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国文化、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三者间的关系。

如题所述

  1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从远古到清晚期以前,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古典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它所依赖的经济和政治土壤。
  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古代史中,中国社会主要的生产、交换方式始终是农业生产和自然经济。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发达的海洋民族都有明显区别。这期间,宗法制在中国长盛不衰,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封建专制制度则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与这种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相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价值观的作用,强烈地左右着古代中国人的行为取向,而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它至今仍然影响和制约着当代的中国人。
  传统文化贵中尚和,否定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把“中庸”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途径,主张人要安分守己,扮演不同角色就履行不同义务。例如,处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时,就以“五伦”为标准,不能超越“规范”行事。
  在个人和集体之间,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重视群体,轻视个人。家族是通过血缘关系组成的群体,古代中国人一直以家族为本位,耕读传家、尊老尚古、追求稳定是他们的治家之道。“国”是“家族”的延伸,是社会成员共同的家,所以个人对国家也负有重要责任。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传统文化表现为重道轻器,重人伦轻自然。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但忽视自然科学知识,甚至不把自然当作人的认识客体,而是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通过体验自然的情感实现“天人合一”。
  传统文化造就了古代中国人勤劳、勇敢、节俭、朴实、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但是,也使他们养成散漫、迟缓、乐土重迁、轻视智力、目光短浅、不思进取、重古薄今、竞争意识薄弱、家族观念浓厚等习惯。在古代社会里,这样的文化一方面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和世界观,另一方面也符合统治者反对革命、抵制改革、强化统治、要求人民当顺民的愿望。

  2 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农耕文化、封建文明,这就决定了它在本质上必然与我们正在建立和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相对立。这种对立,贯穿了资本运动的各个阶段。
  生产是资本运动的起点。生产者要获得超额利润,就必须努力采用新技术、新工具、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可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复古保守、重道轻器的。孔子本人就非常推崇“周礼”,把变革视为“礼崩乐坏”,西汉的董仲舒也很保守,主张“天不变,道亦不变”。传统文化又属于伦理政治型文化,重视修身养性,道德文章,排斥科学技术,甚至把技术发明称为“奇技淫巧”。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许多中国企业对新技术、新生产项目态度谨慎、保守,轻视自主创新,忽视企业制度变革。在农业生产方面,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中国农民习惯于各家各户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分散进行个体小生产,亲自享用自己的产品。其结果是阻碍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严重的地区在人口增加,人均耕作面积减少以后,没有抛弃这样的小生产方式,出现了“返贫”现象。
  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是兼顾效率与公平,通常做法是按贡献大小进行一次分配,再通过社会调节进行二次分配。而中国传统文化对财富分配的价值取向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既不考虑公平更不追求效率,只注重结果平均。在这种分配观念的影响下,平均主义在中国很有市场。穷人喜欢抱怨现实,甚至有“仇富”心里,而富人又不敢“露富”,怕遭人嫉妒。这样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财富分配对劳动者的激励功能,削弱了他们的自强不息、参与竞争的意识。
  市场经济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要求商业发达,有完备的市场。而中国传统文化则一直是重农抑商的,认为农业是“本”商业是“末”,反对舍本逐末。现在,虽然人们在种田和经商之间,大多倾向于后者,但对商人的偏见并没有消失,“无商不奸”的说法仍然广泛流传。这种对商人和商业行为的歧视不利于市场的发展,是农业社会的特点,不应该存在于完善的市场经济之中。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不仅是商品市场,还包括要素市场。传统的乐土重迁、追求安逸的生活习惯,让中国人在就业中不愿远离家乡,不愿更换工作岗位,这显然妨碍劳动力市场发挥人才配置作用。市场经济中的市场还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公平的市场,传统文化过于注重伦理关系、家族观念,这使人情、关系、地方保护甚至观念形态等因素在经济生活中也发挥了作用,造成了市场的扭曲。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又是实现再生产的基础。消费者的主观心理动机影响他在消费过程中的消费数量和消费方向。一个国家国民的消费动机如果得不到有效激发和升级,很容易导致消费不足从而引起生产过剩的危机。遗憾的是,传统文化中恰恰有抑制消费动机的因素。孔子曾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宋明理学家更进一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主张。从中可见,传统文化对人的基本生存需要都充满漠视,更不可能支持高档消费和服务消费。现在,我们国家储蓄率高,经济增长方式没能从投资拉动型转向消费推动型。这就和中国人“节欲有度”“知足常乐”“居安思危”的生活观念有关。中国另外一个消费传统是自给自足,正像老子所推崇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观念不仅不利于扩大消费,而且会反作用于生产、交换,不利于社会分工和经济往来的发展。

