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下的翻译加字解

如题所述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⑴,文王事昆夷⑵;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⑶,句践事吴⑷。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⑸。’”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⑹:‘王赫斯⑺怒,爰⑻整其旅,以遏徂莒⑼,以笃周祜⑽,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⑾:‘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⑿志?’一人衡行⒀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
  ⑴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⑵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⑶太王事獯(xūn)鬻(yù):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 父。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⑷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⑸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周颂。我将》。⑹《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⑺赫斯:发怒的样子。⑻爰:语首助词,无义。 ⑼遏:止;徂(cú):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⑽笃:厚;祜:福。 ⑾《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⑿厥:用法同“其”。 ⒀衡行:即“横行”。
  【译文】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
  “《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书》说:‘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原文】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④问于晏子⑤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⑥,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⑦。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⑧,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⑨,民乃作慝⑩。方命⑾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⑿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⒀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⒁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⒂?’畜君者,好君也。”
  【注释】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③非:不对,错误。 ④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⑤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 ⑥转附、朝舞 :均为山名 ⑦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 ⑧豫:义同“游”。⑨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⑩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 慝:恶。 ⑾方命:违反命令。方,反,违反。 ⑿大戒:充分的准备。 ⒀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⒁《徴招》、《角招》: 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⒂蓄(xù):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
  【译文】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②?”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③也,耕者九一④,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⑤,泽梁⑥无禁,罪人不孥⑦。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⑧。’”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⑨好货;《诗》云⑩:‘乃积乃仓,乃裹糇粮⑾,于橐于囊⑿。思戢用光⒀。弓矢斯张,干戈戚扬⒁,爰方启行⒂。’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⒃妃。〈诗〉云⒄:‘古公亶父⒅,来朝走马,率西水浒⒆,至于岐下。爰及姜女⒇,聿来胥宇(21)。’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22)。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注释】
  ⑴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 ⑵已:止,不。 ⑶岐: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⑷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划成井字形,每井九百亩,周围八家各一百亩,属私田,中间一百亩属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入归公家,所以叫九一税制。 ⑸关:道路上的关卡,近于现代“海关”的概念。市:集市。讥:稽查。征:征税。 ⑹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 ⑺驽(nǔ):本指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不孥即指不牵连妻子儿女。 ⑻哿(ge)矣富人,哀此茕(qióng)独: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哿,可以。茕:孤单。 ⑼公刘: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创业始祖。 ⑽《诗》云:引自《诗经。大雅。公刘》。 ⑾堠(hòu)粮:干粮。 ⑿橐(tuó)囊:都是盛物的东西,囊大橐小。 ⒀思戢:语气词,无义。戢:同“辑”,和睦。用:因而。光:发扬光大。 ⒁干戈戚扬:四种兵器。 ⒂爰方启行:爰,于是;方,开始;启行:出发。 ⒃厥:代词,他的,那个。 ⒄《诗》云:引自《诗经。大雅。绵》。 ⒅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 ⒆率:循者。浒:水边。 ⒇爰:语首词,无义。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称太姜。 (21)聿(yù):语首词,无义。胥:动词,省视,视察。宇:屋宇。 (22)怨女:未出嫁的老处女。旷夫:未娶妻的单身汉。古代女子居内,男子居外,所以以内外代指。
  【译文】
  齐宣王问道:“别人都建议我拆毁明堂,究竟是拆毁好呢?还是不拆毁好呢?
