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之前学习的再看感觉都忘了

如题所述

为什么学习的东西很快就忘了?
我想这一点大家都是深感同受,想当年我也曾是一枚学霸,尤其是考前突击,因此也曾在很多考试中过关斩将,顺利通关,但后来发现自己考完试没多久,学的东西都忘了。到今天,记忆力远远不如以前了,发现以前临时记忆的很多东西也消失了,因此对“遗忘”这件事情也是耿耿于怀:为啥我学的东西都忘了,很快就忘了?如果我现在都还记得大部分,那我现在是不是很牛?!

所以,我要探究一下原因!

“遗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我们究竟是怎么忘记的?导致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细胞机制、大脑回路到底是怎样的》?前段时间,《每日科学》(ScienceDaily)报道,心理学家正在逐渐揭开遗忘的秘密……

遗忘,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吃惊中……)

紧接着,《神经元》(Neuron)杂志上发表一项研究,发现记忆形成之初的一个关键机制,原来也在“抹除”记忆。因此,此文作者说:“人们一直觉得遗忘是被动的 。但我们发现,遗忘是一个主动过程,而且有可能还是被调控的。”

言下之意,记忆可以自己主动选择、调控!

如果真的可以,那么我可以选择遗忘痛苦的、不好的东西,留下有用的、欢乐的东西!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地进行调控啊!如果谁能自如调控,那肯定是学霸中的学霸了!

这个研究团队继续深挖,后来的实验显示:人体中一个很小的多巴胺神经元子集调解着记忆的获取和遗忘。多巴胺不是“期待感荷尔蒙?不是能让人产生快乐的“爱情多巴胺”吗?原来多巴胺有很多种。

而这种多巴胺在惩罚、奖励、记忆、学习和认知等过程起重要作用,它是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进一步研究发现,脑中有一类特殊的神经元将多巴胺给两个不同的受体:dDA1和DAMB,dDA1受体负责记忆获取,DAMB则专门用来遗忘……dDA1的变异可致学习障碍,而DAMB的变异将阻碍遗忘。

甚至这项研究被自闭学者们用在了自闭症研究方面的解释,认为自闭学者在他们特长的领域有超强记忆力,但也许这些天赋并不归功于记性好,而是他们忘性太差了。所以,有必要开发促进认知和记忆的药物,以用来阻断遗忘;或者开发促进遗忘的药物,解除有些病人的“记忆痛苦”。

以上内容看的人有些云里雾里,总之,遗忘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有利有弊,对于学习这件事情而言,遗忘肯定是我们不想看到的,那我们就要研究一下以往的规律和特点,尽量在学习上,阻断遗忘,让知识学了就记住,不断让自己成长为学霸!

遗忘有什么规律和特点?
提到遗忘的规律,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艾宾浩斯,因为他提出了遗忘规律曲线,同时对遗忘有很多研究。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实验: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让实验者记忆100个陌生单词,然后根据时间和保持的记忆量,做了一条曲线——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图例),表明:人们学习中的记忆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

从曲线可以得出,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学习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以上研究也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但是这个曲线并没有考虑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所以,每个人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曲线就有差异,另外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等,也会改变曲线的幅度。

所以说,记忆的方法很重要,通过更好的记忆方法,然后采取一些较少遗忘的措施,来让我们的遗忘降低!

有什么办法减少遗忘?
第一、记忆分为有意识的记忆与有意识记两种,对于科学知识,"有意识记"才更有效。 所以,想办法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自觉地和积极思考地去记忆更有效。比如用心看一遍知识,比比漫不经心地看十遍课文还有效。

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可是就是很难做到。这个问题就要想办法去锻炼注意力了,将我们的感觉、知觉、思维、情感都集中到一点,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忆下来。

第二、记住记忆不是一劳永逸的,根据遗忘规律要及时复习,而且复习次数应先多后少,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第三、注意学习记忆过程中不要相互干扰,尽量避免。比如刚学完英语,不休息又去学语文,就会产生记忆上的干扰作用。所以,最好在时间上把两种近似的学科错开,不能错开的,安排一小段休息时间。

第四、保持记忆时候的注意力,有时候需要增强适度的动机、兴趣,以及正确的态度等。比如学生觉得这个东西很有用、很重要,或者很有趣、很有热情,他就积极主动,注意力集中。

