
为使浮漂更明显,常将其上端染成红色或红白相间,或涂上荧光粉。为使其发光强而持久,现在的夜光浮漂(图2.3)装有夜光棒、灯泡型大头夜光棒和夜钓立标灯等,亮度高,目视距离远,发光时间长(10余小时)。适于风浪中垂钓的立漂根部有3厘米~5厘米的线,其另一端有3厘米~5厘米长的插头,插头上套有小橡皮管。
图2.3夜光漂2.各种鱼漂特点现在的浮漂多为化学制品或用禽类的羽翎、木材、竹材制作,性能常有差异,形状更是多种多样。有直漂、立式漂、风漂、球形漂、锥形漂、散子漂、荧光漂等,下面简述几种常用漂的特点。
①通草漂:指采用通草(一种植物的茎)制作漂体的一种浮漂。通草纤维含量高,浮力大,定位速度好,有利于竞技钓。其缺点是通草干燥后,易产生裂缝,不耐碰撞挤压,使用时需小心。
②球形浮漂:指一种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浮漂,可用木材或竹材制作,入水后接触水体体积大,浮力大,视觉效果好,通常在水流缓慢的水域或在海钓中使用。其缺点是收藏时占体积。
③巴尔沙漂:指采用巴尔沙轻木制作漂体的浮漂,又称轻木漂。质地轻,浮力大,广泛用于淡水钓。其缺点是过于纤细,容易损坏。
④立式浮漂:指在水中呈立式状的一种浮漂,是最常用的浮漂。有辣椒形、纺锤形、伞形、棒形、羽毛形等多种。灵敏性较强,适用于垂钓吞饵动作较小的鱼类。
⑤单子:也称“大浮标”。由木头制成,入水后竖直浮于水面,目标大,视野效果好,适宜于风浪大、开阔的水域钓鱼或海钓。其缺点是灵敏度差,提竿时对水的震动较大,容易惊走鱼群。
⑥蜈蚣漂:也叫七星漂,可用干蒜杆制作,坚固、灵敏,而且漂的反应清晰,一般穿6个,均匀散开,钓鱼时沉2浮4。其缺点主要是钓钩远或风大时不易辨认、深度调整时麻烦,需一棵棵地移动,每到一处钓点需重新调整。
图2.4蜈蚣漂⑦漂座:指外形为一圆管,在底端附着一个圆圈体,在圆管内插入漂尾竿后,其底端的圆圈体可自由地沿着钓线滑动的一种漂套。它采用橡塑材料制成,是由台湾传来的“台湾钓鲫鱼”方法而引进的一种新漂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