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列强帮清朝平定叛乱,真的是因为好心吗?

如题所述

  太平天国这样奇葩的政权,竟能坚持14年之久,个中缘由自然十分复杂,但先进武器的大规模配备,无疑是相当重要甚至是关键性因素。左宗棠曾说,仅湖州一战就缴获洋枪一万多杆。

  太平军究竟依靠什么渠道?后来又是如何被掐断呢?

  


  1

  至迟在攻占南京后,太平军已经向外国购买军火了。

  《粤氛纪事》中有这样一段史料:

  “贼踞城之逾月,有洋艘二自海道泊下关。贼始疑为大兵之借援者,继侦知其为上海之领事。舟中所带皆洋枪、火药,以通贸易为词。该逆延之入城,联教通款。”

  上海领事即为英国驻华公使温那治。1853年,太平军攻打上海时,鉴于与温那治建立的“友好关系”,并没有攻击其领事馆,而是希望温能帮助购买军火,温那治为便于再次进入南京,进一步了解太平军,当即答应。

  随后,温那治用两艘火轮船携带洋枪、火药由海道驶入南京下关,“受重贿而归”。小刀会起义领袖刘丽川知道此事后,想通过温那治与南京取得联系,并交宝刀一把、信件一封为凭。温欣然允诺,再乘火轮船,装载洋枪、火药开往南京,不料驶至镇江,被清军水师查获,解送常州。

  当时清政府需要全力对付太平军,不想与英人关系弄僵,因而并未对温那治进行任何惩处。

  


  2

  1859年,苏松太道吴煦向江苏布政使王有龄禀告说:

  “近闻洋商多愿贩运枪炮、火药售与长毛,希得重利者,万一镇江开市后,密迩金陵,更不可不防其渐。”

  他建议王有龄调派水师大员,督带战船,于镇江以上,联舟拦截,在金陵未克之前,不论中外商民船只,不准越过,否则开炮轰击。

  1861年,有人向吴煦禀告说:“伪忠王谕令周庄、陈墓各乡官,限令赴沪采办洋枪一千杆、铜帽二十万、大红绉二百匹。该处董事亲见伪谕。”[

  为此,吴煦特别照会英、法、美三国领事:

  “前者闻有外国人与贼交易往还,并有运售枪炮情事,苦无禁阻之策。近访得又有外国商人广运枪炮火药,赴苏售卖,使该逆多得军火,于剿捕大有关碍。”

  由于外国人并不采取实际措施,有个官员向清廷建议,由统兵大员密令各水师军官,日夜稽查,见外国旗号之船即行拦截,上船细搜,若发现枪弹等违禁物品,则将该商人砍死,并尽杀船上之人以绝口,船中所有枪弹充官,银钱等物则赏给查拿有功之人。

  这真是被逼急了。当然,这种阴损招数,清廷是万万没有胆量实施的。

  3

  为什么洋商愿意将军火卖给太平军呢?

  看下面这段史料就明白了:

  “日前攻打太仓,长毛均有外国洋枪,致伤多人。向来有不法之外国人每带外国洋枪至苏州卖与长毛,虽华官稽查甚严,其中偷漏者不少。其偷贩之故,皆因长毛肯出重价,去一次可抵三次,三次之中即被华官擒获将货查拿入官,而其一次所得利已倍蓰矣。”

  原因很简单:太平军比清军出价更高!商人,是逐利的!

  当然,也有一部分外国商人是真心想帮助太平军,因为亲眼目睹过清军的残忍。

  1862年,有个洋商说:

  “官兵所为,我曾亲见。收复太仓之前一日,官兵擒贼七名,至外岗汛裸缚树上,始用箭戳,继用刀割,可惨之甚,我不忍睹而行。闻至四点钟时,始行枭首。官兵如此行为,恐外国帮助,亦为不是也。”

  最关键的是,洋商根本不害怕被清军抓住,因为他们有特权,即使被抓也是送到本国领事馆,顶多没收军火、遣送回国,毫无生命危险。

  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正式实施“借师助剿”。已从中国攫取无数利益的西方列强,纷纷采取措施,切断太平军与洋商的联系,同时增加对湘军、淮军的武器供应,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7
当然不是,他们看重的是清朝的资源,希望能够掠夺清朝的资源,以缓解自己国家的内部矛盾。
第2个回答  2021-02-27
不是因为好心,而是因为这些国家想要更好的打入中国内部,为了有一天能够把中国分崩瓦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