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饺子的起源和发展
饺子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其名称也经历了“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变迁。饺子的由来和它的历史一样,充满了丰富的故事和变化。
2. 饺子的由来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由医圣张仲景所创。最初的饺子是作为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裹祛寒药材,如羊肉和胡椒,以防止病人耳朵生冻疮。
3. 饺子的历史
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广雅》一书中,就有关于这种形状像月牙的食品的记载。
南北朝时期,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那时的饺子并非单独食用,而是与汤一起食用。
唐代时,饺子已经接近现代的样子,而且是单独捞出来放在盘子里食用。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是“饺子”一词的词源。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
4. 饺子的传播
饺子在宋代传入蒙古,也受到了蒙古同胞的影响。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其样式也由原来的馅小皮薄变成了馅大皮厚。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饺子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多个变种。
明代的书籍证实了饺子在北方地区的普及,过年吃扁食已经成为一种习俗。
清朝时,饺子有了新的称谓,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随着商业化和人口流动,南方也开始学习北方的传统文化,如过节的常州出现了“大娘水饺”品牌。在广东,一些移民城市如珠海、东莞和深圳过年也渐渐有了吃饺子的习俗。福建、客家地区原本有吃饺子的习俗,但并非过年或者过节的必备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