  孟子回答说:“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请不要拆毁它吧。” 宣王说:“可以把王政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都不禁止;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儿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诗经》说:‘有钱人是可以过得去了,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人吧。”
  宣王说:“说得好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认为说得好,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钱财。”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说:‘收割粮食装满仓,备好充足的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紧密团结争荣光,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斧铆拿手上,开始动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能够率领军队前进。大王如果喜爱钱财,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钱财,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喜爱女色。”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太王也喜爱女色,非常爱他的妃子。《诗经》说:‘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驱驰快马。沿着西边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带着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那时,没有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也没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爱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女色,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原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①,则②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③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释】
  ①比(bì):及,至,等到。反:同“返”。 ②则:这里的用法是表示事情的结果。 ③士师:司法官。
  【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①者,非谓有乔木②之谓也,有世臣之③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④,今日不知其亡⑤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注释】
  ①故国:指历史悠久的国家。 ② 乔木:高大的树木。 ③ 世臣: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 ④进:进用。 ⑤亡:去位,去职。
  【译文】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指那个国家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可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过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齐宣王说:“我应该怎样去识别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回答说:“国君选择贤才,在不得已的时候,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慎吗?因此,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该杀,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该杀,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该杀,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该杀,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这样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原文】
  齐人伐燕①,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②,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③。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④。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⑤。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⑥,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⑦而已矣。”
  【注释】
  ①齐人伐燕: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五年),燕王哙将燕国让给他的相国子之,国人不服气,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进攻子之,子之反攻,杀死了市被和太子平,国内一片混乱。齐宣王趁机进攻燕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②五旬而举之:据《战国策.燕策》记载,当齐国的军队攻打燕国时,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因此齐国军队五十天就攻进了燕国的首都,杀死了燕王哙和子之。 ③不取,必有天殃:因齐宣王认为他攻打燕国太顺利,“人力不至于此”,是天意。所以,如果不占领它就是违背天意,必有灾殃。它是当时人流行的观念。④ 武王是业:指武王灭纣。 ⑤文王是也:指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服事殷商而没有造反。⑥箪:盛饭的竹筐。食:饭。浆:米酒。 ⑦运:转。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原文】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 者,何以待这?”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 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①。’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 之望云霓②也。归市者③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④其民。若时 雨降,民大悦。《书》曰:‘溪我后⑤,后来其苏(6)!’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dān)食壶浆以迎王师。若 杀其父兄,系累(7)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8),如之何其可也。王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 速出令,反其旄倪(9),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 可及止也。”
  【注释】
  ①汤一征,自葛始:《尚书》逸文。②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 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③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④吊:这里 是安抚、慰问的意思。⑤溪:等待。后:王,君主。⑤后来其苏:君 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7)系累:束缚,捆绑。 (8)重器:指贵重的祭器。(9)旄(mà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 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用救助燕 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 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 国的。《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 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 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 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 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 种地。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一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 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 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 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代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 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 的军队。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 宗庙,抢走他们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 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 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 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 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 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原文】
  邹与鲁拱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 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④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 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⑤,壮者散而之 对方者,几(6)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 慢而残下也。曾子(7)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 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8)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 矣。”
