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九回白话文概括

必需要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不要复制。。不能过于简单一定要有完整的故事。。

第9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王允为除董卓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是答应将貂蝉送与吕布为妾。乘吕布去郿坞押送车仗的机会,王允又将貂蝉献与董卓。

董卓接走了貂蝉,令吕布又恨又急。他恋念貂蝉,乘董卓上朝之机,入相府与貂蝉私会,貂蝉乘机诉苦,激起吕布对董卓的不满。

董卓不见吕布,急忙回府,看到吕布在凤仪亭中正拥抱貂蝉,勃然大怒,抓过吕布画戟刺去,吕布忙逃出相府。王允顺势以言相激,使吕布决意杀死董卓。

王允和百官在朝房设下伏兵,由李肃往郿坞骗董卓回京受禅,董卓信以为真,即刻乘车往长安入朝。

到了“受禅台”下,忽然王允高声喝骂,两厢武士尽数涌出,要杀董卓。董卓急呼:“我儿奉先何在?”吕布厉声道:“圣旨在此,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挺戟刺死董卓。

吕布剿灭董卓党羽。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想要逃亡。贾诩劝说李傕等人起兵反抗。李傕四人听从了贾诩的意见。进兵长安。

吕布出兵与其交战。李傕、郭汜出兵拖住吕布,张济、樊稠 绕过吕布直攻长安。吕布抵挡不住。吕布进长安,劝说王允一起逃走,王允不从。吕布自己逃走。

扩展资料:

该回主要人物:

1、吕布

吕布(?-199年),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人。原为丁原部将,被唆使杀害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董卓。旋即被董卓旧部李傕等击败,依附袁绍,又被袁绍猜忌,依附张杨。

兴平元年(194年),吕布趁曹操攻打陶谦时与陈宫等联络而进入兖州,占据濮阳,与曹操血战两年,曾使曹操数战不利,但最终被曹操击败转而去依附徐州刘备

又趁刘备与袁术作战时袭取了徐州,与刘备时而和好,时而相互攻伐。期间,以辕门射戟化解刘备与纪灵的争斗。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先后击败刘备与夏侯惇[dūn]后,曹操亲自出马征讨吕布,水淹下邳。吕布被部下叛变,于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城破被俘,被处死。

2、李傕

李傕(jué,一说“傕”读音“què”)(?—198年),字稚然。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省耀县)人,汉末群雄之一。东汉末年汉献帝时的军阀、权臣,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

李傕本为董卓部将,后被董卓的女婿牛辅派遣至中牟与朱儁交战,大破朱儁,进而至陈留、颍川等地劫掠。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和牛辅被杀后,李傕归无所依,于是采用贾诩之谋,伙同郭汜、张济、樊稠等原董卓部曲将攻向长安。击败吕布,杀死王允等人,占领长安,把持朝廷大权。

后诸将不和,李傕在会议上杀死了樊稠,又与郭汜分别劫持了汉献帝和众臣,相互交战,张济率兵赶来和解,于是二人罢兵,李傕出屯池阳黄白城,郭汜、张济等人随汉献帝东归前往弘农。

此后,李傕、郭汜、张济反悔,联合起来追击汉献帝,与杨奉、董承等人几番交战。汉献帝一路逃亡,狼狈不堪,到达安邑,与李傕等人讲和。

不久,汉献帝被曹操迎往许都。随后,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召集关西诸将段煨等人征讨李傕,灭其三族。

