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学会灵活变通?

如题所述

做人要懂得方圆并用。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但有些人在为人处世中,却死板得要命,不知变通。这种坏毛病使得这些人在人性的丛林中举步维艰。

所谓的死板就是不灵活,就是不懂得变通,说话办事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用一种态度、一种方式对待所有的人和事。死板过分就成了一种毛病、一种缺陷,这种病让你不善于从对方的需要和好恶中去选择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方式。他们往往把这种改变看做是油滑,看做是对原则的违背和对道德的亵渎,他们也缺乏对人的心理微妙变化的体察和灵活多样的处事方法,这种观念上的误导和能力上的缺陷合在一起,就大大制约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交往效果,往往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迎合别人的需要和好恶并不是不讲道德不要原则,因为它仅仅是顺应了一条最普通的心理规律,即每个人都是希望被认同的。在取得了对方的认同之后,办起事来方便,才容易产生预期的效果。办同样一件事,善于揣摩对方心理者和不善于揣摩对方心理者,很可能就会出现迥然不同的结果。

三国时代,刘备在四川当皇帝,碰上天旱——夏天长久不下雨,为了求雨,乃下令不准私人家里酿酒,因为酿酒,会浪费米粮和水,就下令不准酿酒。命令下达,执行命令的官吏,在执法上就发生了偏差,有的在老百姓家中搜出做酒的器具来,也要处罚。

老百姓没有酿酒,只搜出以前用过的一些做酒工具,怎么可算是犯法呢?但是执行的坏官吏,一得机会,便“乘时而驾”,花样百出,不但可以邀功求赏,而且可以借故向老百姓敲诈、勒索。报上去说,某人家中,搜到酿酒的工具,必须要加以处罚,轻则罚金,重则坐牢。虽然刘备的命令,并没有说搜到酿酒的工具要处罚,可是天高皇帝远,老百姓有苦无处诉,弄得民怨处处,可能会酝酿出乱子来。

简雍是刘备的妻舅。有一天,简雍与刘备两郎舅一起出游,顺便视察,两人同坐在一辆车子上,正向前走,简雍一眼看到前面有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在一起走路,机会来了,他就对刘备说:“这两个人,准备奸淫,应该把他俩捉起来,按奸淫罪法办。”刘备说:“你怎么知道他们两人欲行奸淫?又没有证据,怎可乱办呢!”简雍说:“他们两人身上,都有奸淫的工具啊!”刘备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懂了,快把那些有酿酒器具的人放了吧。”这是以曲求全的一幕闹剧。

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所谓“怒不可遏,恶不可长”。尤其是古代帝王专制政体的时代,皇上一发了脾气,要想把他的脾气堵住,那就糟了,他的脾气反而发得更大,不能堵的,只能顺其势,转个弯,把他化掉就好了。这是说身为大臣,做人家的干部,尤其是做高级干部,必须要善于运用的道理。

周朝,春秋时代的齐景公,在齐桓公之后,也是历史上的一位明主。他拥有历史上第一流政治家晏子——晏婴当宰相。当时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乃大发脾气,抓来绑在殿下,要把这人一节节地砍掉。古代的“肢解”,是手脚四肢、头脑胴体,一节节地分开,非常残酷。同时齐景公还下命令,谁都不可以谏阻这件事,如果有人要谏阻,便要同样的肢解。皇帝所讲的话,就是法律。

晏子听了以后,把袖子一卷,装得很凶的样了,拿起刀来,把那人的头发揪住,一边在鞋底下磨刀,做出一副要亲自动手杀掉此人为皇帝泄怒的样子。然后慢慢地仰起头来,向坐在上面发脾气的齐景公问道:“杀人总得有个方法,请问尧舜肢解人的时候,从身体的什么部分开始?”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立刻警觉,自己如果要做一个明王圣主,又怎么可以用此残酷的方法杀人呢?所以对晏子说:“好了!放掉他,不要伤了寡人的仁爱之名!”

晏子当时为什么不跪下来求情说:“这个人做的事对君国大计没有关系,只是犯了一点小罪,使景公生气,这不是公罪,私罪只打二百下屁股就好了,何必杀他呢?”如果晏子是这样为他求情,那就糟了,可能火上加油,此人非死不可。他为什么抢先拿刀,做出要亲自充当刽子手的样子?因为怕齐景公左右有些莫名其妙的人,听到景公要杀人,拿起刀来就砍,这个人就没命了。

他身为大臣,抢先一步,把刀拿着,头发揪着,表演了半天,然后回头问景公,从前那些圣明国君要杀人,先向哪一个部位下手?请景公指教是否是一刀刀的砍?意思就是说,你怎么会是这样的君主,会下这样的命令呢?但他当时不能那么直谏,直话直说,会使齐景公下不了台阶,弄得更糟。所以他便用上灵活变通的谏劝艺术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5

平时的生活中,如果你注意观察,你会发现许多我们经常需要握在手里使用的东西,握在手里的部分都是圆的,如果是方的就会硌手。 车子的轮胎都是圆的,所以它能行万里路,如果它是方的,就走不动了。同样,做人也要学会圆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