  【注释】
  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昭,争吵,冲突,交战。② 穆公:即邹穆公。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③莫之死:即“莫死 之的倒装,“之’”指“有司”。意思是“没有人为他们而死。”④疾:憎 恨。⑤转:弃尸的意思。(6)几:接近,差不多。(7)曾子:即孔 子的学生曾参。(8)尤:动词,责备、归罪。
  【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 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 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 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 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 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 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 ‘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 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 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 官而牺牲了。”
  【原文】
  滕文公①问曰:“滕,小国也,间②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③ 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④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注释】
  ① 滕文公: 滕国国君。滕国,古国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公元前414年被越国灭,不 久复国,又被宋国消灭。②间:处。③池:城池,也就是护 城河。④效:献,致。
  【译文】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司。是归服齐国好呢,还是归服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到底归服哪个国家好我也说不清。如果您一定 要我谈谈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坚守它,宁可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 做到了这样,那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梁惠王下》中“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在本文中把这句话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25
《孟子·梁惠王下》译文
(一)庄暴见孟子①,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庄暴来见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告诉我,他喜爱音乐,我没有话回答他。”庄暴问道:“喜爱音乐怎么样?”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孟子说:“(如果)齐王非常喜爱音乐,齐国恐怕就有希望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后来的某一天,孟子被齐王接见,问(齐王)道:“大王曾对庄暴说喜爱音乐,有这回事吗?”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齐王(不好意思地)变了脸色,说:“我不是喜爱古代先王的音乐,只是喜爱世俗的音乐罢了。”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孟子说:“大王非常喜爱音乐,齐国恐怕就有希望了!现在的音乐如同古代的音乐。”曰:“可得闻与?” 齐王说:“可以把道理讲给我听听吗?”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曰:“不若与人。” 齐王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快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孟子问:“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同很多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曰:“不若与众。” 齐王说:“不如同很多人一起欣赏快乐。”“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③,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④:‘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⑤,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孟子说:)“请让我为大王谈谈音乐。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了大王钟鼓的声音,箫笛的曲调,全都头脑作痛,眉头紧皱,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喜爱音乐,为什么使我们痛苦到这样的极点?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到旗帜的华美,全都头脑作痛,眉头紧皱,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喜欢打猎,为什么使我们痛苦到这样的极点?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不和百姓共同快乐的缘故。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钟鼓的声音,箫笛的曲调,都欢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旗帜的华美,都欢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百姓共同快乐的缘故。如果大王能和百姓共同快乐,那就能称王于天下了。”
[注释] ①庄暴:齐国大臣。②王:指齐宣王。③管龠(yuè):古管乐器名。龠,似笛而短小。④蹙頞(cù è):蹙,紧缩;頞,鼻梁。蹙頞,形容愁眉苦脸的样子。⑤羽旄:鸟羽和旄牛尾,古人用作旗帜上的装饰,故可代指旗帜。
(二)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 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孟子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曰:“若是其大乎?” 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曰:“民犹以为小也。” 孟子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注释] ①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
(三)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齐宣王问道:“同邻国交往有什么原则吗?”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①,文王事混夷②。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③,勾践事吴④。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⑤ 孟子答道:“有。只有仁人能以大国的地位侍奉小国,所以商汤曾侍奉葛国,文王曾侍奉混夷。只有聪明的人能以小国的地位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曾侍奉獯鬻,勾践曾侍奉吴国。能以大国地位侍奉小国的,是乐于听从天命的人;能以小国地位侍奉大国的,是畏惧天命的人。乐于听从天命的能安定天下,畏惧天命的能保住他的国家。《诗经》上说:‘畏惧上天的威严,才能得到安定。’”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宣王说:“讲得太好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⑥,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⑦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⑧一人衡行于天下⑨,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答道:“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大王请把它扩大开去!《诗经》上说:‘文王勃然发怒,于是整军备武,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报答天下的期望。’这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万民,为他们设君主,立师长,要他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天下有罪和无罪的,都有我在(处罚或安抚他们),天下谁敢超越它的本分?’有一个人横行天下,武王就感觉到耻辱。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如果现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还唯恐大王不喜欢勇武呢!”
[注释] ①汤事葛:汤,即商朝的创建者成汤。葛,古国名,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县北。“汤事葛”,其事详见本书《滕文公下》第五章。②混夷:即昆夷,殷末周初西戎国名。③大(tài)王:也作“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周族首领。獯鬻(xūn yù):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周称猃狁(xiǎn yǔn),秦汉时称匈奴。④勾(gōu)践:春秋时越国君主。前494年,越被吴打败,勾践屈辱事吴,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掉吴国。⑤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周颂•我将》。⑥莒:殷末国名(此从赵岐说),非西周分封、前431年为楚所灭的莒国。⑦以上五句出自《诗经•大雅•皇矣》。⑧以上六句为《尚书》逸文,伪古文《尚书》放入《泰誓上》篇。⑨一人:指殷纣王。周武王起兵伐纣灭殷。
