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发展包括哪几个方面

如题所述

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到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出现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顺序性和阶段性
  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身体发展,是从头部、躯干向四肢,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发展的;行为的发展是先爬后行再跑;记忆的发展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情感的发展是先有喜、怒、惧等一般情感,而后出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等。
  个体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阶段性,它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它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身心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如在童年期思维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情感特征是不稳定且形于外;而在少年期,其抽象思维已有较大发展,对情感的体验开始向深与细的方向发展,但很脆弱。
  ②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如学龄初期儿童的总特征是身体发展较缓慢,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学龄中期儿童的特征是身心急剧变化,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性增强,特别是情感较丰富,又不容易控制自己。
  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如我国现在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远远超过解放前的青少年身高和体重,这说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身心发展具有可变性特征。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③不平衡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如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的高峰,第一高峰出现在出生的第一年(从出生的50cm增长到75cm),第二阶段在青春发育期。有人对人的智力发展进行研究,发现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像等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
  ④差异性
  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其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研究者估计:当一年级的教师遇到他班上差不多都是6岁的孩子时,他事实上面临着一群能力不同的儿童,从他们准备状态的差异来说,实际上是5岁到11岁。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7
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乳儿期(0~1);
婴儿期(1~3);
幼儿期(3~6,7);
童年期(6,7~11,12);
少年期(11,12~14,15);
青年期(14,15~25);
成年期(25~65);
老年期(65以后)。
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期。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青年初期。
3.前运算阶段的特征有: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有: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人格的发展阶段:
基本的信任感 对 基本的不信任感(0~1.5);
自主感 对 羞耻感与怀疑(2~3);
主动感 对 内疚感(4~5);
勤奋感 对 自卑感(6~11);
自我同一性 对 角色混乱(12~18)。
5.自我意识是作 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的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6.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以下趋势:①从表面到内部;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问题;③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④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⑤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7.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该过程因个体之间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存在个别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8.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智商等于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IQ超过140叫智力超常儿童,不到总人中的1%,低于70叫弱智儿童。
9.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两方面。
(1)性格的特征差异。
性格的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②性格的理智特征;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
④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性格有不同类型。常见的分类学说有向性说和独立顺从说。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第2个回答  2020-12-09
认知,情感,意志。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以知觉过程为例我们看到一个物体,先要用眼睛来接受来自物体的光刺激,然后经过神经系统的加工,把光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从而察觉到物体;接着要将看到的物体,从它的环境或背景中区分开来,最后要确认这个物体,并叫出它的名称。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 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 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管理的中心的问题就是要爱人,爱人就是要爱心。因此,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搞好管理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