建安三年(198年),李傕在黄白城被梁兴等人破斩,传首许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概括:李儒让董卓把貂婵赐与吕布,收买其心。卓告貂婵,婵哭诉不去。李儒叹曰:“我等皆死于女人之手矣。”
董卓领貂婵去眉坞,王允与吕布计议杀卓,派李肃假传天子诏要禅位于卓,卓欣然以往。被杀。
蔡邕哭董卓,王允将他下狱缢死。
李傕郭求汜王允赦罪不得,从谋士贾诩计聚陕人反之,败吕布,围长安,杀王允,欲杀献帝谋大事。
这一章描写的是迁移至长安的中央政权在初平三年发生的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瓒密谋,连通中郎将吕布,在四月,暗杀董卓成功,士大夫百官重新夺回政权。第二件是以李傕,郭汜为首的凉州兵攻入长安,王允黄琬等被杀,吕布出逃,中央政权不到百日又告覆手。
两件事对于东汉政权的影响极大,虽然东汉末年各地方势力兴起,但并非不可挽回,虽然有如袁术这样的野心家意图自立,不过在初平三年,如幽州刘虞,徐州陶谦等由中央派遣的掌握地方政权的官员都有心复兴朝政,而大多数的地方势力也是在名义上不得不屈从于中央政权,中央政权与汉室这个名义对于相当多的士人有吸引力,从当时人看,汉室并非是个一下就倒的空架子,当时群雄在招募士人时也大都举着复兴汉室的招牌,而士人也大都是冲这个去的,即便心里认为汉室衰亡,但是如鲁肃那般公然直接说汉室不能复兴的反而是少数,不然也不会显得这么突出了,大多数人并不希望已经沿袭几百年的汉政权衰亡,这也是日后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因。
关东诸侯不听从中央政权的借口是董卓乱政,而董卓被杀,士大夫重新掌权使得这借口不再存在,至少名义上要服从中央,外加依然支持中央政权的势力如刘虞等人,士大夫夺回中央政权或许并不能使汉室马上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但是恢复到如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也未尝不可。然而凉州军再度攻入长安使得一切又破灭了。
凉州,在演义中被称为西凉,不单是三国演义中有西凉,其他的许多演义中也有,如隋唐演义,说唐。不过各本演义中的西凉其实完全不同,如隋唐演义中的西凉一般是指突厥这样在西域的少数民族政权,而三国演义中的西凉则是说汉朝的凉州还有并州一带。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隋唐演义中说西凉感觉就是外国一般,而三国演义的西凉尤其是一些将领则和汉人基本没有分别。
东汉继承了西汉对西域的拓展势头,而且尤其匈奴的衰落,其对外势头还有过之,而凉州作为离西域最近的区域,受其影响也最大,且不说对外征战必先征募最近的凉州人,就说凉州不断的各族作乱,尤其是西羌的作乱。羌胡是在我国西北的少数民族,据称在周朝时期就与中原有所接触,时而归附于中原政权,为其对外征战效命,时而兴起,在西北作乱,尤其是西汉后期,羌族向内地迁移,对汉朝的边郡用兵,攻城掠地,严重影响西汉边疆安全,当时西汉名将赵充国便对羌族用兵,其主要办法便是在凉州等边地屯田屯兵,颇为有效,而到了东汉年间,匈奴对于汉朝的危险越来越小,而羌族叛乱对于东汉朝廷则成了棘手的问题,东汉名将窦融,耿恭都参与了与羌的作战,主要办法也是屯田屯兵,有时也采取消极的内迁民众的做法。屯田屯兵的做法和直接面对羌胡的威胁使得凉州并州一带民风极其剽悍。
羌族的叛乱与匈奴不同,他们并没有完全统一如国度一般的组织,大都是以部落联盟的形式,流窜作战,而且时降时叛,有时甚至被中央政权雇佣作为军队,有时聚集成数万大军,起兵作叛,尽管羌族没有国家的组织形式,对于汉朝的压力远不如匈奴一般强大,但是其在境内骚扰不停,也成为东汉末年的一大隐患。而且其羌胡的叛乱日益参入了其他成分,便是当地汉族豪强的加入。
凉州民风剽悍,而且不乏在凉州发家的家族,如三国中有名的马腾马超一家,便是在凉州崛起,这些汉人家族不单自身拥有相当的实力,而且在羌族中也有极高的威信,如马超和日后的姜维,他们在羌族人眼中便有极高的威信,马超被曹操打败后复起便是借助羌族之力,姜维每次北伐也不忘借助羌族势力,当时许多的汉人豪强其特点是一则在羌人中有威信,而且利用朝廷给予的权力权威将自己对羌人的威信增强,并壮大自己的势力,反过来威胁中央朝廷,乃至反叛,如韩遂便是如此。
当然,董卓是做的最成功的一个,他本就是陇西人,在少时便游历羌中,与当地豪帅交好,日后成为汉朝官吏后,又借自己征战凉州时大肆收罗凉州人,其中也不乏羌兵。尤其在黄巾起义后,凉州爆发了王国,韩遂的叛乱,他不单积功升为并州牧,(不过一直未就任)并在征战羌胡的过程中招募兵士,壮大势力,并拒绝朝廷令他将军队交还于皇甫嵩的命令,即便朝廷先后以少府,并州牧为交换条件。假如没有爆发何进招募外兵并死于宦官之手的情况出现,董卓想必也会举起叛旗(或者他要求得到比并州牧更高的职位并且朝廷又同意,不过这样的可能性更小吧。)。而何进被杀,使得他轻而易举的进入中央,掌握朝政。而其强大的后盾便是以凉州人为主体的军队。
不过令人讽刺的是,或许董卓的被杀也是他过于重用凉州人的关系,董卓身为凉州人,但是早期宦途是在并州起家,一度升任并州刺史的职务,只是后来黄巾起义战败被免职,而王国叛乱时,再度应召征战凉州,并在凉州壮大自己的势力,而后来朝廷给予的并州牧头衔只是希望以这个位置换取他将军队交给皇甫嵩,实质上当时他的军队还是以凉州军为主,但是在杀死丁原,收降吕布并吞并他们的军队后他的军队加入了并州势力,考虑到日后诛杀董卓的吕布,李肃同为并州人,而且大臣中的主谋也是吕布同州的王允,而且在杀了董卓后,吕布提议杀尽凉州人,王允在一度反复后同意的背景之下。我们不能不猜测,当时董卓阵营里并州凉州两党的争斗激烈,而董卓日益偏向凉州派使得吕布被朝廷大臣拉拢。
是否是这样的原因使得董卓被杀,这个不得而知了,但是吕布王允对凉州人的恶感使得长安再度被攻陷是个事实。本来在牛辅死后,董卓留下的军队已经群龙无首,而且王允一度赦免董卓的部曲,其主要成分便是凉州人,但是王允的犹豫,吕布的要求,李傕在请求赦免被拒绝,使得凉州兵再度集结进攻长安。
颇多人认为向李傕提出以复仇名义进兵长安的贾诩乃是罪魁祸首。但是细想,身为凉州人的贾诩也在被怀疑诛杀之内,他这计策乃是如他所说的自保之计。而且即便他不提出,以当时凉州的人心惶惶,总有人会提出这个建议,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究其原因,当时王允的失策是一大主因,假如一开始接纳吕布的意见,将董卓财物分发有功公卿将士,鼓舞士气,彻底诛灭董卓部曲,这样虽然过于行险用强,但是假如行动迅速,加上吕布军的战力,或许也不失为一计,只是过于危险;或者赦免董卓部曲,一律不追究以往罪行,并派在军中有威望的皇甫嵩去统领董卓部曲,安定人心,这是比较安全稳妥的办法。但是他先是不同意吕布的意见,要赦免众人,又反悔之,要解散董卓军队,并对主动求降的李傕也予以拒绝,在再度起乱后也所用非人,派去解释的胡文才、杨整修反而劝军队快快攻击。一连串的政治失误导致了王允的失败。或许是因为过于刚直的他在重新得到权力后一时的放纵,或许是因为他本身的政治能力就有限,密谋的成功完全是偶然,或许他真的就狠透了那些捣毁洛阳,杀了众多公卿好友的董卓部曲,以至于不想控制自己对他们的恶感。
故事的结局是:士大夫的再一次努力失败,参与密谋的众臣或被杀或逃跑,其中并州人吕布带着自己的部曲离开,他会在关东诸侯中引起一场风暴,而他的同乡王允拒绝了吕布邀其同行的请求,被乱兵杀。
凉州军入,关中的朝廷还是掌握在凉州一族手中,而且比董卓时期更加可怕。而此时的关东诸侯都顾不上这个了,因为日后的霸主已经兴起,他在徐州所做的一切比关中还要可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03
七禽孟获
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诸葛亮出征南蛮孟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空城计
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手,导致满盘皆输。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疑心有伏兵。调头就撤兵。诸葛亮躲过一劫!