(四)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宣王问道:“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答道:“有。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抱怨他们的君主了。得不到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好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好的。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②:‘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③,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④;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⑤。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道:‘我想去游览转附、朝儛两座山,然后沿着海边往南,一直游览到琅邪;我要怎样修养才能和先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答道:‘问得好啊!天子到诸侯那里去叫巡狩。所谓巡狩,就是巡视诸侯所守的疆土。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所谓述职,就是汇报履行职守的情况。都没有无事外出的。春天视察耕作情况,补助(种子、耕力)不足的人;秋天视察收获情况,周济歉收的人。夏代的民谚说:“我王不出来巡游,我们哪会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视察,我们哪会得到补助?巡游视察,成为诸侯的榜样。”现在却不是这样,出巡时兴师动众,征集粮食,使得饥饿的人没有饭吃,劳累的人不得休息。人人侧目而视,个个怨声不绝,百姓就会作乱造反。(这样的巡游)背逆天意,祸害百姓,吃喝浪费如同流水;流连荒亡,成了诸侯的忧患。从上游顺流玩到下游,乐而忘返,这叫流;从下游逆水玩到上游,乐而忘返,这叫连;打猎不知尽兴,这叫荒;喝酒不知满足,这叫亡。先王没有流连的享乐、荒亡的行径。只看您怎么做了。’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⑥。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景公听了十分高兴,在都城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然后离开宫室搬到郊外住。接着就开仓救济穷人。又召来乐官,吩咐道:‘给我作一首君臣同乐的乐曲!’大概就是《徵招》、《角招》这两首吧。其中有句歌词说:‘畜君有什么过错?’‘畜君’就是爱护君主的意思。”
[注释]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正宫之外临时居住的宫室)。②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君主姜杵臼,前547年—前490年在位。晏子:即齐国著名贤臣晏婴。③转附、朝儛:都是山名。④琅邪(yá):山名,在今山东胶南县南,面临黄海。⑤慝(tè):恶。⑥《徵(zhǐ)招》、《角招》:古代乐曲名。
(五)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 齐宣王问道:“人家都建议我毁掉明堂,毁掉它呢,还是不毁呢?”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孟子答道:“明堂是(施行仁政的)王者的殿堂。大王如果打算施行仁政,就不要毁掉它了。”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宣王说:“仁政的道理,能说给我听听吗?”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②,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③ 孟子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地,农民只抽九分之一的税;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禄,关卡和市场(对商人)只稽查不征税;湖泊池沼不设禁令,(任人捕鱼;)惩办罪人不牵连妻儿。年老无妻叫鳏,年老无夫叫寡,年老无子叫独,年幼无父叫孤。这四种人是天下最困难而又无所依靠的人。文王发布政令、施行仁政,必定先照顾这四种人。《诗经》上说:‘富人的生活是称心啦,要怜悯这些孤独无依的人!’”王曰:“善哉言乎!” 宣王说:“说得好啊!”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孟子说:“大王如果觉得好,那么为什么不照着去做呢?”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爱财。”对曰:“昔者公刘好货④,《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⑤,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⑥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说:“从前公刘爱钱财,《诗经》上说:‘粮食积聚满囤仓,筹足干粮装橐囊。团结安定声威扬。箭上弦弓开张,干戈斧钺都带上,于是启程奔前方。’这就是说,留守故土的人粮食满囤仓,迁徙新地的人带足干粮,然后才启程远行。大王如果爱财,能和百姓共同享用,那么实行仁政有什么困难的呢?”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⑦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说:“从前太王也好色,宠爱他的妃子。《诗经》上说:‘古公亶父,清晨骑马奔驰,沿着西边水滨,到了岐山脚下,带着宠妃姜氏女,来勘察可建宫室的地方。’在那时候,内无找不到丈夫的女子,外无打光棍的单身汉。大王如果好色,(同时)也让百姓都有配偶,那么,实行仁政会有什么困难呢?”
[注释] ①明堂:周天子东巡时接受诸侯朝见的地方,在泰山脚下。②岐: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相传周太王古公亶父自豳(陕西甸邑迁此建邑,成为周族居住之处。③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正月》。哿(gě),同“可”。④公刘:周族早期首领,曾率部落从邰迁至豳,周族从此兴旺起来。⑤橐、囊:盛东西的口袋。⑥以上七句出自《诗经•大雅•公刘》。⑦以上六句出自《诗经•大雅•绵》。
(六)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大王有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王曰:“弃之。” 宣王说:“抛弃他!”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孟子说:“司法官管不好他的下级,那该怎么办?”王曰:“已之。” 宣王说:“罢免他。”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孟子说:“一个国家治理不好,那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 宣王扭头去看左右的人,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七)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相关)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哪里去了。”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宣王说:“我怎样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不任用他们呢?”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说:“国君进用人才,如果不得已,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对于一个人,)左右侍臣都说他好,还不行;大夫们都说他好,也还不行;全国的人都说他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八)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曰:“臣弑其君,可乎?” 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注释] ①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②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九)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②,虽万镒③,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设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注释] ①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②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十)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打了下来,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吞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吞并它,怎么样?”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回答说:“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吞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注释] ①文王是也:指周文王在三分天下有其二时,仍然服事商纣王的事。②箪食壶浆:用箪装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浆。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十一)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齐国攻打燕国,打下了燕国。别的诸侯国合谋去救燕国。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攻打我,怎么对付他们呢?”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①,迁其重器②,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一大块地方就统一了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一大块地方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欣喜若狂。《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瓦壶装了酒,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注释] ①毁其宗庙:宗庙,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国家保存,宗庙就得以保存。故“毁其宗庙”意味着灭其国家。②迁其重器:重器,古代君王所铸造的作为传国宝器的鼎之类。迁其重器,意味着灭亡其国家。③旄倪:旄,同“耄”,古时八十至九十岁称耄,这里泛指老人。倪,儿童。
(十二)邹与鲁哄①。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②,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③:‘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了。”
[注释] ①邹与鲁哄:邹,国名,其地在今山东省西南,国都在邹(今邹县),后为楚所灭。鲁,国名,其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国都在曲阜,前256年为楚所灭。哄(hòng),斗。②几:将近,几乎。③曾子:即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2739378.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