第五、教学方式也很重要,不同的教学方式,决定了记忆率的大小。下面的图例是根据对学生和成人的研究,做出来的一个统计均值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学的东西立即能用,或者能教授给他人,记忆率达到90%,其次是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知识,记忆率达到75%,然后是小组讨论、充分思考,记忆率达到50%,再然后是示范、视听、阅读,最后才是讲座或者单纯讲课。

所以,很多学生学习不好,也和教学方式有关,和老师的教,和自己的学都有很大的关系。从这方面可以考虑如何提升教和学,让孩子增强记忆,提高成绩。

第六、和记忆知识、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一般情况,对熟练的东西遗忘得慢,而无意义的不熟悉的知识遗忘要快得多。另外,学习内容的数量,一般不要贪多求快,不然反而更容易遗忘。

总之,遗忘是一件让人苦恼的事情,但人必须有遗忘。只是我们在遗忘的过程中,难免调整的不好,把该忘记的忘记了,但同时把不该忘记的也忘记了。所以,了解遗忘规律,对于学习这件事情,如何提升记忆、减少遗忘,大家可以遵照本文的建议,来具体分析、规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8
这个不是少数人出现的问题,也不是智力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学习方法不合适,下的功夫没有使用到点子上。

从入学开始,学生守则里就有一条,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所以,通过课上听讲学习的知识并不能算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范畴,这个过程还是被动在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如果只依靠课上的时间去理解那些知识,而没有任何其他的主动学习,课上45分钟记忆的内容很快就会忘却,有关数据显示,通过听讲实现的知识留存率可能只有5%左右。

所以,才有了我们一直强调的课后知识回顾、练习和查缺补漏的学习习惯。也就说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想要巩固好学习过的知识,必须要有主动学习的过程。

扩展资料

提高主动学习的方法

1、 编码记忆

读书,不是只是死板地读一读,感受一下故事。在读的时候要带着问题去读,而且读的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跟那个故事有关联,有相似之处。

当你想到关联后,就好像在原来的记忆库中又长出了一支树枝,并到了原来的知识体系中。这样就不容易忘记了。

我们的大脑对没有规律的、单独的信息最容易选择性忽略,比如告诉你:我今天中午吃了辣子鸡丁,你一下子就记住了。如果告诉你我的电话号码是:2985439572095095,你肯定记不住。

所以,问题和联想就是对记忆编码,与以往的知识建立联系,这样大脑会觉得:这条知识有用,我得记住,就不会忘了。为啥认知科学家建议进行理解记忆,联想记忆就是这个道理。

2、多多提取

要想对已经学会的东西记得更牢,那就要多多提取。有研究表明,提取得越多记得越牢固。会背一篇课文后,多多提问,时不时自己再背一下,或者考试一下。这都是提取。

其实考试、提问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当老师的都说:要想学得快,经常考一考。考试就是记忆提取的过程。

3 、写读书笔记

读过的书,一般都不会忘,即使过了很久也能回忆起来。这得益于一个习惯,读完一本书,都会写读后感。会对这本书做个总结。读到自己喜欢的片段,我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再写一遍。注意是用自己的语言。

不要完全抄写书中的内容,这样记不住,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编码,会记得更牢。其实这也是编码记忆,加深理解。挺有效的。但孩子不一定能做到,因为很多孩子懒省事,这就要家长督促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09
其实这跟我们日常生活习惯有关,在我们学了某个技术或从学校毕业出来工作时还会记得所学的技术或知识,过了一段时间又换了与所学的不相干工作,而抛弃了以前所学的又不花时间去复习,练习,那你的大脑记忆会被现在的记忆所替代,到时又去做以前的工作时,就知道是那么回事,而又不知道怎么做,其实那么回事是你的潜意识里那股记忆所表达的方式。而这股记忆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是回忆的那部分,只是记不起来。这就导致以前学的东西都忘了,不过只要勤加练习,复习,该知道的还是会知道的,因为你的记忆力还在,所知道的东西也在,就等你去唤醒它。
第3个回答  2020-12-20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前面学的知识,如果不经常用,会被后面学的知识所覆盖。因为不常用,在脑子里的记忆渐渐淡化,时间久了看起来好像忘记得一干二净。当你再次去学这些知识,由于本来就有印象,而且早已理解知识的含义,所以立马恢复了对这些知识的记忆。一般的说,自己经历过的东西,在脑子里或多或少留有痕迹,尤其小时候背诵的诗词,尽管到了白发苍苍,只要有人提醒几句,都能背诵如流。当然,真的很老了,精气神都不足了,那是很难说记忆这回事。仅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