  尽管和西方文明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面前显得先天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需要“西化”,需要用西方文明取代中华文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才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传统文化具有自然经济和封建主义的本质,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历了西学东渐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文化大变革。现在的中国文化已经和传统的中国文化大有不同了。虽然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还未消失,但是新的观念正在形成。改革创新正在取代复古保守,尊重科学正在取代重道轻器,社会分工正在取代自给自足,竞争意识正在取代平均主义,民主观念正在取代等级观念……总之,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方面在市场经济面前是没有生命力的,是必然走到它的对立面去的。这就是“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市场经济的运行依赖市场机制。然而,市场也会失灵,也有缺陷,这恰好为我们“取其精华,批判继承”提供了机会。传统文化经过改造,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有助于完善市场经济制度。
  现代市场经济,应该是市场基础作用和计划调控作用的结合。为了对付市场失灵,政府应该履行自己的经济职能,成为一只“看得见的手”。西方国家在二战后一段时间,也的确推行凯恩斯主义,大搞国家计划。但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无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最终出现了“滞胀”局面。上世纪80年代以后这些国家转而推行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宏观调控广受批判。相比之下,中国的调控比较成功,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平稳、持续发展。这得益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上,也得益于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传统。这些传统有助于调控政策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并突破私人资本局部利益的限制,发挥其积极作用。在中国,鼓吹市场万能的自由主义思潮始终不能占据主流地位。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一种手段,不具有价值取向。可我们发展经济却不能回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这个根本目的。而文化恰恰祢补了市场的这个缺陷,因为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仁爱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可以发展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它体现出经济发展的动力、目的和结果: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经济发展需要有一批优秀企业家作为领军人物。优秀的企业家不仅要有卓越的才干,也要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有职业道德。而这种企业家精神是不能由市场机制提供的,相反,市场机制使资本惟利是图,为了牟取暴利,经营者可能不惜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和道德。这样会使社会福利受到损失,市场秩序陷入混乱。而中国文化在培养企业家精神方面,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传统文化就教人立志高远,要有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企业家来说,就是要有把企业做强做大的雄心,要承认企业的社会职能,把企业办好了还要主动回报社会。传统文化还有先义后利的利义观,这也有助于企业家反对见利忘义,坚持诚信经营的商业道德。
  五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体系长期延续发展,没有中断。这说明,中国文化是很有生命力的,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借着市场经济的契机,中国文化将能很快地剔除不利于时代进步的腐朽部分,同时升华和丰富其精华部分。因此,中国文化不仅不会在市场经济中消亡,相反,它将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获得新生并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07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它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与基本特征。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经济建设上逐步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模式有其自身的特征与弊端。主要是:所有制形式日趋单一化,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经济管理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只是严重依赖于上级政府的经济实体,或者说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手段,经济计划主要通过行政指令和实物调拨来实现,市场调节的作用非常微小,甚至于没有市场调节;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等等。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日益巩固和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已不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1.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指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平等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具有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的权力,独立地承担决策所带来的风险。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部门作出经济决策并承担责任的经济模式根本不同。
2.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了各种市场,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种经济资源由市场来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来配置资源根本不同。
3.间接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通过各种非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这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直接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根本不同。
4.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各种活动主要由各种法规进行规范。
5.在国际交往中,要遵循国际通行的贯例和准则。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它本身没有姓“社”姓“资”之分。但是,市场经济又总是与各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因而又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系的,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有根本的不同。
第一,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
第二,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第三,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虽然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最终是要达到共同富裕,不致于导致两极分化,“富的越富,贫的越贫”。这是因为:(1)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会使私人资本的膨胀受到制度的限制,凭借私人资本参与分配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避免私人资本的扩张。(2)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非劳动因素造成的个人收入差距。(3)政府为了确保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会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来防止和纠正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第2个回答  2011-11-07
中国文化引导我们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控制中国的市场经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