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没讲完璧归赵的后续,是后续故事太悲催了吗?

如题所述

人的性格有很多种,有的人会看淡一生,心如止水。也有人拥有过人的才华,受到别人的嫉妒。而自己比别人有钱,也会遭受到别人的眼红。正是因为过于突出的事物永远会给人们带来风波。就好比我们历史上那段让人熟悉的传世之宝“和氏璧”。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存在引起了很多的波折。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想必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大家肯定熟悉的不能再熟了,在战国时期那个动荡的年代,风雨飘摇,战争不断,任何一个细小的事件都可能导致诸侯发生征战。

而当时语文老师向我们介绍蔺相如的果断和才智,也顺势让蔺相如成为了我们比较尊敬的一个名人。而其实在这个故事当中,它的后续却有着一个非常复杂的故事,我们一起往下看。在公元前281年,赵惠文王偶然间获得了比较珍贵的和氏璧。而根据《韩非子》资料中记载,这是一位叫做汴河的楚王杰出玉匠,发现的一个稀世美玉,经过了种种困难,才获得了楚文王的认可。只不过随着当时年代的战乱,春秋末期,它就从楚王手里面不见了,一直到了赵国。这块和氏玉和氏壁才重见天日。

这个时候,诸侯并立的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可谓是当时最强势的两大龙头。二者互相约束牵制,又都对彼此十分提防。当听到赵王有和氏璧的时候,秦昭襄王就动了心思,提出用15成交换的建议,但是赵惠文王比较懦弱,他担心自己会被骗,这个时候群臣无解。一直到了蔺相如被推举出来,才终于有了解决的办法。而就是这位名不经传的蔺相如,在智谋上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当时面对手无足策的赵王,他丝毫不犹豫地将这个重任揽在自己的身上,当他站在秦王面前时候,尽管身边重兵环绕,但是他依旧丝毫不会畏惧。先是以强硬质疑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于交易的坚持。并以死相挟,再用极其精妙的言辞编制了一个脱身的借口,顺利将和氏璧带了回去。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而在《史记》当中,仅仅只是对蔺相如大力夸赞。在这次突发事件之后,蔺相如从此成为赵王的座上宾。仕途一路扶摇直上,自己的后半生都用自己的才华为赵国默默付出着。后续更是和大将廉颇上演了一出“将相和”的佳话。他们俩精诚合作,让赵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可奈何,没有办法进攻。但是这真的是完璧归赵故事的全部结局嘛,肯定不是。

我们根据《战国策》记载,秦昭襄王绝对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君王。面对自己一统天下当中最大的劲敌,他的心中只会想办法如何除掉他们。他之所以面对蔺相如选择服软,主要是因为他不想太早与赵国开战,毕竟四周还有很多诸侯妹虎视眈眈。毕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不过毋庸置疑的是,秦国为自己的出兵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词。

于是在经过一阵准备之后,在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派名将白起率军直接奔向赵国。我们继续按照《史记》的记载,这一战赵军战死了两万余人。更是将代郡损失,而专家直言,这个代价实在是过于沉重。趁这个机会大肆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再加上赵王的更换,面对长平之战如此关键的战役。在这关键的时候竟然还将廉颇弃用,这也是导致了赵国没落的重要原因,综合来看,完璧归赵带来的后续实在是代价太大了。这也就是当时我们的语文老师闭口不提的一个重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9
后续就是蔺相如用和氏璧换来了十五座城池.而秦王最后并没有得到和氏璧.所以秦王大怒.随既发兵攻打赵国.使赵国战火连绵.民不聊生.也就有了后来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人的故事.
第2个回答  2020-12-29
后续赵国确实很悲惨,但是这完璧归赵没有太大关系。完璧归赵确实给了秦国开战的借口,但是秦国向赵国宣战是迟早的事,就算没有这个借口,秦也会找其他借口。而后面的长平之战,则是赵和秦为了争上党郡而打起来的。
第3个回答  2020-12-29
是的 ,秦国统一六合,赵国被灭不是因为蔺相如保住和氏璧得罪了秦国,而是秦国实力在六国之上,吞并顺序也是按照策略而不是好恶,而蔺相如保住和氏璧的行为是向秦国表示赵国的决心,小国亦有骨气,不会任秦国摆布,这才是当时更好的策略,示弱反而召来狼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