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陷阱

如题所述

湄公河陷阱:博捏赞与荷兰人之战

前因:乌跌夺权

1640年,乌迭亲王夺权,扶持自己的儿子安侬为王,引起了其他王族的强烈不满,后来在穆斯林的支持下博捏赞得以继位,并按照他们的意愿驱逐荷兰人。

1644年,在博捏赞的带领下,湄公河陷阱:柬埔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爆发了一场血腥的小规模战争。由于荷兰人在湄公河遭遇柬埔寨王军的突然袭击,这一事件也被称作“湄公河陷阱”。捏赞这么做,是因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抵达,打破了柬埔寨维持近半个世纪的平静。

1620年,风头正盛的荷属东印度公司开始进入柬埔寨市场,并于1623年在乌栋附近建立了港口。1637年,国王安侬同意他们建立属于自己的商站。可是荷兰商人的处事法则并没有获得柬埔寨人的好感,他们天生不可一世的孤傲态度和雷厉风行的贸易封锁,引起了当地人的厌恶。

国内的佛教势力和伊斯兰势力集团纷纷向柬埔寨宫廷施加自身影响,可不能让这些基督教徒来柬埔寨捣乱啊,柬埔寨国王安侬看待荷兰人的脸色也逐渐变得阴沉下来。

他默许了葡萄牙商贩与华人船长联手,突破东印度公司的松散封锁。但这样在穆斯林居多的马来集团看来,他的有限抵制还是过于温和,于是,就转而支持已经改宗伊斯兰教的吉·哲塔二世的三子博捏赞。

1642年,博捏赞在占婆人和马来人雇佣军的帮助下囚禁了安侬,自立为王。他为了回报占婆人和马来人,改伊斯兰教名易卜拉欣,并娶了一名马来女子为王后。博捏赞王还特别注重保护穆斯林的商业利益,对格外显眼的荷兰人就更加敌视,决心驱逐荷兰人,并秘密联络起所有不满东印度公司的外国团体。

1642年末,波捏赞驱逐荷兰人的行动摆到了台面上来。一天,波捏赞逮到有荷兰的武装商船在湄公河上公开拦截可疑的舢板,于是向荷兰大使彼得·范·瑞格莫斯特公开责问,跋扈惯了的瑞格莫斯特还准备用一笔丰厚的贿赂搪塞此事,以为这样便可以稳住柬埔寨国王。

但今非昔比,早有准备的博捏赞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荷兰人,于是他向这位荷兰大使放出最后通牒:若是荷兰人再行此事,那么大使本人将按律令被大象踩扁!这句话同样惹恼了高傲的荷兰总督瑞格莫斯特,他一定要给波捏赞一个教训。

当年11月,他带着百余名士兵离开东印度公司的马尼拉,分乘3艘小船回到柬埔寨海岸。在留下1艘小船去执行封锁任务后,这位大使又率领余下的人马逆湄公河而上。而他们的目的就是向波捏赞递交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授意完成的国书:既然波捏赞不肯合作,那就强令他交还先前收取的全部贿赂。

然而,这份措词强硬的文件尚未送达,瑞格莫斯特一行人在岸边的市场遭遇王室军队的突然袭击!位于乌东的公司商站也在稍后遭殃,大批集结起来的柬埔寨士兵团团围住了这里,造成几十名商人和公司职员被杀。

大量的马来、葡萄牙和日本雇佣兵都参与了行动,让荷兰雇员们的火器优势荡然无存。加之据点本身并无强力防御,自然难以在围攻中坚持太久。波捏赞还命人用浮桥栅栏堵住了湄公河道,并出动成堆的小艇控制了瑞格莫斯特带来的2艘武装商船,将上面的60名海员全部俘虏。

湄公河遇袭的消息泄露后,东印度公司的高层对此异常震怒,立刻着手组建第二支援救部队。第二支救援部队保有欧式军队素质,主动发起两栖登陆作战,打击了埋伏在岸边的柬埔寨王军。只是更多柬埔寨士兵的赶来,也让他们无力继续抵抗。

于是荷兰人果断调头,带着245人阵亡的记录离开中南半岛。荷兰总督其实还计划对波捏赞进行第三次更大规模的真正报复,却因战略重心转移而中途搁置。于是,这场柬荷战争便以柬埔寨方的胜利而告终。在恶劣的看押环境中,最后只有29名荷兰俘虏幸存释放,这是波捏赞避免自己遭遇强力复仇的缓和手段。

虽然波捏赞此举沉重打击了境内的荷兰势力,但他的贸易和宗教政策还是引起了国内佛教势力的严重不满,柬埔寨依旧难逃被邻国势力插手争夺的命运。

后果:博捏赞之死

1659年,博捏赞作为柬埔寨历史上的唯一的穆斯林君主,他驱逐荷兰人的贸易政策遭到了本国佛教势力的反对,在后来的叛变中被亲越南的巴东·拉嘉杀死。

结论:柬荷战争的爆发是柬埔寨国内佛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矛盾的突出体现,也是柬埔寨地方利益集团与荷兰殖民者之间文化冲突和经济利益矛盾的综合体现。波捏赞此举也沉重打击了以荷兰为首的西方殖民势力,维护了柬埔寨的利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