失街亭
就是在空城计之前了,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反了低级错误。被司马懿打败。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被迫撤兵。

斩马谡
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非常生气。想起了刘备临死前嘱咐他的话“吾观马谡,言过其实也”。后悔不已。悲痛了斩了立了军令状的马谡。

舌战群儒
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派诸葛亮去做说客。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草船借箭
孙刘联军和曹操在赤壁对峙。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想除掉诸葛亮,于是刁难诸葛亮要他在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料定过几天有大雾,于是便答应,而且期限还自己减少到三天。周瑜认为诸葛亮是自寻死路。一天两天过去了,诸葛亮都没动静。到了第三天夜里。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一些船只船上放满草人,一字排开向曹操营寨驶去。江面上雾很大,曹操不清楚敌军虚实。于是叫将士疯狂放箭。箭射满了草船。诸葛亮满载而归!!

火烧博望坡
三国前期,曹操势力非常强大,统一了北方,接下来就是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果然中极。大败而归。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白帝城托孤
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誓要“踏平东吴”。不料被东吴的陆逊“火烧连营”。大败,逃往白帝城,忧郁成疾,危在旦夕。召大臣吩咐后事。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温酒斩华雄
三国前期,曹操发起联军讨伐董卓。董卓的先锋是华雄,华雄是三国第一高手吕布 的手下,也是非常勇猛,一连杀了联军好几个大将。联军正愁无人能敌华雄之时,关羽按耐不住请战。可是刘备这时没什么地位,关羽的军衔也小得可怜。于是联军盟主袁绍反对,怕被敌人耻笑军中无人。但是曹操见识过关羽的能力,很赞赏他,于是为他斟酒。关羽说等斩了华雄回来喝也不迟。于是飞身上马冲入敌营,不一会儿就提着华雄的人头回来了,这时候酒还是热的。这就是温酒斩华雄!
第3个回答  2011-11-03
王允看董卓很不爽,192年4月,将貂蝉分别许配给吕布董卓 ,挑拨离间,吕布杀了董卓。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看到老大被杀了,于初平二年四月进攻长安,吕布逃走,王允这个“罪魁祸首”自然被杀。
第4个回答  2011-11-03
rrettytytttyty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