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那种幽默感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东北属于中国最北的地域,黑龙江北部的冬季气温可以低到零下40度,即使是最南端的辽宁,气温也普遍在零下10几度到20几度。在农业社会,到冬天大雪封山,对东北人而言,唯一能做的就是减少户外活动,屯好柴火烧热土炕,然后坐在热炕头上唠磕,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烟袋锅子一端,盘腿一坐,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开始“扯犊子”。于是,在漫长的,无所事事的冬天,人们聊了上家聊下家,语言得以洗练凝华,逐渐成为东北人张口就来的日常用语,这大抵是东北人幽默的起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3
那时的东北村落很多也是由流民临时组成,这种随意宽松的社会组织结构,远远不像汉族的大家庭或者讲究大姓宗氏,有祖坟和宗族祠堂管着,礼法森严,而这就使得不同地方的人更开得起玩笑,具备了幽默的另一大要素:不仅闲散,而且不羁的气质。
第2个回答  2019-05-23
用科学一点的解释就是,过去东北工业不发达,大部分都是农业为主导,所以庄家都是一年一熟,这样冬天时间便为农闲时间,在黑龙江农闲时间长达半年之久,人们出不去屋,无事可做,所以就喜欢挨家走亲访友去做客,大家经常坐在一起,坐在温暖的火炕上闲聊,年头久了自然语言上要产生一些花样!形成了东北人的性格。
第3个回答  2019-05-23
我以为,这是一种已经民俗化了的超脱。就好像你遇到一个不痛快的难事,但你能改变的又很少,只能释然的接受,甚至为了不被其折磨了神经,需要另辟蹊径地琢磨出些可取之处,最后豁然开朗。然后说出话来,哈哈大笑。其实这是对生活的一种从权和积极适应。久而久之被越来越多同样生存环境的人所接受,就形成了这种你看到的风格。
第4个回答  2019-05-23
东北地广人稀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其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喜欢攀亲戚。游牧民族最大的特点是孤单,天寒地冻,在空旷的黑土地上,遇到豺狼虎豹的几率甚至比遇到人的可能性要大的多,这就导致但凡见到人就分外亲,养成了热情好客,喜欢用血缘关系来称呼彼此的习惯,没几句话就是“大兄弟”“大姐”“大哥”“大妹子”“老姑父”,顿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不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